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基本色彩词的文化特征对比研究
——以“白”的翻译为例

2018-11-14吕乐天金锦善

长江丛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日语白色汉语

吕乐天 金锦善

一、中日基本色彩词汇对比

(一)汉语的基本色彩词汇

说起汉语的基本色彩词汇,就不得不提到中国古代阴阳五行说的五色说。五色是指“青、赤、黄、白、黑”这五种颜色。其中,“青赤黄”即色彩学中的三原色“蓝、红、黄”,这三种颜色可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可以得到色相环上的任何一种颜色;而从光学角度来看,黑色可吸收所有波长的光,白色可反射所有波长的光,象征了阴阳两极。可以说这五种颜色包含了最基本的色彩元素。

而在中国的古代社会逐渐建立起了尊崇色彩的观念,这体现在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如五色配五德(仁、义、礼、智、信);穿不同颜色的服装来区别身份、地位。另外,五行说中,还用五色来对应季节,认为春对应木、青;夏对应火、赤(朱);秋对应金、白;冬对应水、黑。于是,便有了“青春”、“朱夏”、“素秋”、“玄冬”的说法。

(二)日语的基本色彩词汇

日本最古老的史书《古事记》中有记载,“青、赤、白、黑”是日本最基本的色彩词汇。「色彩語は光線の差異から起源するといえる」(色彩语起源于光线的差异)。国語国文学佐竹昭広によると、古代においては、純粋に色を表す言葉は、赤・黒・白・青位で、それも、明(アカ)—暗(クロ)―顕(シロ)—漠(アオ)という光の感覚に由来しているという。(据日本国语国文学者佐竹昭広记载,日本古代只用来表示颜色的词语有赤、黑、白、青,这是由人们对光线“明、暗、显、漠”的感觉而产生的),他推导出了这四个最基本的色彩词汇,并且认为这源于光线感觉的两个色彩系列:明(「アカ」(赤))→暗(「クロ」(黒)),显(「シロ」(白))→漠(「アオ」(青))。

而在这四个色彩词基础上建立的“四词基本色彩理论”,也一直是日本学术界的主流,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支持。下文将以中日两国共有的基本色彩词“白”为例,进行探究。

二、中日基本色彩词“白”的文化特征

(一)汉语色彩词“白”的文化特征

关于“白”的语源有多种说法,由于篇幅原因,现只介绍一种。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记载,“白,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从人合二。二阴数”。汉代盛行五行之说,称日为太阳(极盛的阳气),位东方主青色。月为太阴(极盛的阴气),位西方主白色,故白为西方色,即白色之称。而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中,白色有着极为矛盾的文化象征意义。

1、不祥之色

从中国古代五行、五色的观点来看,白色是凶丧之色,象征着死亡、恐怖、不祥的兆头、悲哀、反动,是令人恐惧的“死亡之色”,如“白森森”。中国自古就有红白喜事的说法,“红事”指喜事、“白事”指丧事,而中国的传统习俗中,白色是丧服的颜色。《礼记》中的“披麻戴孝”一词中的“孝”就是指“白”。《礼记·郊特性》云:“素服(白衣),以送终也”。

在古代,民间举行葬礼时,人们穿白衣、戴白帽、穿白鞋、乘坐“素马白车(没有颜色的车和白马)”。时至今日,人们仍然保留着这样的习俗,丧礼时,要挂白挽联,死者家属要穿白色孝衣,设白色灵堂,送白色花圈;出殡时,要打白纸幡;追悼会上,要戴白花,人们穿麻戴孝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和怀念之情。但需注意的是,丧礼上的白色并非普通的白色。确切地说,“丧服”指没有染过的粗布,接近米色,而非纯白色。

2、平民之色

作为一种色彩词,本应与政治无缘,汉初之前,朝廷对服饰并没有严格的规定,但汉武帝之后,服饰的尚色制度建立了起来,服饰的颜色成为区分人尊卑贵贱的标志。虽然随着朝代的更迭,该制度或多或少地发生了变化,但白色一直是庶民的颜色。庶民的衣服不能有装饰,因此,把他们称为“白衣”,后又称为“布衣”。

这点在唐诗中也有体现,如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里,“白丁”一词指没有知识的人。在古汉语中,类似的词很多,如“白身”、“白屋”等词,这里的白都与阶级地位有关。在汉唐之时,没有身份地位的人通常被称为“白身”。“白屋”指用茅草苫屋顶的房子,通常把考试未及第的读书人住的房子称为“白屋”。另外,因为佛教的僧尼穿“黑衣”,“白衣”也指未进佛门之人。可见,这些词中的“白”都有身份卑微之意。

3、其他文化特征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文化入侵,使中国的“白”这一色彩词的文化特征得到了延伸。十月革命后,作为政治词语,与“红”相对 ,有反革命之意,相关词语有“白匪”、“白军”、“白党”等。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大量爱国之士遭到屠杀,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被称作“白色恐怖”时期。由此,“白”象征着落后和反动。

