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吐蕃军事扩张对唐节度使制度形成的推动作用

2018-11-14

长江丛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节度使吐蕃王朝

李 键

隋朝灭亡后,出身关陇贵族的李氏唐朝取而代之。在唐朝逐渐统一中原的过程中,西南方向的吐蕃也是逐步统一青藏高原,其在不断地军事扩张中开始与中原王朝密切接触,双方数百年并存的历史中,战争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而且战争对彼此政权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翻阅历史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唐朝藩镇出现与吐蕃连年的军事扩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吐蕃对唐的前期军事进攻

唐王朝初步完成统一后,周边林立着众多少数民族政权,突厥、回纥等,而吐蕃后来成为唐王朝的劲敌。经过数百年的兼并发展,吐蕃到了赞普松赞干布时期,青藏高原已经逐渐统一,一个新兴军事政权崛起。实力不断壮大的高原民族也便开启了领土扩张的时期。“从唐高祖武德元年至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唐与周边诸族之间发生的主要战争共84次,其中55 次均发生于沿黄河河曲的北方及西北边境地区,占总数的65%。”河陇和西域皆是唐朝的管辖地或者是重要战略点。对唐而言,这里是财富收集区和丝绸之路的重要补给点;对吐蕃来讲,这里是掠夺物质财富的好去处。史书记载:开元、天宝年间,河陇地区“岁屯田,实边食,余粟输灵州,潜人黄河,人太原仓,备关中凶年”。天宝年间,“是时中国强盛……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右”。天宝八载,河西、陇右两道和朵的粮食达51.9954万石,占全国朵粮总数111.953万石的45%。据《大唐六典》载,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唐朝共屯田1025屯,近1/3乃在陇右地区,而整个河西、陇右、关内道北部三地则占屯田的一半以上。通过以上数据可见,河陇地区是唐王朝重要物质财富地,物质的诱惑加上特殊地理位置价值,促使不断强大的吐蕃蠢蠢欲动,两个文明也就在此拉开了持久拉锯战。

公元7世纪初期,唐蕃关系总体相处融洽,史书中关于这一阶段的唐蕃战争记载为数甚少,史书有明确记载的,只有发生在今四川地区的松州之战。这一时期,唐王朝的边疆开拓地在西域和朝鲜半岛,高宗初年,唐朝先后统一西域诸国,在东方则完成了对百济、高句丽的征服。唐蕃间此前的友好局面麻痹了中原王朝的神经,而忽略了青海地区的重要性。公元663年,趁吐谷浑内部分化之际,吐蕃出兵灭其国。吐谷浑国土面积虽小,但战争价值巨大,这里不仅畜牧业、农业发达,是一个可以提供战争后勤保障的良好基地,而且战略位置极佳,进则威胁唐王朝的关陇核心区,还能切断唐与西域的联系,退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吐谷浑的消失,直接导致唐蕃间的战略缓冲地消失,唐朝河陇地区和河西走廊直接暴露在吐蕃的进攻范围内。李唐王朝实行的“关中本位政策、全国重心在西北地区”的国家安全战略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挽回战略主动权,唐王朝在数十年里相继发动几次对吐蕃的战争。就在吐谷浑灭国后几年,唐派大将薛仁贵率大军进攻吐蕃,大非川一战,唐军全军覆没;公元678年,唐将李敬玄统兵数十万与吐蕃交战于青海湖,大败而归;公元696年,王孝杰在素罗汉山一带再次被吐蕃重创,经此一役,唐朝元气大伤。尽管双方间一直边境的小摩擦不断,但一系列的大规模战争,以吐蕃获胜而告终。唐王朝在总体战略上开始了被动防御阶段,也正是一系列重大战役的失利,促使唐朝统治阶级开始思索有效御敌之术,过去的军事防御体制在实战中已经证明不合时宜,需要一种全新的体制来应对当下的时局。可以说,节度使的出现正是中原王朝抵御吐蕃的智慧产物。

