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新地文笔山
——文笔山苗族村扶贫散记
2018-11-14刘存荣彝族
刘存荣 (彝族)
中国。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狮山镇文笔山,一个只有34户、125口人、海拔2000多米高的苗族小村庄。
村民居住房屋的破损程度,早已让人无法想象得到:茅草是破烂的、瓦片是破烂的、土墙也是破烂的,人的住房和鸡厩、羊厩、猪厩的破旧程度几乎没啥两样……村名叫 “文笔山”,村里全是世居苗族,村民的教育程度非常低下,至今没出过一个初中生,2013年前全村人均经济收入仅900元,这个小村庄似乎早已被时代的滚滚车轮遗忘……
2014年以来,随着 “中国梦”美丽蓝图在中国大地上全方位铺开,扶贫工作就列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州、县、乡 (镇)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文笔山”也成了武定县党委政府和狮山镇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34户苗族同胞全部被列为贫困户作为楚雄州文联的扶贫联系点,州文联全体干部职工轮流被派到文笔山驻村扶贫,125个苗族同胞的冷暖温饱安危,就时刻牵动着各级干部职工的心,从县委书记、县长,到镇党委书记、镇长,和村委会书记、主任,以及州文联干部职工,他们的足迹就风雨无阻反反复复踏遍了 “文笔山”的角角落落……
2017年7月,中央扶贫工作检查组人员来到 “文笔山”,深入到一家一户苗族同胞家中,按照 “中央扶贫工作50问”的标准,一项一项认真检查落实评比,特别是苗族同胞对 “两不愁、三保障”的满意回答,让所有检查人员的脸上,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2018年1月,经云南省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按国家脱贫标准检查验收, “文笔山”34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出列,这个被时代车轮遗忘了多年的苗族小山村,今天在 “中国梦”的美丽光环照耀下,终于换了一片新天新地,迎来了春暖花开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时光……
上篇: “文笔山”的深情呼唤
2017年7月、8月间,采访组来到文笔山苗族村采访,村里的党小组长村民王正华领着我们一家一户实地察看了村民的家居生活情况,向我们介绍了“文笔山”的村情村史:
“文笔山”是武定县狮山镇矣波村委会一个毫不起眼的苗族自然村寨,地处楚雄州武定、昆明市禄劝两县交界处的文笔山半山腰上,山那面是禄劝县城,山这面是武定县城,海拔2000米,距离武定县城仅8公里,属高寒冷凉整村特困的山区村寨。
宋朝淳熙年间,大理国国王段兴智推荐阿而为罗婺部落的首任部长,阿而到任后,看到武定 “文风凋敝”,就特意在武定狮子山对面的东山之巅建了一座白塔,塔上铭文 “文风凋敝、笔启后人”八个大字,民间叫 “白塔”,官方叫 “文笔塔”,久而久之约定成俗,山随塔名,俗称 “白塔山”,雅称 “文笔山”。
据村委会李绍先书记和曾新富主任介绍说,文笔山苗族村全村34户、125人全是世居苗族,村民全都分散居住在高山上,地少加上干旱缺水,生产生活条件极差,多年来一直是集山区民族为一体的特困苗族村。
文笔山苗族村,祖祖辈辈数十年来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贫穷清闲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老百姓得到解放,穷人翻身作了主人,他们和全国人民一样,逐步过上了幸福生活,2017年7月后所有家庭都配了电视机,家家都用上了自来水,通了电,通讯工具也大有改变,吃穿问题都已解决,真正实现了安居乐业,欢心度日。然而多年前,这里除了土贫瘠、村贫穷、民贫苦之外,无法再找到更适合的词语来概括。 “苗寨,苗寨,吃了上顿无下顿,山高坡陡毛狗路,人背费劲马难驮,一年只有半年粮,吃的洋芋和包谷,穿的上下麻布衫,本寨姑娘往外嫁,不见小伙娶媳妇。”这就是过去文笔山苗寨的真实写照。
