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爱恨一线牵》与原著的对比分析
2018-11-14曹园园官德华
曹园园 官德华
(武汉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2001年出版的小说集《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Hateship
,Friendship
,Courtship
,Loveship
,Marriage
)是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后期创作的巅峰之作,代表了门罗一生最高的艺术成就。小说一经问世,就被列入美国国家书评界奖决选名单,并当选为《时代杂志》年度五部最佳小说之一。小说集的同名开篇子集《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讲述的是女主人公乔安娜经历了无数波折后与男友肯相知相爱的过程。2013年导演丽莎·约翰逊把其改编成电影《爱恨一线牵》(Hateship
,Loveship
),影片名字只保留了原著中的两个词,因此也可以看出电影保留了小说中的主要情节,并根据时代背景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创作,以期达到影视特有效果,迎合广大观众心理。一、爱的主旋律
电影虽然由小说改编而来,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有变动,但主题思想仍未改变。小说取名来自萨比莎玩的一个游戏:“她写下一个男孩和自己的名字,把所有相同的字母画掉,数出剩下的字母数,在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之间数,以此来确定自己和那个男孩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关系。”这看起来是一个极其随意的游戏,充满荒唐和不确定性,然而,作者向读者传达了另外一个概念:一切看似机缘巧合的现象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印度哲学认为人的行为会引发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的东西,称为“业力”(Karma)。这种力量会根据人们日常善恶行为带来相应果报。在小说开始,乔安娜是一位默默无闻的保姆,无论在形象还是性格上都是一位不能再普通的女性。在她眼里,她没有家庭没有感情,工作就是她的全部。然而在萨比莎和伊迪丝的“安排”下,她的感情峰回路转,她遇到了肯,在与肯的交往过程中,她内心细腻、感情专一,对于每天要照顾病重的肯这些琐碎的事从不抱怨。在常人看来,她做的这些或许都是白费工夫,因为肯是一位爱赌博又欠债的不良中年,然而在故事结尾,肯被乔安娜打动了,他决定一心向善,与乔安娜开始新的生活。至此,门罗已经向读者暗含了她的思想,人生不只有快乐和幸福,更多的是磨难和荆棘。真爱需要真心付出,不是一心只求回报,但是,任何付出都不会是没有结果的,它迟早会以其特殊方式呈现在人眼前。电影《爱恨一线牵》也紧随这一思想,将乔安娜与肯相知相爱的过程和结果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电影片名保留爱与恨这两个字眼,准确地抓住了门罗的创作意图:爱,代表人世间一切幸福与美好的事情;恨,喻指万物间所有的苦难和黑暗。爱是普遍存在的情感,然而,它并非能够轻易得到,人们需要经历无数的坎坷与波折,遭遇人性的复杂、生活的惨淡,才能看到幸福的烛光,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恨是人之常情,然而我们不能始终怀恨在心,默默地付出和守候也是一种智慧,就像小说和电影中的乔安娜,虽然她从小不幸,生活不尽如人意,但她没有一丝抱怨,仍然脚踏实地地工作,最终她收获了幸福,得到了真爱。这也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有关,门罗一生命运坎坷,经历了丧女、离婚,但这都没能将她击垮,她依然坚持写作,在创作中寻找心灵慰藉。电影与小说都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意蕴:人生爱恨交织,苦乐相融,可以一时沮丧,但不能悲观;可以失足,但不能一直堕落。正如作家刘瑜所说: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不仅这部作品如此,门罗在她大多数作品中都表达了这样的人生真谛,作品中更多人物并没有特定宗教信仰,却在苦难中表现出类似印度、中国哲学的人生智慧,以一种柔韧的态度达到“苦乐圆融”的境地,从而在其似乎枯萎的生命中绽放了美和满足,并收获了心灵安定的幸福。
