APP下载

别让经典阅读毁于“标签”

2018-11-14周慧虹

杂文月刊 2018年20期
关键词:贴标签经典作品快餐

□周慧虹

《红与黑》是凤凰男的逆袭,《包法利夫人》是爱慕虚荣的白穷美,《廊桥遗梦》教唆中年主妇抛弃家庭放飞自我,《英国病人》《安娜·卡列尼娜》则冠冕堂皇给婚外情洗白……最近,打开相关社交网站和视频平台弹幕,类似的一句话差评纷纷撞进视野。一些网友随意挥舞道德大棒,以简单的情绪宣泄或快餐式评价指摘经典名著及其人物。

对于这种给经典粗暴贴标签的阅读评价方式,许多人并不认同。此前,就有传统的读书人摇头暗叹:经典阅读、经典批评的浮躁之风下,不经推敲的文字越来越多,情绪化表达挤占了过多的批评空间。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自然是经过了世人挑剔的目光而筛选出来,经过了时间的检验才留存下来。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用十四句话从不同维度给经典做出定义,其中提到:“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不难看出,经典所蕴藏的思想文化内容之丰厚。既然如此,它怎么会是某些网友轻飘飘的一句话差评所能涵盖的呢?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又怎能以简单的标签而下定论?

当前,许多人的阅读状态愈益呈现出快餐化、碎片化特质。诚如有学者分析所言,当人们习惯了在等地铁、等红绿灯的间隙快速浏览一篇篇“10万+”文字时,当更多人盼望着把信息获取时间从十分钟压缩到一分钟、从一分钟精简到十秒,当“30天学会一门外语”“三节付费课洞悉经典奥妙”的广告满天飞时,慢阅读、深阅读的意愿和耐心遭遇到了极大弱化。而恰恰相反,经典作品的阅读往往离不开慢阅读、深阅读,只有让自己的心沉静下来,细心琢磨文字背后的意味,只有多角度涉猎,广泛搜寻掌握与经典作品相关的背景资料,才有可能撩开经典的面纱,一窥其中堂奥。那些给经典粗暴贴标签的网友,究竟用了多久阅读品味一部经典,对于所评判的经典他们统共阅读了几遍?如果,他们的“傲慢与偏见”并未经由足够时间与深入思考打底,那么,只能说着实令人感到遗憾。

尽管与网络诞生之初相比,人们的网络素养有所提升,但并不排除有些人在网上的表现依然太过随意,责任意识欠缺。那些在社交网站和视频平台弹幕上对于经典大放厥词者,很多情况下不过是有意以耸人听闻的方式博得关注,吸引流量。有些时候,甚至连他们自己都清楚自己的观点经不起推敲,太过简单粗暴,可基于某种目的,只要不触犯法律底线,他们就是要任性运用自己的自由表达权利。至于他们贴标签式的表达会对他人阅读经典,会给整个社会的文化消费氛围带来怎样的不良影响,则根本不去考虑。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无知是思想的黑夜。”印度瑜伽修行者斯瓦米·帕拉瓦南达则写道:“无知制造了其他所有的障碍。”当种种针对经典标新立异的诋毁言词充斥社交网站、飞过视频弹幕,它其实暴露出了一些人思想的苍白与内心的无知。某些情况下,人们弄不清楚某个问题仅仅是因为无法得到相关信息,然而,有时却是因为他们根本不想去了解。由此造成的结果便是,问题永远得不到解决,甚至变得越来越糟。对待经典阅读,或许同样如此。让有意无意给经典粗暴贴标签者醒来,让一些盲目趋从者回到阅读正轨,亟须引起社会各方的关注和重视。

猜你喜欢

贴标签经典作品快餐
小熊贴标签
为什么读经典(节选)
一只鸡的IPO
感悟经典作品 提升美术素养
快餐式读后感被打败了
我给酸奶贴标签
撷英 经典时期的经典作品
智慧快餐
古典音乐欣赏与时代的融合——经典作品欣赏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