二、唐藩镇的出现、发展及边防力量的部署

众所周知,从建国以来,唐朝一直延续推行府兵制,这种制度下,统兵将领只有临时带兵权,战事结束则兵散于府,将归于朝,大权由皇帝统览。然而边境战事吃紧,战场战机稍纵即逝,当时的交通条件和通讯设备不可能做到将领与中央的及时联系,因此给予边疆将领军事大权十分必要,这也正是节度使出现的客观环境。

唐节度使一词出现比较早,意为“节制调度”之意,其统领的军镇成为“藩镇”。节度使初设时,其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并没有管理当地民政的职责。唐高宗以后,由中央派出的行军总管或经略大使,常受敕节度诸军,因而渐获诸军节度大使的名称,但还不是固定职衔,节度使正式成为职官并制度化始于唐睿宗年间。“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为防范吐蕃的入侵,贺拔延嗣被任命为凉州都督,河西藩镇成为唐朝第一个藩镇。”“从710年和711年起,任名长期的节度使以指挥各防区的做法逐渐成为定例……这一制度并不是一下子在全边境实行的,而是在以后10年中逐渐发展而成,但在8世纪20年代初期,北方和西方边境已被组织成九大藩镇。”

此时节度使性质出现显著变化,不再是一个临时性的差事,而是固定化的职官,各节度使不仅可以长期领兵,而且有自我辖区。边疆战事的需要,为更好保证战事的顺利进展,赋予节度使以财政、行政等大权已是趋势所在,这种制度扭转了此前对外战争的不断失利局面,有效地稳定了唐朝边疆安全,但同时这也是日后“藩镇盛”的雏形。“在数十年间,一些节度使被授予更广泛的经济权利和行政权力,到8世纪中叶这些人成为实际的边疆省份地方长官,执掌地方权力,威胁到帝国中央集权。然而国家对边疆防御的需要压倒了对国内叛乱的关注。”

对于节度使的集权,唐蕃边境地区的节度使是本文要重点关注的焦点,《哈佛中国史》特意提到一点。“及至8世纪40年代,大多数节度使同时是高官阶的行政官员……他们通常不与部属发展强有力的人际纽带。唯一的例外是在遥远的西部,中亚和吐蕃边境地区的情况有所不同。”可以看出,与其他节度使相比,唐蕃边境的节度使有着很大的特权,这里将兵专权已经形成,这也恰好侧面证明了吐蕃对唐的军事压力。此外唐朝对于吐蕃威胁的格外重视,用于防御吐蕃兵力也是非常庞大的,这一点从数据上也可以很好地证明。唐玄宗天宝元载(742)共有10个节度使、镇兵49万,其中涉及防御吐蕃的就有5个节度使,统兵22万余人,几乎占了唐朝当时兵力的一半。10个节度使有马匹共8万匹,防御吐蕃的5节度使就占有3.97万匹。

为形象展示唐朝边防力量的分布,笔者从《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借用一张唐玄宗初期的军事编制图,由此可看出,一,节度使性质已经发生变化,各节度使间不仅有明确的藩镇界线,还有固定的节度使治所,性质等同于一个小王国。二,相比其它地区,陇右地区的驻军数量特别繁多、密集,这正面反映了唐蕃间战争的频繁,吐蕃已经是唐朝边疆的巨大威胁。

这样分析看来,从第一个节度使产生到节度使大权集于一身、再到唐王朝西部边疆重兵分布,这些都有吐蕃的功劳。唐王朝节度使的设立,确实有效地抵御了边疆外族的入侵,但也为地方割据势力发展壮大种下恶果。安史之乱的爆发,为众多节度使割据发展提供了窗口,地方离心欲望开始加剧膨胀。

三、安史之乱后,唐蕃边境藩镇势力的内迁

安史之乱的爆发,让维持在表面上的中央与地方在权力上的平衡彻底打破,此前正常运转的国家机器陷入瘫痪,平叛成为唐王朝首要的任务。安之之乱平定后,中央难以驾驭参与平叛的节度使,索性将他们与安史降将封为新一批节度使。已经成势的地方割据势力又重新进行了政治洗牌。此前由吐蕃给予外力推动而形成的的节度使制度逐渐推广到内地。国外学者对此一针见血指出:安史之乱是藩镇节度使和具有垄断权力的专使控制地方权力的新纪元的开端。

