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为何偏爱宦官
2018-11-14张佳玮
◎ 张佳玮
“支持您的人有98%!”“不,支持您的人只有5%!”任何正常人听到这组数据对比都会被吓到吧?
1996年春天,俄罗斯的商业寡头们打算跟叶利钦先生摊牌。当时,叶利钦正准备参选总统。俄罗斯私有化之父、当时的副总理丘拜斯直白地说:“你的形势不容乐观,你的支持率只有5%。”
在场的俄罗斯传媒大亨古辛斯基回忆说,叶利钦根本不相信:“绝对不是真的!”他身边的人们总在告诉他,他有98%的支持率呢,俄罗斯人很爱戴他。
类似的故事并不少见。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管理莫斯科的蔬菜供应时,发现因腐烂、变质、盗窃等引发的蔬菜损毁率超过30%,但报上去的数据则是1%,因为苏联制度太优越了,怎么可能有高于1%的损毁率呢?
为了提高下面的积极性,避免下面偷窃,卢日科夫想了些法子,其中一个是:只要损毁率低于30%,多出来的份额,管事的人可以分一半——换言之,就是“你们别偷菜,好好地供应菜,赚的钱你们可以分一点儿,给你们点甜头!”这项举措实施后,效果立竿见影,随后却很自然地遭遇到批判:“这是资本主义行为!”但取消这个行动也不对劲,因为“之前不是1%的数据吗?怎么忽然变差了”?
领导们最喜欢的就是知情权,但层级关系一多,知情权很容易就没了。
中国有个有名的故事——指鹿为马。赵高当日指鹿为马时,有附和他说是马的,也有直言说是鹿的,赵高把说是鹿的人都给修理了一遍。后来,赵高派人杀秦二世时,无人可挡。秦二世还糊涂到问一个近侍:“怎么不早点告诉我?”近侍答:“我不敢告诉您,早告诉您,那我早死了,哪还能活得到现在?”
秦二世贵为天子,所看到的数据也有许多是假的呀。可见昏君之所以昏,并不是因为有多蠢,而是因为信息不对等。
有些统治者在这方面是很聪明的,知道靠数据定赏罚有利于鼓舞人心,但不能一概论之。更多的统治者只好另插眼线,搞情报工作了。康熙朝有密折奏事,就是在当地收集数据。例如,当过户部尚书的王鸿绪所密奏的多是钱粮、铸钱、盐政等事。康熙五十八年六月有一个奏折:“窃奴才所种御稻一百亩,于六月十五日收割,每亩约得稻子四石二斗三升,谨砻新米一斗进呈。”这是将亩产与收成呈报上头了。史量才先生在《称谓杂记》中写“俗民或直以百斤为石,或作担”,那么亩产大概是423斤。这说明康熙也需要点眼线才能确认稻子的亩产量。
这事也不奇怪,东汉后期的皇帝、唐朝中后期的皇帝和明朝末年众所周知的天启皇帝之所以都对宦官很有兴趣,不是因为宦官多有才华,而是因为宦官的权力出自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