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挽救了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
——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背景、政策与意义

2018-11-14孟亚菲

长江丛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边区运动

孟亚菲

一、大生产运动兴起的背景

(一)自然条件的恶劣

陕甘宁边区地处黄土高原,是中国最古老的农业区之一。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超过了自然环境的负载量,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质量急速下降。加之气候干旱,降水量少,陕甘宁边区只适合种植谷子、高粱、糜子和一些豆类等低产量杂粮。由于地处高原,灾害频发,而且破坏力极大。由于陕甘宁边区地处西北地区,一直是中国比较落后的地方,农业使用的生产工具非常落后,使得生产率极低。面对日益增长的人口,粮食问题成了最大的问题,饥荒频发,发生很多起饿死人的案例,人民生活极度贫困,身体健康情况极差,使得劳动力不足,陕甘宁边区的农业生产基本陷入了恶性循环的困境。

(二)人口非正常性增长

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进行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封锁通常被认为是造成陕甘宁边区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但是这与当时的边区现实有一些偏离。

对于边区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时任陕甘宁边区银行行长兼贸易局长的朱治理是最有发言权的。他在当时的一次财政部门报告做了解释:“过去靠外面的接济,那时边区所需要的布匹、棉花、纸张及日常各种用品几乎完全仰给友区。但是由于边区是个国防重地,并且是新民主主义的根据地,所以财政上的消费量不得不增大。于是经济的生产力和财政上的消费力便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这个矛盾在皖南事变之前,由于获得了国内外对边区的充分帮助而得到解决,而在皖南事变之后,国内外援助的完全隔断,遂尖锐化起来。”这段话已经非常清楚的说明了边区经济危机的原因是因为财政支出过大,而不是外援的断绝。边区政府的经济困难主要是由于军政人员急剧增加的原因。中共中央在抗战中注重扩展实力,因此带来的军队急速扩张,干部、学生等非生产性人口大量增加,毛泽东所言“食之众者,生之寡者”,这对于本就贫瘠的陕甘宁边区来说是一个极为沉重的负担。

严重的经济危机已经动摇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在民众中的认同度,而直接导致了对红色政权的信任危机。在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面前,毛泽东焦虑不安。他敏锐地认识到生产自救的必要性,将其视为在这一阶段决定共产党生死存亡的主要关键。1940年2月2日,毛泽东在延安党政军生产动员大会上明确指出:“我们面临有三条路:饿死;解散;自己动手。饿死,没有一个人赞成;解散,也没有一个人赞成;自己动手才是出路。”大生产运动开始兴起。

二、大生产运动的政策和措施

(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调动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句口号的巨大号召力量是大生产运动中成功的一大重要因素。主导口号从“自己动手,才是出路”改变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以激发起民众对“人定胜天”的斗争自豪感以及成功地改善生活的自我成就感。

在这个口号的号召下,群众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各部门发起劳动竞赛,通过竞赛,更是激发了成员的好胜心理与工作热情。大家彼此你追我赶,劳动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竞赛的同时当地报纸、文艺表演等形式也在宣传劳动模范,通过偶像的力量激励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使得大生产运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农业为主,手工业等副业为辅

大生产运动提出的基本方针是“以发展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为主,而以发展手工业及与农业相适应的副业为辅”,“以粮食、种菜为主”。在这种方针的指导下,各个部队都去荒山野地去开荒,种粮、种菜、栽树、养猪、羊、鸡、鸭,保证全年蔬菜、粮油自给。战士个人用品,如牙刷、牙粉、草鞋等也都实现了自制解决。在发展农业之余,畜牧业、工业、运输业和商业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

(三)“公私兼顾”是原则

大生产运动制定了“公私兼顾”的原则,鼓励发展生产。超过生产计划的部分,不论多少都按70%归生产者个人自由支配和使用,可以变价寄回家用或暂归公家,于个人需要与调动工作时按数提支,以鼓励生产;30%归该伙食单位。在这个方针的激励下,生产者的积极性的得到了尽数激发,努力生产,不仅使得部队、政府的生产生活所需得到了供给,生产者个人的家庭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三、大生产运动的作用和意义