中央实施扶贫攻坚以来,当地党委政府积极为文笔山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解决了全村的人畜饮水和部分村寨便道硬化问题,通过发展资金的抛砖引玉作用,进一步协调整合有关部门共同促进当地的发展进步,成了文笔山苗族村苗族同胞改变贫穷命运的一大转机。资金到位后,群众投工、出力,人人抖起精神,几年时间修通了村组道路,基本解决了以前全村 “晴通雨不通”的状况,为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新建了水窖,基本解决了全村的人畜饮水困难,按照生态家园风格,集中统规新建了花园式民居住房24户、插花性住房10户,修建连户步道1000多米,新建公厕1所、综合型400多平方米苗族风情歌舞场1个,行有好路、住有好房、乐有好景的幸福日子走进了苗寨人的生活,开展娱乐活动有专门的场地,文笔山苗族村旧貌换新颜,农户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2016年以来,随着中央及省州县各级党委政府扶贫攻坚政策的进一步深化,苗族村民们深受启发,思想观念开始有了转变,结合大部分农户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土地减少、剩余劳动力增多的实际,狮山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组织村民到发达地区务工,多渠道增加收入,楚雄州文联作为 “文笔山”的扶贫挂点单位,全力以赴争取资金派干部职工驻村扶贫,为脱贫致富增加了希望。
今年38岁的张志方是文笔山土生土长的苗族村民,他没进过学堂没读过书,但这几年经常外出打工,还算得上是村里条件较好的,也是村里能够讲较流利汉话的人。 “现在车都能从山脚下开上来了,以前这里只有一条人走出来的崎岖小路。”张志方说: “离文笔山最近的小学也在7公里外,大人走个来回也要几个小时,因此村里以前都没人把孩子送出去读书。”张志方的妻子穿着有些破旧的苗族服装,她不懂自己的名字该如何写,也不懂得我们背着的照相机是什么东西,但还是很热情的和我们交谈。这期间,有几个村民在门外东张西望的不敢进来。张志方说,村里人不敢进来,是因为他们不会讲汉话,看到外面的人就很害怕,有的苗族村民连公交车都不敢坐。据了解,文笔山苗族村人均耕地只有0.7亩,而且都是靠天下雨的干旱坡地,没一点水田,2012年的人均纯收入仅为160元,大部分生活费用都靠政府救济。
“没想到一夜之间,寨子里的人都有了电视机。”采访中张志方、王正学都说,2017年7月间,村民都搬进了新房,政府还给他们送来了电视机。王正才、王正华也说,他们现在最喜欢看新闻节目和一些教养猪养鸡的节目,因为他们可以从新闻里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自己可以多学点东西。现在村里人基本上都听得懂电视里面讲的普通话,大家也慢慢知道了更多的东西。
我们在采访其他苗族同胞的时候,也听到了像张志方一样相同的回答……
岁月无声而逝,又无声而来。2012年以来, “文笔山”和 “狮子山”一道,在 “中国梦”的动人歌声中,迎来了扶贫攻坚脱贫致富的希望亮光,一场全民参与声势浩大的扶贫攻坚战在武定县打响,按照中央和省州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武定县委、县人民政府结合武定实际,制订了一系列周密的扶贫攻坚脱贫致富实施方案, “文笔山”作为武定县一个非常特殊的苗族贫困村落,被狮山镇党委政府列为重点贫困村摆上了议事日程……
中篇:干群齐心奔小康
金沙江奔腾而来、奔腾而去。
为切实解决文笔山苗族群众长期的生产生活问题,早日脱贫致富,狮山镇党委政府加大了脱贫攻坚力度,建设产业发展配套,开展土鸡养殖、养羊、蜜蜂养殖及林果种植等农畜产业,一步步引导苗族群众走上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我家现在养了几十只土鸡,还有几窝蜜蜂,到年底不出意外的话收入可以上万元。”村民张秀珍激动地说。
2017年7月、8月间,我们采访组先后多次来到 “文笔山”,深入到王正华、王正才、龙建忠、张正福、杨自光、张志方、龙才志、龙光才、王金刚等二十几户村民家中,详细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及家居情况,和他们进行了和和气气的交谈,他们口中说出来的那些话语,字字句句都是他们的肺腑之言,让我们久久不绝于耳……
在40多岁的苗族村民张华家中,我们听他断断续续介绍了家里的情况:“我全家有4个人,只有我一个劳动力,妻子张现珍体弱多病。家里只有3亩多点坡地,2012年全家人均纯收入才有120元,媳妇生病,也无钱医病,只能一直在家里拖着,全家人吃了上顿无下顿……还好,这样的日子现在基本过去了,我们都住进了新房,还看上了电视。”
今年50多岁的村民王正华是村里的一名共产党员,去年还被选为村里的党小组长。在王正华家我们问他现在的生活情况咋个样?他感慨万千地说: “如果不是我们党的好政策,如果不是政府的干部职工来帮助我们出主意想办法,如果只是靠我们苗族人自己像以前一样任其发展,我们文笔山苗族村要想达到现在的生活水平,我看啊,再过一百年都老火。真是感谢共产党啊!”
