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彩蛋”的观众审美心理研究
2018-11-14陈晨
陈 晨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48)
当代社会,电影艺术是我们获得情感寄托和娱乐消费的重要途径,其所构建的故事、情感和生活为我们再造了一个真实的世界。电影也不仅仅是对一个事件的影像改编,或者是一段故事的讲述,而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了话语特征、思维逻辑和生产生活,重塑了人们的审美经验和消费范式。近些年,伴随着商业电影的发展,“彩蛋”现象频频出现,这种源自西方复活节找彩蛋的游戏方式,被电影行业加以利用和改造。秉承着娱乐观众、制造悬念、提供线索的姿态,电影“彩蛋”将一些短而精的趣味情节、形象片段植入叙事中,在观众的个体潜意识和审美经验之上,展现“言外之意”,暗示“另藏玄机”。
一、电影“彩蛋”的生成语境
市场的需求决定了商品的生产,这是消费社会永恒不变的定律,也是当代社会生活的表征之一。在消费文化视域下,一方面日常生活审美化导致电影从艺术品变成了消费品:人们不再局限于电影的功能和价值,而是追求视觉享受所带来的快感和满足;另一方面,审美风尚世俗化导致人的关注点由公共空间向私人空间的“自由消费”转移,观众越来越醉心于电影院黑暗的环境、舒适座椅和刺激的声、光、电效果中。电影的生产、交换和消费从一开始被打上了商品经济和消费主义的烙印,电影“彩蛋”也正是在这种“形象就是商品”的消费文化中应运而生且大量“繁殖”。
电影“彩蛋”或出现在片头、片中、片尾,或贯穿于影片始终,在不同叙事点上娱乐观众,提升趣味;制造悬念,提供线索;制造话题,宣传营销;潜移默化,强化形象等,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拉近了电影本文自身与观众的距离,在扩大影片信息量和强化传媒效果的同时,满足观众的情感宣泄和审美期待,营造了一种“虚拟”的仪式感。同时,电影“彩蛋”不仅是商业电影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更是电影营销的“助推器”:作为视觉的“消遣品”,成功满足了不同职业、不同文化、不同阶层观众的“快乐值”,使电影接受变得“无差别”。同时,“彩蛋”还凸显了电影商品属性的存在,将叙事和审美植入市场流通中,成功吸引了观众对电影的消费,甚至二次消费,从而在“视觉转换”中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可以说,电影“彩蛋”是人类审美需求与商品价值的合力产物。
二、电影“彩蛋”观众的审美心理
雷内·克莱尔在《电影随想录》中说:“观众并不永远是对的,但是,无视观众的作者却永远是错的。”以银幕为媒介,电影“彩蛋”与观众之间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同时也具有主动的选择空间。“彩蛋”是电影的附属产物,需要寻找才可以得到。这种从电影叙事中的暂时疏离,实际上是将观众从电影的“造梦”功能中逃脱出来,给观众带来极大的矛盾性和复杂性。而实际上,从“彩蛋”预设的那一刻起,创作者就将观众当成他们的合作者,或者说一个消费者,在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合谋”了一个心照不宣的心理游戏。
(一)“彩蛋”的趣味性与观众的消遣娱乐心理
电影“彩蛋”的趣味性与观众所获得的审美愉悦和心理需求是相契合的。追逐视听快感,渴望轻松快乐,是人类根本的心理需求。而当代社会却是一个高速运转,且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的复杂社会。人与人之间竞争激烈,心理距离过大,焦虑而没有安全感成为当代社会的典型特征。社会现实与人的本性显然是相对立的。于是,在人们的学习和工作之余,需要不断释放这种焦虑情绪。商业电影恰恰给了人们这样一个休闲、享乐的机会。它们通过生动、具体的视像制造,逼真地将通俗化、游戏化的生活画卷展示给观众,使人们通过画面、音响、文字等多渠道的视听享受,回归到一种轻松自然的生活状态。
