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繁荣对文化内涵影响的认识

2018-11-14■/

长江丛刊 2018年20期
关键词:内涵文化

■/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文化”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概念。文化自人类文明出现开始,就存在于我们的社会当中,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文化的内涵和样式变得多样,我们的生活还是离不开文化。

首先谈一谈文化的内涵。在我国,远在先秦时期,我们就已经有了“文化”一词,《周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统治者们通过观察天上的星象,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的种种行为,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西方的“文化”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法文的Culture也是栽培、种植的意思,然后又引申为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

“文化”发展到19世纪,英国文化学家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这一观点的影响非常深远,以至于影响了人类学、文化史、跨文化交际等科目的研究。

当我们仔细分析这些“文化”的内涵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尽管这些定义存在差异,但始终都逃不开一个核心问题——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是人类在社会生产当中,通过实践总结升华出来的结晶,甚至,我们可以说“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精神走向,它体现了人类逐步提升的创造力,蕴含的是人类不断更新的智慧和审美体验。

可是,通过观察分析我们流行的文化,我们很容易就发现“文化”一词的含义已经从个体的、特殊的转变成为一般的、广泛的。这不单单只是词义的改变,更多的是使用范围的扩大,“文化”一词开始大量出现在一些新兴的媒介和工具上,例如手机短信、微信、微博等,各种“新”文化应运而生。

的确,文化具有强大的包罗万象的能力,与文学和语言的发展有同样的趋势,就是不断地“泛化”,从雅言到方言,从诗到曲子词,从大赋到民间小说,都是一个不断包容、接纳的过程。可是,在这个融合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否认有“假冒伪劣”和“边缘化”产品出现的可能性,意思就是说,在文化不断发展和延伸的过程当中,必然会出现一些超出内涵本身的产品和一些“伪文化”。

我们习惯性地把文化划分为几个层次,一是物态文化,指的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等;第二个层次是制度文化,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用来规范行为和调节彼此关系的准则;第三个方面是行为文化,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人们逐渐习惯并把它作为风俗的行为;最后一个方面是心态文化,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近些年,人们所认同的一些“文化”,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理和审美的走向,却很难用纯粹的“物态”、“制度”、“行为”和“心态”进行归类划分,也出现了很多“名不符其实”的文化产品。

例如,网络直播是近年来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产物,尽管它的发展还不成熟,备受争议,但是,网络直播不受地域的限制,能够自由地切换场景,反映千姿百态的社会,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何事情都可以通过主播的镜头呈现在观众的面前,让人深切地拥有一种虽然远在天涯,却又近在眼前的感觉,真正地使地球成为一个小小的村落。这是它相对于传统视频影像的优势,是“互联网+”和文化交融的结果。

还比如,婚姻嫁娶中的“迎亲风俗”,“迎亲”是古代婚礼“六礼”之一,按照文化的结构分类,不少人把它归入“行为文化”的行列。然而我们却经常看到因为接亲而闹出的荒唐事,迎亲显然变成了一场无厘头的闹剧,但这场闹剧显然没有停止的趋势,因为它身上所带着的“传统婚俗文化”标签,使得我们很难去批驳它的诟病。

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当中,文化也是一样。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人们需求不断提高的社会环境当中,文化的“泛化”是必然的趋势。文化的“泛化”不是豺狼恶虎,没有必要视他如洪水猛兽,对其中符合社会发展趋势、顺应人们思想潮流的文化结果,我们应该认同,并且在认同的基础上发扬文化的包容性优势,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对文化内涵的扩充和延伸。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戴着文化标签的“伪文化”,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明确文化的实质和内涵,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文化的作用是为人们更好的精神享受和审美体验服务,不是盲目接受那些为了夺取噱头而产生的文化次品。

猜你喜欢

内涵文化
夏粮丰收:内涵丰富 意义重大
文化与人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照金精神的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政治能力的内涵有哪些?
“三个经济”体现“三大变革”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