“那今后你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又问。
王正华激动地说: “要按政府给我们说的,靠我们自己的双手,能种的种,能养的养,能打工的打工,想办法努力走出一些能发家致富的门路来。我们苗族同胞,要听党的话、跟党走、感党恩!”
是啊, “听党的话、跟党走、感党恩!”王正华的话不只是他个人的感慨,其实也代表了文笔山苗族村全体村民的心声。
为改变34户125名苗族村民的贫困落后面貌,2016年武定县扶贫办和镇党委、镇政府研究规划,集体搬迁安置文笔山苗族村24户、插花性分散搬迁安置10户,帮助这些苗族村民共建137.5m两层楼房34幢,同时打造村间道路硬化,架设自来水,建文化室、垃圾池、卫生公厕,修建村道绿化、水电设施等基础设施工程,随后在县、镇、村和各相关扶贫部门一年多时间携手共建下,于2017年6月上旬全部完工验收,7月20日125名苗族同胞载歌载舞乔迁新居,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武定县把扶贫攻坚工作扎扎实实落在了实处。
“扶贫不能只停留在宣传上、口号上,不能只扶在嘴皮上。”扶贫怎么扶?脱贫怎么脱?作为武定县62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的一个示范点, “文笔山”给我们的扶贫脱贫工作作出了最好的回答。
开对 “药方子”,才能拔掉 “穷根子”。为此,武定县专门成立了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三名副县级领导担任副组长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按照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可发展”的原则,全力加强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统筹协调,明确2016年全县易地扶贫搬迁3541户、13477人,积极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向 “一线” (即公路沿线)、 “两区” (即旅游景区、产业园区)、 “三中心” (即县城、乡镇集镇、行政村)集中安置,将易地扶贫搬迁与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财政“一事一议”、地质灾害移民搬迁等项目进行整合统规统建,要求所有参与扶贫工作的部门和职工,不拖扶贫攻坚后腿、不给党和政府抹黑。这一系列真抓实干举措,让搬迁群众看到了希望,萌生了早日搬迁新居的念头,思想上从 “政府要我搬”转变成了 “我要主动搬”,观念更新快速推进,精准扶贫成为全县干部群众最重要的工作重心。与此同时,狠抓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解决搬迁群众出行难、吃水难、用电难等实际问题;抓好产业发展,让搬迁群众有事可做,有钱可挣;强化教育培训,对搬迁贫困对象开展实用技术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抓实兜底保障,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和低保制度有效衔接,全面落实搬迁困难群众的低保、五保、新农保、大病医保、临时救助等保障制度,确保应保尽保,防止因搬因病致贫返贫。
通过做好这些工作,宽敞平坦的水泥路延伸进了千家万户,错落有致风格亮丽的农家小院点缀了罗婺大地,2016年全县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8278户、33733人,提前两年超额完成了省、州下达的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任务。
2017年7月、8月间,采访宣传报道文笔山苗族村扶贫工作情况时,我们看到,武定的扶贫脱贫攻坚涵盖了全县各项工作的方方面面,集中起来说就是“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速跨越发展”,这也可以说是武定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文笔山苗族村就是这些重要举措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个最好实例。
一是以项目建设决战脱贫攻坚。努力实现每个贫困村至少有1至2个产业项目,每个贫困户至少参与1个增收致富项目,让全县产业发展成果真正惠及贫困农户。
二是以团队服务推进项目建设。针对项目建设中存在落地难、实施难、推进难等问题,武定县委、县政府正确引导全县干部群众牢固树立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扶贫攻坚理念,以钉钉子的精神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切实提高谋划项目、抢抓项目、服务项目的能力和水平。对2017年推进的各项重点建设项目实行责任到人推进制度,仅一季度就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7.8亿多元。真抓实干的一系列举措,让武定的脱贫攻坚有了基础、有了目标、有了希望。
