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绘画唐卡的价值浅论
2018-11-14王若凡
王若凡
唐卡近年走近了大众视野,从“墙内开花墙外香”到如今的“墙内越来越香”,从一种小众的艺术形式,到走近民众视野,走近大众的生活。关于其价值的讨论也引起关注。唐卡是藏族文化的瑰宝。2009年,唐卡正式成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此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了唐卡艺术,被它独一无二的魅力吸引。唐卡绘画色彩艳丽,颜色饱和度强 ,组合丰富,符合高原浓烈而华丽的审美。为达到强烈视觉冲击的艺术效果,表现了佛教的高雅华丽,唐卡绘画经常用昂贵的材料来绘制。
一、从唐卡本身来说
唐卡拥有悠久的历史,可上溯到唐朝松赞干布的土蕃王朝时代。虽然残存的土蕃时期唐卡实物散逸,留存的壁画看来,那时候的绘画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具有强烈的异域风貌。历史颇长,流派众多,制作工艺复杂,内容包罗藏族历史文化万象,注定了唐卡是藏族文化艺术里的特殊珍宝。它的价值不但稳固,而且在未来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绘制周期长
好的唐卡绘制周期极为长,需要大量的时间。这也决定了唐卡精品的价格与价值双高的情况。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是构成商品的因素之一。当劳动的时间很长,凝结于商品中的价值也相应变大。
唐卡的值可从多方论证。首先,绘制过程复杂。绘制一幅传统唐卡,要历经极为复杂程序。唐卡有别于一般的绘于纸上的绘画形式,准备阶段就十分复杂。要将白棉布绷与铁架之上,并用石灰调胶将表面浆平。阴干后再打磨,才能绘画。之后,再用特制炭笔打底稿,将细节一一描摹精致。此时再开始色彩的填充,由次到主,次第敷色。等底色填充完毕,再精细的勾线,最后用金子勾勒细节。一幅好的唐卡绘制过程繁琐,讲究。
其次,精细绘制需要大量时间。唐卡被称为工笔重彩,是属于工笔画的一种。工笔画亦称“细笔画”,与“写意画”对称。一幅80公分的精品唐卡,包括了主尊,上中下三界,护法,侍应,花鸟,草木等,需要半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绘制完成。
(二)材料昂贵
唐卡用料十分讲究,因其深受印度细密画影响,再加上佛教的供佛观点,所以用料都偏向华贵。大都用昂贵的矿物、动植物、贵金属等入画。天然矿物研磨成粉,经过过滤、分层等,形成不同的色相和色阶。
材料的价格决定了唐卡成品的价格。原材料的价格一直走高,也让制作唐卡的成品高企。 随着收藏市场的兴盛,天然矿物质原材料的价格一直高涨。如上品朱砂,价格从原先一斤一两百涨到如今的两三千。其余如绿松石、青金石等,价格也是涨幅颇大。
其次,一些非常传统的材料,由于开采时间很久,资源已经不如旧时丰富。物以稀为贵,导致了如绘制白色的羊八井的高岭土等物资稀缺。资源稀缺伴随的就是原料价格的飞涨,而这种增长是不可逆和可预见的。
二、从画师来说
随着近几十年汉族文化的影响,对于绘画者也逐步看重。画师不再是唐卡之后那一抹看不见的影子,他们逐步走到人前,为更多的人所知。名画师越来越多的涌现出来。他们从无名者的阴影里走到了台前。画师的知名度与画作的优劣程度,成为了品定唐卡商业价值的重要参考值。
近年来,唐卡的价格一路飙升,到了如今非常高昂的水准。为了与市场接轨,形成自己的市场规范,汉族的按画家评定等级直接挂钩计算唐卡的价值的这一整套模式在藏地得到推广应用。
(一)培养周期
好的唐卡画师培养周期非常长。唐卡这门艺术的复杂,决定了其画师培养的周期相对别的画种来说要长得多。一般来说,一个画师从基本功墨线稿入手,需要经过六七年时间,方能熟练掌握唐卡绘制的各种门道。这注定了正宗唐卡画师的培养不是速成的、规模化的。
(二)绘画生涯
与此同时,唐卡画师的绘画生命周期相对传统国画来说非常短。由于工笔画的特殊性,对于画师来说,在六十岁前后其绘画生命就遇到瓶颈。工笔绘画,尤其是精细如唐卡这样的绘画,在方寸之间密密绘成,对于画师的视力与手的掌控力要求很高。而绘制唐卡的过程,对画师的视力是一个挑战的过程。
唐卡画师绘制时,总在舌尖舔舐笔尖,由于材料的特殊性,唐卡绘制的笔尖在别的材料上都很难舔笔到合适的情形,只能在画师舌尖舔。因此,在绘画过程里,画师会吃入不少的重金属与矿物质。所以画师到某一年龄,便达到了绘画生命的终点,不再进行创作。因此,在一位画师可以被计算的绘画生涯中,所能绘制的精品唐卡数量是一定的。
以往唐卡的绘制者以僧人为多,还有一些师徒口耳相传的传统绘画传承。如今在藏地,出现了很多唐卡绘制学校,比如青海热贡的龙树画院等。一些大学都纷纷开设了唐卡方面的专业,如青海民族大学的唐卡系,西藏大学的唐卡研究院与矿物颜料研究院。都是业内翘楚,为唐卡在“一带一路”与“文化兴国”战略下,适应社会发展新情况,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中国古老而神秘的艺术走向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提供了更多的理论支持与实际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