1942年—1944年的三年里,陕甘宁共开垦荒地200多万亩。到1945年,边区农民大部分做到了“耕三余一”(即耕种三年庄稼,除消耗外,可剩余一年吃的粮食),部分做到“耕一余一”。大生产运动是自力更生的一曲凯歌,挽救了陕甘宁边区,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生产运动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复苏,充分发掘了农村的生产潜力,摆脱了对外部的依赖,实现了由求诸于人到求诸于己的转变。虽然农民的生活还算不上富足,但毕竟实现了能吃饱的愿望,对于饥饿的恐惧终于可以消除。生活水平的提高,还使得陕甘宁边区人口得以正常增加,农村集市得以恢复。边区的中心城市延安,新的市场天天在建筑,人民在购买了大大提高,纷纷到市场上购买产品。市场热闹非凡,农村出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大生产运动不仅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而且影响着人们的内心世界,它涤荡了千百年来的旧思想、旧习惯、旧道德,也在培育着新的观念新的意识,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状态中的小生产者逐步走向开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边区农民在经历着一场精神洗礼。

大生产运动实现了“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目标。解决了部队的军需不足的问题,部队实现了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全部自给或者半自给,这不仅解决了部队的军需问题,还减轻了根据地人民的负担。大生产运动的成功还改善了部队的生活,增强了战士们的体质。战士们不仅可以吃到粮食蔬菜,还能吃到肉,生产较好的连队,每人每月可吃2斤半到3斤肉,这对于长期吃不饱饭的将士们来说是一个天大的转变。将士们的战斗力都得到了巨大的提高。部队军需的自给,直接的减轻了根据地人民的负担,不仅如此,将士们还主动帮助百姓生产,密切了军民关系。人民群众从内心热爱拥护将士们,将士们本着为人民群众的宗旨,真诚帮助人们群众。军民一心,军民相依,同生死共患难,高奏了一支军民团结的凯歌。

大生产运动培养了军民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极其困难的时候,军民们不畏困难,白手起家,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战胜了天灾人祸。这对以后的中国革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尤其是在建国以后,面对西方国家的封锁,面对落后的国家经济,面对孤立无援的困境,中国人民毅然决然的用自己的力量实现了一次次的奋起。

大生产运动在经济上的巨大成功,带来的更深远的影响是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强化。大生产运动使得摇摇欲坠的边区政府再一次赢得了人民的信任,赢得了根据地可以长久发展的根基。在大生产运动以后,使得人民开始相信,无论在何种境况下,共产党都能够带领人民转危为安。这才是大生产运动最成功的地方。每当遭遇经济危机或者政治危机时,执政党对大生产运动的重新唤起、刻写和固化,不仅让民众对其建立更加深刻的印象,也丰富了它的政治内涵,让它在不同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段记忆唤起民众强大的道德力量,让民众能够甘心忍耐清贫乃至艰苦备至的生活,将对这种生活的忍耐、体验甚至追求到宗教般的神圣高度;它让民众确信,自己确实能够依靠与集体保持一致的奋斗态度,为这个改天换地,步入共产主义的社会贡献力量。这是共产党的成功之处,也是革命能够成功的关键。

大生产运动挽救了陕甘宁边区,挽救了共产党,这是一个奇迹,更是一笔遗产。

[1]朱治理.边币的根本问题[A].陕甘宁边区银行纪念馆.陕甘宁边区金融报道史料选[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47.

[2]毛泽东.组织起来[N].解放日报,1943—12—2.

[3]周海燕.记忆的政治[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80.

[4]毛泽东.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A].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2.

[5]周海燕.记忆的政治[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85.

[6]王恩茂.泥湾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奋勇前进[A].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209.

猜你喜欢

陕甘宁边区边区运动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陕甘宁边区实录》与中共自我形象的重构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不正经运动范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拥军工作的述评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
抗日战争时期的鄂皖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