三是以项目建设助力跨越发展。采访中我们先后到县扶贫办、县委办、县政府办及相关实地了解,听到看到在以点带面脱贫攻坚推动经济强劲、均衡、可持续增长实施过程中,武定县着力增强招商引资 “牵引力”作用,牢牢把产业招商、扶贫招商、定向招商和招才引智抓在手上,以工业、农业和文化旅游业为主导,以钛产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冶金化工为主攻方向,重点包装16个重点产业项目、48个钛产业的产业链发展项目,力争年内引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项目20个、工业项目10个、旅游文化产业项目2个、生物医药产业项目2个,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突破90亿元,做到扎扎实实真扶贫、真攻坚、真脱贫。
据采访调查,长期以来 “文笔山”村民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加上产业不发展、缺少致富办法、缺资金缺技术、环境卫生条件差,群众没什么发展致富办法,经济发展十分困难。曾新富主任说,文笔山苗族村缺水、缺耕地,以前村民饮水都困难, “驻村扶贫”以来,村委会积极争取,去年彻底解决了全村的饮水问题,下步镇党委、镇政府和村委会正在帮助组织村民开展一些家庭副业活动,让他们最终走上脱贫致富路。
今天,走进罗婺大地,无论是武定新立钛业有限责任公司机声轰鸣的生产车间,还是狮山镇矣波村委会文笔山苗族村移民搬迁点村间道路房前屋后喜人的欢声笑语;抑或是武定狮子山旅游景区改造提升平顶玉湖提水工程施工,还是西和星光不夜城旅游项目基础设施开挖工地,都让你真切地感受到武定干部职工与贫困群众携手齐心,以重点项目建设决战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勇气,让你零距离触摸到罗婺大地以超常规举措加速跨越发展跳动的脉搏。
下篇:新天新地 “文笔山”
2017年7月20日,武定县狮山镇党委、政府组织文笔山苗族村全体村民,举行了 “文笔山苗族同胞异地搬迁新居入住仪式”,34户、125名苗族同胞全部住进了新居。
“现在路已经通到村里了,真好呀!以前我去山外卖药材,回村需要爬1个多小时山路,现在可以开车喽,家家户户都有了政府资助的电视机。”村民龙建忠乐呵呵地说: “以前我只听村里一个外出打工的人说有电视机,现在自己家也有了,我每天可以通过电视知道许多新鲜事。”
村里不少村民和我们聊天说,现在村里通了电,政府送来了电视机,通过参加培训,大家都会使用电视机了,可以通过电视学习普通话、学知识技术。村里手机信号也通了,有好多村民用上了手机,镇政府还组织科技部门对村民进行文化技术培训,引导鼓励村民学会一些先进的种植、养殖和卫生医疗技术,深受村民欢迎。
“依山而居、靠天吃饭”是文笔山村民过去生活的真实写照,今天在 ‘依山而居’的原生态环境中,又多出了一层浓浓的文明、富裕、进步气息。
矣波村委会党支部书记李绍先、村主任曾新富介绍说:开展扶贫攻坚以来,这个昔日饥不饱食的穷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修通了土石路、安装了有线电视、建盖了卫生的标准化公厕、修建了垃圾池、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清洁卫生的饮用水通达每家每户,集文化室、图书室、文娱室、科普活动室为一体的多功能办公娱乐楼房中更是定期不定期开展着村民们乐于参与的各项活动,村民的欢声笑语不时从这里飘出传遍山村的每个角落……村民生活透出浓浓的文明、现代气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崭新小洋楼,及村民们购买的一辆辆农用车、摩托车,更是让这个小山村一天天的变化及富裕有了实实在在的内容。
天高地广人为峰,脱贫攻坚挖穷根;狮山脚下情潮涌,岁月如歌正扬帆;昔日穷帽今不在,文明新风润苗山。从一个家庭可以看一个村的变化;从一个村可以看一个乡 (镇)的变化;从一个乡(镇)可以看一个县的变化。今年6月以来,走进武定县狮山镇矣波村委会文笔山苗族村易地扶贫搬迁点,一个崭新、漂亮的村落映入眼帘,让人感慨万千,没亲身经历过的人,谁也不会想到,如今会是这番美好景象, “文笔山”由过去 “山下灯火辉煌,山上星斗满天;城里丰衣足食,山上土房歪斜”远近闻名的苗寨 “无名村” “黑户村”,转眼变成了一条条平整的水泥路、一排排白墙青瓦的两层小楼房的现代文明村,随着武定一系列扶贫攻坚工作的扎实推广,团结和谐的精神文明新风徐徐深入人心,文笔山苗族村还结合村情村貌定出了备受村民欢迎的 “文笔山村规民约三字经”,助人为乐的文明新风氛围在村民中越来越浓,越来越多的各类先进模范人物不断涌现出来,2017年6月村民还评选出职业道德模范王正华、社会道德模范王正学、个人品德模范熊正发、家庭美德模范龙建忠几个先进模范,为苗山增光添彩,拓展了更加丰富广阔的精神文明建设天地……
金沙欢笑,白马蹄疾;岁月如歌,大爱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