如果说乔安娜是一位饱含人生智慧的人物,那么肯又何尝不是呢?他接受了妻子与别人生下的孩子萨比莎,把她看作自己亲生女儿抚养,这不是懦弱,是包容,他给了无辜生命父爱般的温暖,他的这种行为是常人无法做到的。顺其自然,在肯疾病缠身无人问津时,乔安娜如天使般降临,她细心照顾肯,负责肯的日常生活。肯也在数日之后康复了,与乔安娜建立了家庭并育有一子。所以,肯在最需要关爱的时候遇上乔安娜并与之相爱,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一切的偶然性背后都隐藏着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事情。小说与影片均表达了这一母题思想,意料之外却是情理之中,向大众传播一种积极能量。
二、“远近高低”各不同
既然电影由小说改编而来,那么编剧或多或少会对其进行改造以达到特有的艺术效果。首先,电影突出了主要情节。小说名字由5个单词组成,而影片只保留了原著中的Hateship,Loveship主要思想。电影组创人员化繁为简,这样一来,不仅观众能迅速抓住电影所传达的精神,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原著的主要情节。因为电影不同于小说,它受时间限制,必须在特定的时间内把故事主要情节展示给观众,因此,电影人在尽可能忠于原作品的基础上对故事情节进行了提炼和升华,对无伤大雅的细节进行删减和改动。小说中作者花大量笔墨叙述乔安娜在去找肯之前做的大量准备,把家具一一擦拭干净涂上柠檬油,联系司机托运家具,去服装店试穿裙子并与店员商讨哪一件适合结婚穿,并且,作者还详细地介绍了乔安娜在照顾麦考利一家人时她与邻居发生的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等。然而影片把这些情节一个镜头带过,甚至把一些细节直接删去,从纷繁的文字中提炼出中心部分,主要以乔安娜与肯相知、相爱为主线,这样更能体现小说的主题,也紧密贴合片名——《爱恨一线牵》,达到电影创作的目的。
其次,电影重整了叙事顺序。小说中门罗突破了一贯的线性叙事方式的桎梏,运用多种叙事手法如倒叙、插叙等来讲述故事,将过去、现在和将来杂糅在一起。这也是门罗的写作特点,她总是反复修改叙事顺序,打乱事实片段,以求寻找讲故事的最佳方式。开篇先是提到“一个额头突出、长满雀斑、一头红色卷发的女人走进火车站,打听托运家具的事”。乔安娜还特意去服装店挑选了一件裙子,精心打扮好自己,准备去见肯。接着小说才讲述之前的事情:乔安娜作为保姆照顾麦考利先生和萨比莎。中间作者通过碎片化的记忆、回忆、现实等不同方式叙述,使故事情节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不断切换,给读者增加了思维上的跳跃感,同时也需要读者在参与的过程中对故事顺序进行重构,体现了门罗后现代性的创作方式。然而在影片《爱恨一线牵》中,编剧采用简单易懂的顺序讲述故事情节,影片开头展示乔安娜在料理完维丽茨太太的后事之后前往麦考利先生家做保姆工作,不停洗刷收拾房间,然后收到恶作剧女孩萨比莎和伊迪丝以肯的名义发给她的电子邮件,邮件中的内容让乔安娜春心荡漾想立刻前往肯的住处,于是有了小说中她去买衣服的情节,顺其自然她找到了肯,开始了他们两个曲折的故事。影片完全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展示每一个场景,给观众一种清晰明了的感觉。因为电影不同于小说,电影受时间的限制必须以最快速、最易懂的方式把故事主要情节展示给观众,否则观众还未明白眼前场景而镜头又滑向了另一个场景,造成观众思路混乱,无法理解影片所要表达的思想。小说作为一种相对自由的题材,其情节安排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它可以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一一讲述,也可以打乱情节以颠倒错乱的秩序展现于读者面前,因为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牵绊,读者可以在有兴趣的前提下反复品读,直到通晓作品的内涵。因此,电影《爱恨一线牵》能够给观众带来情节更直观,思路更清晰的观影体验,从而获得观众的理解与认同。
