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的时代传承价值
——论“钉子精神”与“水滴精神”
2018-11-14韩晶磊
韩晶磊
时至雷锋离开我们将近55年的今天,以他本人名字命名的“雷锋精神”依然代代相传,成为亿万人民心中不朽的精神丰碑,依然焕发着青春光辉。究其原因,绝不仅仅是各届党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肯定,更是因为雷锋精神散发出来的正能量和感召力是每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优秀品质,是我们每个人寻求正确价值定位以及社会良性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源泉。
一、雷锋精神实质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12月出生于湖南长沙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96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入伍不到三年的时间里,雷锋连续荣获模范共青团员和节约标兵称号,并荣立二等功和三等功。1962年8月雷锋因公殉职。雷锋的崇高境界和先进事迹在社会各界产生巨大影响,毛泽东在1963年3月5日为雷锋题词发表后,全国各族人民掀起了学雷锋做好事的热潮。雷锋精神的实质内容是什么?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雷锋精神的实质内容会不会随着时空的更迭而过时呢?
从狭义上讲,雷锋精神是对他本人的崇高言行以及感人事迹所蕴含的高尚品质和先进思想的理论总结。例如,周恩来把雷锋精神概括为:“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意志。”
从广义上讲,雷锋精神超越了他所生活的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也随之发展。例如,《雷锋日记》中有关于人生的描述:“我觉得人生在世,只有勤劳,奋发图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的。”“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这些崇高的思想可以在当今社会转化为一种启迪生命价值、探寻生命真谛的力量源泉,可以指引那些迷失于多元价值体系的人群树立积极阳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雷锋精神是一个系统且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积极向上且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是一个推动时代健康向前发展的思想体系。
二、雷锋精神内容详论
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惑与难题,在解决这些难题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更多的不迷失于时代转型期、不迷失于“小我”观念膨胀且具备雷锋精神的杰出人民。雷锋精神中有两种精神素养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钉子精神
《雷锋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些人说工作忙,没时间学习,我认为问题不在工作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学习,会不会挤时间,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钻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钻。”
1、像“螺丝钉”一样孜孜不倦的工匠精神
对于每个人来说,工作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自我价值,发挥自己才能的舞台。但是在当下,一些人为了追求周期短、见效快、投资少的即时利益,心浮气躁,不能静下心来刻苦钻研,不能淡泊名利、发自内心地把一件事做到极致。雷锋精神中的脚踏实地、孜孜不倦的品质可以为当下的这种浮躁风气注入一股清凉的甘泉,为人们指引行动的方向与目标,因此,工匠精神的倡导应运而生。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不断改善工艺,力图打造本行业最优质产品,追求卓越产品的精神理念。农耕时代,工匠是老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职业,各类手工匠人(铜匠、石匠、铁匠、木匠)用他们精益求精并经过时间考验的技术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增添亮色。科技社会,一些老艺人和老匠人逐渐消失,但老匠人们孜孜不倦追求卓越的精神却不能消失,因为匠人精神就像雷锋同志的“螺丝钉”精神一样,引导和鼓励人们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努力在普通又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强调:“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成为2016年高频词,被社会普遍认同,认同的重点在“精神”二字。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很多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超越了对精神价值的追求,这种价值趋利性,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更多群体,使得更多的人忽略且丧失了独立思考能力和孜孜不倦勇攀高峰的韧劲,单一地重视能够为自己带来经济利益的肤浅业务技能。有些产品我们造不出来,有些领域我们无法超越,恰恰是因为我们缺乏像“螺丝钉”一样不断钻研,孜孜不倦,追求卓越的匠人精神,如果能把这种精神融入到工作常态中,化作追求卓越的使命感,才会真正赢得市场的信任,也是李克强总理倡导工匠精神的良苦用心。
新津春子这个名字在2016年的各大媒体广为传播,她是一名中日混血儿,17岁之前生活在中国,之后兴家迁往日本,成为了一名普通的机场保洁员。新津春子的出名在于她靠着一块抹布和一个拖把,把重复又枯燥的保洁工作做出了精彩,抹出了亮色。新津春子可以自配清洁剂且能熟记80多种清洁剂的名称,并能准确使用到不同污渍上,她靠着这股钻劲把羽田机场打扫成为全世界最干净机场,也因此被誉为“日本国家级匠人”。普通的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尽心竭力,孜孜不倦,最终赢得他人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我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特种熔融焊接工高凤林,在本行业刻苦钻研共攻克90多项难关,多年来获得多项大奖并受到美国官方称赞。当盛赞不断时,高凤林淡定地说出了心里话:“岗位不同,作用不同,仅此而已,心中只要装着国家,什么岗位都光荣,有台前就有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指出:“我们要有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需要各个领域的共同繁荣,各领域的繁荣离不开普通劳动者的敬业与爱业,离不开普通劳动者摒弃浮躁功利的诱惑,静下心来在各自领域孜孜以求,发扬钉子精神,刻苦钻研,一张蓝图才可以画好。
2、像“螺丝钉”一样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