电影“彩蛋”将这种对快乐的需求和消费进一步放大了。电影“彩蛋”往往通过隐喻、联想、扭曲等手法,营造出一系列非功利性和轻松快乐的形象,并特意地将其夸张或凸显,从而让观众跳出影片的叙事逻辑而哈哈大笑。电影“彩蛋”往往将“相似人物或情节嫁接到不同影片中,会让观众在潜意识中获得一种亲近感,让原本可能生动的人物形象或故事情节变得情趣盎然,锦上添花”。例如,在国产影片《空天猎》中,当李晨饰演的男主角进入霸天狼军事基地时,演员邓超以客串的哨兵角色出现,为影片中的宏大主题增添了一抹诙谐的色彩。短短几句台词,让观众立刻将银幕中的哨兵邓超形象与真人秀《奔跑吧兄弟》那个幽默耍贫的“学霸”“老邓头”联系在一起,在角色补偿中得到满足;同样,在随后荒漠演习中机智逃生的李晨被队友戏称为“跑男”,也是利用自己“另一个身份”来设计“彩蛋”。又如好莱坞电影《独立日2》,整部影片充满了对《独立日》的致敬,当杰夫·高布伦说出“他们喜欢摧毁地标性建筑”时,其实是对好莱坞科幻、灾难片模式化情节的嘲讽。观众瞬间意会,在笑声中释放了被压抑的情绪。同时,创作者习惯利用“彩蛋”这种娱乐产品,潜移默化地经营着电影的“品牌效应”,塑造着受众的消遣娱乐心理——人们甚至不能完整地观看电影,却喜欢在“彩蛋”的寻找中获得身心的解放,从而得到一种替代性的满足。
(二)“彩蛋”的隐喻性与观众的好奇逆反心理
消费文化带来的是人们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的开放、自由和多元。每一个个体都处于社会秩序的限定中,又在潜意识里试图颠覆既定的社会秩序而获得解放。这种反权威、去中心的后现代心理特征,使得人们对世界、对艺术采取的是怀疑态度。在这种逆反心理的作用下,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人们对于任何事情都具有好奇心:越是新鲜奇异和未知悬念,越是能激发人们的欲望。好奇心的追逐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具有“游戏性”的生产活动。人们更希望从电影中看到与影片本身截然不同的形象,哪怕这种形象与影片无关。
在这种审美心理下,电影“彩蛋”通过颠覆经典、设计悬念、制造秘密、补偿叙事,隐喻地营造“狂欢”的艺术形象,进而满足观众对电影情节的怀疑、猜测和好奇。在某种程度上,电影“彩蛋”营造的是一个“关联”的幻觉,进而满足观众对未知的“窥视”。迪士尼的动画电影在构建童话世界的同时,就善于利用“彩蛋”的隐喻性,将迪士尼其他经典电影的桥段、形象以及元素植入影片的细枝末节,来激发观众的“窥视”欲。例如《超能陆战队》里通过照片、海报、雕塑、通缉令等,将《闪电狗》《冰雪奇缘》《无敌破坏王》等影片的主角们一一呈现;《疯狂动物城》里,热带雨林的逃亡场景让人想到了《人猿泰山》,B老大的形象让人想起了《教父》,Tundra Town里的小象身着爱莎和安娜(《冰雪奇缘》形象)的衣服,甚至电影宣传海报中也出现了一只米奇玩偶。这类电影“彩蛋”的设计,一方面,促使观众多次观看影片并满足其好奇之心,从而获得窥视的快感;另一方面,通过这些“乱入”形象的唤醒,使观众“观此及彼”,强化同公司、同系列、同类型电影的形象,达到品牌塑造与传播的效应。此外,创作者还善于利用电影“彩蛋”营造悬念,建立一个明显的“逻辑漏洞”,来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国产电影《缝纫机乐队》采用了三个明显的“彩蛋”来制造悬念,第一个是众多知名摇滚乐手的客串贯穿整部影片叙事,并在影片结尾以“彩蛋”的形式展现给观众;第二个是通过鼓手炸药的感情线索暗示丽丽(彤彤)的出场;第三个是通过片尾花絮的形式将《煎饼侠》等影片的元素植入其中,在怀旧和励志中给予观众惊喜。这类“彩蛋”通过预埋伏笔,制造一种“缺席的在场”,补偿了影片的叙事,使得影片更加饱满且富有张力,以影片文本为媒介,缩短了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因此,电影“彩蛋”的隐喻性正是利用观众的好奇心和窥视欲,迫使人们的从众心理得到强化,同时也主宰了人们的兴趣和爱好。
(三)“彩蛋”的商业性与观众的求新求异心理
当代社会,物质的进步使人们的生存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人类也从基本的物质消费转向精神消费。首先,以电影为代表的视觉文化,改变了艺术存在形式和日常生活方式,艺术与生活、生产与消费的界限已经不再明晰。“大众传媒和影像产业的兴起极大地提高了图像和符号的生产能力,日常生活中各种符号和影像呈现迅速扩展的趋势,使得今天的生活环境越来越符号化、影像化;从思想意识的角度看,消费社会物质的丰盛导致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盛行,物品已经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的重大变化。”其次,信息的过剩、价值观的多元,极大地增强了人们自主选择权,越来越凸显自身的主体性地位。现如今,生活节奏加快以及现代传媒的即时性和便捷性,使人们越来越热衷于视觉产品虚拟化“真实”所带来的新鲜和刺激,所追求的也是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念。可以这样说,人们已经不喜欢电影的千篇一律,越是新鲜奇异,也就越能激发起人们的消费欲望。