再次,电影进一步丰富了人物形象。虽然电影最大化地保留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但编剧还是对原著进行了些微改动。首先关于肯,小说中肯只是乱借钱、爱抽烟的一名男子,但在电影中,编剧在保留他这些坏习惯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他还是一个吸毒人员,坐过牢,与其他女人同居。观影至此,肯的形象会让观众大跌眼镜,然而之后峰回路转,肯决定弃恶从善,与乔安娜开始新的生活。影片借用夸张肯的形象这一方式增加故事的转折与冲突,打破了门罗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使情节跌宕起伏,将肯前后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使肯的形象更为丰满,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其次关于乔安娜,原著中乔安娜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普通女子形象,日常她默默地做一些琐碎的工作,对于感情她有克制,并不能吸引读者太多注意力,在她找到肯之后两人也只是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而且她并不知道信件是两个小女孩为了捉弄她而写的,她认为肯是爱她的。然而在影片中,乔安娜展现给观众的是一位独立坚强、冷静客观、果敢有主见,敢于表达并追求爱情的现代女性。影片中的乔安娜知道邮件不是肯写给自己之后,她内心是愤怒的,更多的是伤心失望,但是她并没有把这种情绪压抑内心,她直接摔掉手中的毛巾,拉着行李箱冲出了家门。乔安娜的这一举动彻底颠覆了她在小说中的形象,她敢于发泄自己的情绪,敢于对不满现象说不。这也是影片所要传达的新思想,在当代社会,女性是半边天,有表达内心思想的权利;保姆也是主角,同样可以追求自己的爱情。电影中的乔安娜坚韧、冷静、智慧又有担当,充满了现代女性的魅力。最后关于萨比莎,小说中的她从头至尾都是一个不安于室,给读者留下坏印象的小女生,她喜欢捉弄人,尤其是瞧不起乔安娜,讨厌肯。但电影在结尾时对萨比莎进行了美化,她接受了父亲肯,与乔安娜拥抱和解,并顺利毕业。这是电影向观众传达的另一种信息:处于叛逆期的孩子有长辈的陪伴和家庭的温暖是可以走上正轨的。同时影片也向社会发出呼吁:关爱留守儿童并给予他们更多温暖。
最后,电影融入了现代媒体和时代精神。小说讲述萨比莎和伊迪丝给肯和乔安娜牵线的方式是信件,她们打印好之后塞进信封贴上邮票,然后拿去邮局寄出去。小说出版于21世纪初,在读者看来这无疑是一种落后的交流方式,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不能很好地把读者带入故事情景。电影人考虑到这一点,影片中将他们的交流方式改成了电子邮件,这样不仅节省镜头时间,也是对现代媒体的一种肯定,更能让观众很快进入故事情境。电影增加了现代科技手段,体现了互联网思想,与现代人的生活更契合,更易于观众接受。另外,影片结局也扭转了门罗一贯以悲剧式结尾的风格,让观众出乎意料却又心悦诚服,带给观众一种轻松愉悦的观影体验。影片结尾乔安娜与肯过上幸福生活,萨比莎回心向善,麦考利先生并没有死,而是与一位银行职员恋爱,彼此都很幸福,可谓是皆大欢喜,这些都彻底颠覆了小说中平淡无奇的结尾。电影人花大量心思做出这样的改编不仅是为了迎合消费群体的喜好,赢得更高票房进而实现商业价值最大化,他们更是向社会传达一种积极精神,告诉人们人生在世只要脚踏实地、一心向善,结局都会如己所愿。
三、结 语
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对编剧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为他(她)不仅要忠于原创作者,还要考虑再造性、艺术化、认可度等因素。电影《爱恨一线牵》对小说中的叙事结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都做了大的改动,但始终是沿着爱与恨这一主旋律演绎的,爱恨看似一瞬间却是天地造化之结果。影片与小说都教育人们要行善,鼓励女性勇敢追求幸福。影片结局虽扭转了小说画面却实现了对小说所要表达思想的升华,虽有些夸大事实,但这正体现了艺术创作的魅力——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正是电影精神,尊重原著,又赋予原著更多积极思想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