雷锋不仅是一个孜孜不倦、脚踏实地的实干家,还是一个锐意进取的创新者。雷锋无论时间有多紧,任务有多重,总是永不停歇地刻苦学习,并能把所学知识恰如其分地应运于工作当中,并在工作中锐意进取,谋绝活,出新招。我国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更需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更需锐意进取,求新求变的创新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0月21日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改革创新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最强音,同时也秉承了雷锋精神中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螺丝钉精神。
创新意识的提升,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推进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从制造大国向质造大国转变的强有力推手,更是引导普通劳动者在立足本职岗位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技能素养,打开思路,勇于创新的强有力抓手。
创新是人类发展的希望,从飞马传书到互联网通信,从蒸汽机的发明到高铁飞速发展,人类逐渐从蛮荒进入到文明,从闭塞发展到地球村,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的历史,实践告诉我们,拥有创新就拥有未来。例如,屠呦呦创造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并应用于疟疾治疗,获得了201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个奖项不仅是对屠呦呦本人的鼓励,更是对中国本土科学研究的肯定。根据已解密的材料记载,尽管青蒿素的发现是团队努力的结果,但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应该是屠呦呦,当研究人员认为青蒿试验效果并不理想时,唯独屠呦呦刻苦钻研,从《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得到启发,改用以沸点在60摄氏度下的乙醚抽取青蒿提取物,这一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设想,如果屠呦呦没有刻苦钻研、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也许那600万人难逃疟疾魔掌。
因此,时代需要创新,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才能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种种困难,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与生机。
(二)水滴精神
人为什么活着?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这也许是每个人都要思考的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的问题。雷锋在他的日记中写到:“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时才有力量。”还写到:“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一个人先进总是单枪匹马,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可见,雷锋精神中的水滴精神已经很好地解答了这个难题:一个人在思考为什么活和怎样活的人生问题上必须把握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自己与国家的现实关系,把握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正确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互利关系。
1、水滴精神中的价值观
马克思讨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是从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的。在认识论层面,个人和社会都不能自我满足,个人与社会处于相互依存且统一的关系中;在方法论层面,个人不具备改造世界的方法,而社会才具有改造世界的方法;在价值论层面,个人是社会历史中的自足载体,而社会在价值上则是非自足的。三个层面统一讨论,我们就不难理解马克思提出的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换言之就是:“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雷锋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在实践的历练中,深刻地领悟到了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人之所以能够生存发展于社会,就在于人与人在接触、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即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社会关系的形成可以为个人提供物质和精神等多方面养料,因此,个人和社会在各自独立的前提下又有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无疑,人之所以是社会的人,是因为社会是人的社会,换句话说,人不单单属于他自己,还属于家庭,属于社会,属于国家,当然,社会也属于每个人自己。
雷锋认识到了个人和社会的辩证关系后,又开始思考人生价值如何实现。当一个人满足了衣、食、住、行、娱乐等条件之外,他的价值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因为,人生价值除了包含人生的自我价值,还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从《雷锋日记》的内容和雷锋所做的舍己为人的光辉事迹不难看出,一颗水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永不干涸的水滴精神是雷锋同志的真正价值取向。
俗话说,是金子到哪里都能发光,可是,哪块金子的光芒更加耀眼呢?201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山村女老师支月英就给了人们一个大大的震撼与感动。支月英原本可以像其他人一样不去选择条件恶劣的偏僻大山,可是一种执念、一种舍不得的情怀,让她在这个偏远的山村坚守了36年,从“支姐姐”到“支妈妈”。“三十六年,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花白了你的麻花辫”,孩子们的笑脸,社会的赞许与肯定恰恰说明了支月英的付出是伟大的。这块花白了自己麻花辫的“金子”放射出的光芒更加耀眼,她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升华。毫无疑问,水滴精神中的价值导向不断引领着时代向前发展,召唤着后辈向前奋进。
2、水滴精神中的互利原则
顾名思义,互利原则就是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彼此供给,个人的行为方式有利于社会良性向前发展。同时,社会的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可以为个人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可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比以往计划经济时期要复杂的多。例如,湖北捞尸索钱案中冷酷不施救的船主,看着被几辆机动车碾压后倒在血泊中的小悦悦而无动于衷的路人,公交车上眼睁睁看着盗贼将手伸进他人口袋而默不作声的乘客等等。很多人不自觉地充当了鲁迅笔下的“看客”,如果雷锋就在这些人当中该有多好:大学生施救后还能得到他人援手,小悦悦也许在学校里愉快地读书,辛苦赚到的工资可以解决家里的燃眉之急等等。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冷漠现象,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看客”呢?