电影“彩蛋”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商品。创作者充分认识到以票房来判断电影成功与否的现实性,它充分站在观众立场,尤其是年轻观众立场上思考问题,以品牌营销的方式,参与电影市场竞争和利润分配。《2017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以80后、90后为主的大学生和白领成为观影的主要力量。这些年轻的消费者,充满好奇心、乐于尝试新事物,电影“彩蛋”充分迎合了年轻人的审美趣味,将被互联网夺走的群体重新拉回了电影院,促进了电影消费。例如,国产电影《重返20岁》结尾的“彩蛋”是鹿晗说“再见,再见,没有彩蛋”,这种“彩蛋”的设计方式别具一格,一方面迎合了年轻人对于“彩蛋”本身的期待和鹿晗明星效应的追捧;另一方面,也恰恰以“新的打开方式”迎合观众求新求异的心理。这个“彩蛋”到底算不算“彩蛋”,之后还有没有另外的“彩蛋”,这也让观众在期待新“彩蛋”出现的同时,观看完所有的片尾字幕才离开。而漫威系列电影的彩蛋则是惯于用新特效和时尚元素吸引观众眼球,埋下伏笔,预告下一部影片的上映。截至《银河护卫队2》的出现,漫威系列电影15部总票房超过110亿美元。在巨大的商业运作模式下,电影“彩蛋”与超级英雄一起,已经成为漫威系列电影的标志。因此,电影“彩蛋”的创作者秉承着一个原则,就是通过新鲜、互动、趣味的形象不断刺激观众的视神经,成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开发受众资源,让观众在审美心理和行为的自我满足中,衍生出二次观影、参与话题、消费附属商品的冲动,卷入“彩蛋”预设的商业目的。
(四)“彩蛋”的话题性与观众的互动参与心理
“电影的生命周期极短,并且大都只被消费一次,消费过程结束后,其注意形态也随之消失”。电影虽短,但话题不断,这是商业电影延续消费和价值的一个常用手段,也在最大限度地制造话题、制造互动、制造消费。观影是观众与电影文本在“传递—接收—译码—编码”过程中的心理反应,且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由于新媒体的发展,观众参与电影不仅仅是观看电影这一种形式,还包括参与电影前期的预告片、发布会等,电影中的话题、“彩蛋”、弹幕等,电影后的评论、附属商品等,甚至盗版产品;同时参与范围也不仅仅是观众和电影本身,还包括观众之间、观众与创作者之间、观众与影评人之间、观众与媒体之间等。观众的这种“在场性”是建立在电影话题基础上的,在一定程度上,观众不仅是话题的参与者,更成为电影话题的制造者。观众逐渐从单一的接受角色演变为创作、传播和接受的三重角色。
电影“彩蛋”本身就是电影的话题,而其自身也在不断制造话题。很多情况下,创作者会利用“彩蛋”去制造一个或多个话题场,并且通过不同媒体平台热烈讨论,最大限度地传播影片的品牌效应,扩大影响力,提升商业价值。例如成龙的系列电影,往往在片尾以幕后拍摄花絮的形式设计“彩蛋”,或表现拍摄现场的滑稽片段,或表现成龙本人在拍摄过程中的受伤过程,一方面,以一种暴力且诙谐的形象,展现其矫健的身手和真实的打斗;另一方面,也不露声色地为影片和成龙本人进行了宣传。而观众在观看电影时,对成龙日益增长的岁数和不用替身的“大哥”形象赞叹有加,因此,成龙的电影也是非常叫座的,《功夫瑜伽》票房更是高达17.53亿。近些年,好莱坞的电影创作者充分认识到中国电影市场的利润价值,会邀请中国影星加入,如《碟中谍5》中的张静初、《火星救援》里的陈数、《星际战队:千星之城》的吴亦凡等,虽然镜头有限,有些甚至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跑龙套”角色,但是这类“彩蛋”会通过在电影前期和后期制造各种话题,以明显的导向性,催生中国电影市场观众的参与度。电影“彩蛋”成功制造出了话题效应,吸引观众广泛参与其中,已经从一种特殊的修辞技巧,演变成了一场商业活动。
电影“彩蛋”或补充剧情,或埋下伏笔,或向经典致敬,或展现幕后花絮,其成功的设计和运用,迎合了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消费心理,凭借着独特的商业模式和受众心理分析,具有极强的思想、行为和价值导向。电影“彩蛋”不仅是一种艺术手段和修辞技巧,更是一种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