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特警潜水员背负水下黑暗,带来水上光明
2018-11-14
北京市公安局反恐怖和特警总队潜水大队(以下简称“潜水大队”)1984年建队。这是一支由清一色小伙子们组成的“蛙人队”,队员主要来自体育大学游泳专业、国家摔跤队、省级游泳队和退役的海军潜水精英。作为全国公安系统第一支潜水队伍,他们肩负着全北京城水域的安全重任。污浊和黑暗是潜水特警队员们水下常见的“景观”。一年四季,无论寒冬酷暑、黑夜白昼,“蛙人队”队员们都要在北京各水库、护城河、公园内湖泊里执勤,负责水下侦查、擒拿嫌疑人、排爆等工作。除了具有潜水专业技能外,他们还必须接受擒拿、排爆等专项培训。据统计,仅去年,大队的队员们圆满完成了各类勤务140余次,其中打捞勤务3次、水下安检勤务35次,水域安检面积近350万平方米。
入选潜水队,必过“魔鬼训练”的考验
潜水大队队员不多,20余人个个是精英,想要入队必须通过百里挑一的“魔鬼训练”考验。
“潜水特警体能体检测试=公安体能体检标准+特警体能体检标准+潜水体检”,潜水大队的队员大多为体校游泳专业毕业,从小对游泳感兴趣,经过公安类考试进入。身高1.83米,宽肩倒三角身材,肌肉有力的张念五入警10年,先在蓝剑突击队工作了两年,后来琢磨自己还是喜欢游泳,就参加选拔来到潜水大队。潜水大队副大队长李晓那介绍,在挑队员时,首先要过的就是体检关。候选者不仅要具备出色的心肺功能,还要在高压氧舱里模拟水下30米深的压力环境,考察他们的适应能力。通常情况下,下水4米不调节压力,耳膜就会穿孔。潜水员几乎每下潜3米就得捏鼻子鼓气调整,让耳膜内外压力一样,慢慢适应。所以,选拔队员都要经过潜水体检中一项非常重要的项目“高压氧舱测试”,俗称“模拟潜水”,将潜水员放在高压氧舱并施以30个气压,测试在这种情况下队员们的调压能力。“只有做完调节耳压的动作,才能证明这个队员通过测试。”李晓那说,“进行选拔的那段时间,我们每天除了三餐睡觉,几乎都泡在水里训练,在健身房健身。”
选拔只是第一步,队员一般还要经历大约一年的野外潜水训练,但对于潜水大队来说,这些远远不够。一个潜水员学习潜水技术可能只需要一年多的时间,但更重要的是具备超强的心理素质及实战经验,这些一般需要三年才能完成。平谷的一处野外河湖是潜水队的训练场。除了理论学习和泳池训练,潜水队员大部分训练时间是在这样的野外河湖和一些大水深水域度过的。
每天队员们换上潜水衣,背起30公斤重的气瓶,还要在腰间坠上相当于体重十分之一的铅块,只有达到足够配重,才能潜得下去。这一套装备穿戴整齐,队员们深一脚浅一脚走入水中,再游到目标水域,下潜到水底。一次训练一下水起码待上50分钟。在水下巨大的压力和阻力下,没有强壮的体格,根本没法挺住。难怪,队里几乎是清一色的壮小伙子。
“现在还是在伏天,大太阳照在湖面上,刚下水还是温的,到了六七米深,阳光打不进来了,突然就冷了。”潜水队员说,“这要是到了秋冬季节,人下去,即便穿着冬天的干式潜水服,水也凉得扎骨头,手、脸这些暴露的部位一入水就冻麻了。”
曾经是蓝剑突击队队员的张念五,经过层层选拔进入潜水大队工作。刚加入不久,张念五经常看到其他队员出任务、谈收获,每一个细节都煽动他的好奇心和好胜心。那一天,他挺起胸膛,穿上潜水服,戴上潜水眼镜,背上潜水设备,大步走向任务现场,走路带风。“当时我心里满是期待和好奇,练了这么久,我也想看看实战到底是怎样的,而且我觉得我能行。”随着一米一米地下潜,他的好奇心也在一米一米地减少。突然间,一股恐惧感冒出来并占据了上风。身体被黑漆漆的塘水包围,张念五心里犯嘀咕,水中寂静得有点 水温冰冷无情,水草繁乱危险,更不必说水底或许还存在些别的东西……原本自信满满、充满着好奇的他,第一次下水出任务就被恐惧包围了。这是一场提前到来的“心理战”。面对恐惧,他只能自己给自己打气,硬着头皮完成。
身为特警潜水员,他们用热爱写就奉献
公安潜水不仅是体力活,更是专业性极强的技术活。现场有的水域能见度低,潜水员下去几乎睁眼闭眼都一样,什么都看不见,只能靠两只手摸索。“就好比把你关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大屋子里,蒙上眼,让你找到一个矿泉水瓶——这就是我们的工作。”
潜水员在水下既看不见,又没有参照物,靠什么分辨方向、寻找目标呢?得靠岸上的“信号源”指挥方向。一般来说岸上的指挥员,手里拽着一根绳子,绳子另一头绑在水下潜水员的手上。指挥员会根据情况将绳子拉几米,再放出几米,不时向水下传递命令,向左、向右,还是继续下潜,这根绳子仿佛无线电波向潜水员发出行动信号。像这样的搜索打捞方法,潜水队就总结出了扇形、垂直等8种,队员们都要熟练掌握,根据不同水域的实际情况因地适用。潜水大队一项重要工作是水下安检,专门排查水下的可疑物品。水下能见度差,环境复杂。使用探测设备也只能帮助发现可疑物,仍然需要潜水员去人工处置。
2014年,APEC会议在怀柔雁栖湖举行。为了保证这一水域的绝对安全,潜水大队全员出动,用金属探测仪等设备和十几双手,历时一个多月,将300余万平方米的雁栖湖“摸”了个底儿掉,排除了一切安全隐患。在各项工作中,打捞赃证物证是成功率最低的任务。嫌疑人到现场指认时,潜水队员要反复问他熟不熟悉这水域,从哪儿跑过来的,以多快的速度,用多大的力度抛出去的,通过这些细节给赃证物证可能落水的范围规划一个区域。
最悬的一次,李晓那至今心有余悸。那是一次打捞坠车任务。李晓那第一次下水,打捞上来一个驾驶员。第二次下水,发现在驾驶室里面还有一个人,被座椅上的安全带绑住了。周围全是车辆残骸上的管线,横七竖八地支棱着。他想到驾驶室里把那人拽出来,就这么一探身,身后的气瓶被残骸上的零件挂住了,进退不得。身边没有队友,无法呼救,气瓶里的氧气也用了大半。当时,他心里咯噔一下,不会就这么“挂”了吧?不过李晓那很快冷静下来,按照训练中的自救方法,慢慢脱下氧气瓶,解到一半时,挣脱了出来。随后他立即出水,将水下情况详细汇报。队友们又接力下去打捞……
与水下世界打交道的梁大力也是潜水大队的年轻力量,今年25岁的他是个标准的“90后”,他说,小时候喜欢游泳,后来自己想要更好地成长,潜水比游泳更有挑战性,所以选择了特警潜水队。水下是阴暗的、冰冷的,是充满未知危险的,泥泞沙土、玻璃冰碴、金属利刃是经常遇到的。然而,面对这些,这个“90后”的小伙子眼神充满坚定:“危险当然有,但我们不会害怕,连我们都害怕,谁去保障水下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