首先,“无根性”导致了人的自保意识。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大规模流动人口从自己曾经生活过的、熟悉的家乡迁往另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竭尽全力寻找并重新固定自己的生活坐标。曾经熟悉的生活模式和家族观念在不断奔波辗转中发生裂变,地域发生变化的一部分人群,精神也发生了漂移。当代中国正处在以城市化为主要形式的社会转型期,“拔根”与“扎根”是现代社会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表现之一。无论是城市人还是城市中的外来人,面对城市社会的快速变迁,都必然在不同程度上形成“无根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和行为文化特质。离乡背景的大军被城市化进程的旋转力推向边缘,这个边缘既包括心理依存的缺失感、社会阶层的漂移感,还有对社会外部文化的认同的不信任感。这种边缘化的无根性让人缺少尊严感、安全感和归属感,更模糊了整体性认同的价值判断。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往往心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原则,最终形成“明知不对,少说为佳”的消极做法。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现代社会的失根状态,也就是完整人性的缺失状态。这种缺失包括人应有的怜悯友爱、互助团结。”
其次,外来文化对“义利关系”的冲击。改革开放以后,国门逐渐打开,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信息文化交流日益密切频繁,我们在学习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资源之时,西方的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思想也随之流入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重义轻利”天平在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逐渐偏向了“重利轻义”一端。个人受益程度的高下成为判断能否行动的唯一依据,随之,个人私欲膨胀,损人利己之风盛行,见利忘义观影响并牵制了“重义轻利”的价值观。
特殊的转型期更加需要“水滴精神”的强大感召力。调查发现,当意外事件发生时,如海啸、地震、矿难等。四面八方的人都愿意伸出援手,只是无根性让人缺乏安全感,一时的私欲膨胀让人迷失了价值判断方面,最终出现了“选择逃避”症。
因此,经济全球化轨道上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更加需要引入水滴精神,水滴精神可以为迷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们引导方向。从价值取向来看,雷锋精神重精神、重义,市场经济体制重物质、重利。从表面看,两者是对立的,但是两者又都统一于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之中,两者有机结合可以使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体系更趋完善:当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当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发生冲突时,水滴精神也许会提供最佳答案。
三、反躬内省,克己内修,提升道德觉悟
雷锋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湿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生命。”雷锋精神中道德悟性来源于反躬内省的自我检查和克己内修的自我约束。道德悟性就是人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即主体在道德认知的引导下经过长期道德实践形成的判断是非的能力和由此作出行为选择的思维导向和行为方式。
(一)反躬内省
反躬内省出自于《清史稿·文宗本记》,意即内心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反省有无过失。雷锋经常进行自我反省,《雷锋日记》中有记载,雷锋经常把自己与白求恩精益求精、努力钻研的态度和能力作比较,他在佩服白求恩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渺小”感到惭愧,于是决心“不断学习,清除思想上的毛病”。这种内心的不断反省就成了雷锋提高觉悟,升华思想的契机,通过不断地反省、思索和实践,渐渐地,雷锋的生命潜能在扩充,道德觉悟在提升,树立了“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崇高道德目标。雷锋精神的生命力在于生命主体能过不断反躬自省而发展自己,在成就自己的同时可以释放能量更大限度地成就社会与他人。
(二)克己内修
克己内修,意即克制和约束自己,通过严格要求自己来达到自我心智上的修炼。不可否认,雷锋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青年,也有个需要,生活中遇到的烦恼和困难也会使他烦忧,但由于他有崇高的道德境界,有良好的克己能力,他就可以妥善地用德性和理性调节个人的私欲与哀怨,学会克制个人利欲,看开个人荣辱,不会因为个人得失而心怀不满。克己内修有助于行为主体建立良好的自我约束机制。当代社会,出现的道德水准低下的行为,除了因为社会和家庭的一些宣传方式和教育方式不注重启发引导行为主体的内心力量之外,还与行为主体不注重内省和自律有关。
雷锋反躬内省上,克己内修的道德觉悟不仅是人生智慧的体现,也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的崇高心志。
总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对雷锋精神的宣传,不仅是对雷锋同志本人事迹的肯定,更是对代表着本民族文化价值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作为炎黄子孙,应该坚信,雷锋精神是对中华民族崇高民族品质的凝结与发扬,也是推进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强有力推手。民族进步需要孜孜不倦的“钉子精神”,社会和谐需要舍我取义的“水滴精神”。因此,学习雷锋精神不应仅仅停留于3月5日这一天,而应把雷锋精神的内核渗透到人们的精神追求、工作参照和道德规范中,使其常规化、常态化。
[1]周杨.雷锋精神永不过时[J].兰州学刊,2012(3):8.
[2]雷锋日记[M].北京:解放军文艺社,1965:54.
[3]雷锋日记[M].北京:解放军文艺社,1965:24.
[4]雷锋日记[M].北京:解放军文艺社,1965.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中国外文出版社,2014.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2.
[7]余国庆.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74.
[9]张鸿雁.中国“非典型现代都市病”的社会病理学研究[J].社会科学,2010(10).
[10]蒋晓侠.新形势下雷锋精神的弘扬之道[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2(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