在中国,“白”有着双重的文化象征意义。“白”象征着高洁、纯粹、单纯、朴素,如“一清二白”、“真相大白”,而另一方面,又象征着奸诈、狡猾,在京剧中,奸臣等反面人物画白色脸谱。另外,虽然“白”一般象征不详,但有时也是瑞兆的象征,“白雏、白鸟、白象”曾多次作为祥瑞出现在史书上。

在口语中,“白”有徒劳、免费的意思,如“白费力气”、“白吃”等。它还可和组成“黑白”,指事物的正反两面,同类词语有“黑道”、“白道”。另外,“白”还有“鲜明”、“清楚”的意思,如“明白”。

(二)日语色彩词“白”的文化特征

1、灵力之色

自古以来,日本人就认为白色与其它颜色不同,是独特的、带有灵力的,也是最有美感的色彩,因此格外珍视它。与其它颜色相比,白色在古代和歌里出现的次数要远多与其它颜色。《记纪歌谣》是日本古代歌谣的代表之作,它从《古事记》中收录了112首歌谣,从《日本书纪》中收录了128首。在这些歌谣里,基本上没有出现复合色彩词汇,都是一些包含了原始而朴素的感情的基本色彩词汇,如青山、红玉等。另一方面,在神话传说里,经常出现“白鸟、白鹿、白猪”,它们作为神的化身或者神的使者而出现。可见,在日本的上古时代,当白色出现在超现实、超自然现象时,不单单是颜色,还会发生不可思议的变化,通常具有灵性和神性。而且,当出现不常见颜色的动物时,尤其是白色,并把它献给朝廷,这被视为祥瑞的象征。

日语中的“白色”是引人注目的颜色,过于明亮洁白。在日本,除了祭神和丧礼以外一般不穿白色的服饰。另外,在婚礼和出生时也着白装。

2、自然之色

此处的“白”有两重含义,一指东西颜色的白;一指素材未经加工,接近自然的状态。这类的词汇很多,如「白糸」有生丝之意,「白無垢」有素服之意,「白地」有空白、空地之意,「白鞘」指白木刀鞘、用原木做的刀鞘。又如,「白干し」指鱼肉、野菜等不加盐直接晒干;「白粥」就是白粥之意;「白焼き」不加任何佐料烤鱼肉。

3、其他文化特征

在日语中,“白”这色彩词的文化特征很多,需要我们多加注意。除了上述两种文化特征外,还有如下几种特征。

首先,表示身体和精神的“洁白”和“无垢”。「しらばくれる」是佯装不知的意思,这是一种否定的强调,表示其行为举止明显与真相和真正意图相反,同类词语还有「しらばけ」「白と化け」「しらをきる」等。

其次,白经常和黑作为颜色词成对使用,但有时也和红成对使用。但二者是有明显区别的,黑白组合用于凶事,而红白组合则用于喜事。

另外,「しろ」还表示无罪,和「くろ」相对应,与「白黒をつける」中的「白」是同一用法,与黑相对,使人愉悦。「しろ」还表示不好、负面的意思,如「白ける」(扫兴)、「白々しい」(显而易见的;扫兴的)。

三、结语

在日语和汉语中,基本色彩词“白”有许多相似之处,如“白”、「しろ」在表示“纯洁、纯真、明快、清洁”等方面有共通之处;“黑白”成对出现,表示事物的正反两面;虽然现在日本在葬礼时,和西方一样,穿黑色的衣服,而中国穿白衣。但从语言表达来看,日语和汉语还是具有一致性的,近世日本有「白装束」的说法,指丧事的衣服或死者的装束。二者还有许多不同之处,如在汉语中,“白”常与表示喜事的“红”相对,象征恐怖、不详、死、反动等负面形象,而在日语中,白色是“洁白”、“无垢”的象征,是雅致高贵的颜色,常被用作“医生、护士、神官、僧侣”衣服的颜色,突出其正面形象,等等。

由此可见,作为一名合格的译员,必须要精通两国的语言文化,语言是材料,文化是根基。语言研究一般有两种方法,即语言内部研究与语言外部研究。近来,许多学者也找到了第三种研究方法,语言也可以从本体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进行研究。而翻译是在语言这个载体上完成的,在进行不同语言间的翻译时,也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即内部语言本体和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包括文化、社会、经济、民俗等各个方面。(通讯作者:金锦善)

注释:

①骆峰.汉语色彩词的文化审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②吴东平.色彩与中国人的生活[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0.

③骆峰.汉语色彩词的文化审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36.

[1]佐竹昭広.古代日本語における色名の性格[M].京都大学国語国文研究会,1955:352~376.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李肖艳.日语色彩词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4]谷口一美.「色」とことば[M].ひつじ書房,2006.

[5]王玉.五行五色说与中国传统色彩观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2(21):31~33.

[6]宋瑭杰.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探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6).

猜你喜欢

日语白色汉语
学汉语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雪为什么是白色的
总之就是要选白色
总之就是要选白色
总之就是要选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