此后百余年,唐中央政府便在诸多节度使势力夹缝中艰难生存,期间统治者采取了一些削弱藩镇权力的行动。总体来看,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统治者,在抑制藩镇方面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地方节度使的权利越来越大,俨然成为国中国,地方财政、地方军权、地方行政大权集于一身的藩镇在其辖区越养越肥,失去诸多财赋之地的中央日渐衰落,对地方的管理失去了控制,内轻外重的态势,犹如春秋末年诸侯群起、周天子地位卑劣的情形。权力欲望急剧膨胀的各路藩镇,也开始觊觎上了名义上的皇帝位置,中央权力旁落已成事实。

唐王朝实力的滑落,给实力不断壮大的少数民族政权以蚕食领土的空间。帝国的边疆藩镇、内部众多藩镇间的互相讨伐,都极大了摧残了唐王朝统治的根基。加上中央宦官权位愈发膨胀,也已成为左右王朝走向的重要政治力量。藩镇割据与宦官专权,两者是唐朝后期政治生活中的两大集团,也成为压倒了帝国生存的最后一根稻草。公元907年,节度使朱温领兵入京,诛杀宦官集团,并自我称帝。自此,藩镇摆脱了政治寄生虫地位,完成了权力上的涅槃重生,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阶段,一个唐中后期藩镇割据延续发展的时期。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节度使(藩镇)制度的产生,主要内在原因在于前期统治者开疆拓土、国家防御的需要,均田制、府兵制的破坏又为节度使产生提供了条件;外在原因就在于唐王朝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不断地军事入侵,其中吐蕃是唐王朝最大的劲敌。尤其是在公元7世纪中后期的几次大规模战役中唐军惨败,西部边防的压力徒然而增。吐蕃的军事入侵带有很大的机动性,其游击性攻击让唐朝边防将领无法及时请示中央政府,为了及时解除边防危机,赋予这些将领足够的大权非常有必要,这也就是节度使制度产生的背景原因所在。安史之乱后,由边境形成的节度使制度发展到内地,真正拉开了唐王朝覆灭的序幕。综上所述,从最初的节度使产生、到节度使发展到大权集于一身,以及外重内轻的兵力部署状况,唐王朝节度使(藩镇)制度产生与吐蕃有着密不可分、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唐王朝“藩镇割据”形成的最大外来因素正是来自吐蕃军事进攻压力所致。

注释:

①李文才.论唐代河西、陇右、朔方三节度使的军事地位及其成因[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12,41(3).

②《太平广记》卷458《城东父老传》。

③《资治通鉴》卷216,唐天宝十二载五月条。

④崔永红:《青海通史》,第205页。

⑤齐陈骏.唐代西北的屯田[A].河西史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190~191.

⑥[日]山口瑞风.吐蕃王国成立史研究·序言部分[M].东京:岩波书局,1983:6.

⑦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326~327.

⑧这一时期是指唐高宗至安史之乱时期。后期,随着吐蕃衰弱,唐朝在唐蕃战争中开始逐渐收复部分失地。

⑨《新唐书》卷50.《兵志》。

⑩[英]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第333页。

⑪[美]葛德威:《中世纪中国的战争》,第211页。

⑫[美]陆威仪:《哈佛中国史——世界性的帝国:唐朝》,第42页。

⑬《资治通鉴》卷215,唐天宝元年正月条。

⑭李自安.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

⑮[美]陆威仪:《哈佛中国史——世界性的帝国:唐朝》,第58页。

猜你喜欢

节度使吐蕃王朝
两汉王朝对匈奴的战争诉求
吐蕃金银器纹饰中鸟形象的起源与文明演变试论
吐蕃王权研究海外学术史钩沉①
心胸
唐德宗时期唐蕃关系探析
养心殿,带你走进大清王朝的兴衰沉浮
辽代节镇体制研究
论后唐庄宗明宗嬗代事
杨贵妃 王朝的女人
《王朝的女人·杨贵妃》梦回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