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抗战题材电影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塑造

2018-11-14郗芙蓉王羽欣

电影文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题材抗战情感

郗芙蓉 王羽欣

(陕西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

一、我国抗战题材电影中女性形象主要类型

(一)母亲的形象

在中国抗战题材电影中,母亲不仅具备中华民族女性传统的闪光点,而且也是祖国的代名词,伟大而又坚忍的母亲必然成为我国抗战题材电影女性形象塑造过程中无法忽视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她们既善良慈爱,充满母性,又肩负着抗战重任。例如《苦菜花》中的冯大娘、《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杨妈妈、《洪湖赤卫队》中的韩英娘等女性形象,她们勤俭持家,吃苦耐劳,但在民族危亡之际,她们从被压迫者转变为拯救者。在2005年的电影《我的母亲赵一曼》中,赵妈妈因抗日不得不离开骨肉,割舍传统家庭伦理的天性,直到牺牲,才给孩子写了一封既充满温情而又彰显民族精神的遗书。影片中,赵一曼代表的革命母亲形象承载了奉献精神、民族大义、革命信念及对家庭隐忍的感情。可以说,抗战题材电影中,母亲角色是家庭情感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受尽苦难却不乏韧性与正气,忠于党和国家。

(二)女性英雄形象

抗战题材电影是讴歌英雄的电影,因此女英雄的角色也必然成为该类型影片不可或缺的重要女性形象。如新时期抗战电影《风声》中的顾小梦、《东风雨》中的欢颜、《听风者》中的张学宁等革命女英雄,这些女性英雄大多一改传统柔弱的形象,而是体现出一种更阳刚的形象,作为女性革命战士,为了责任与信仰,抛头颅、洒热血。她们或为积极的革命者,与男性一起并肩战斗,奉献着自己的革命力量。如2009年抗战题材电影《风声》中女主角顾小梦等人构成了抗战中的女性主体形象。或为追随者形象,这些女性因为革命而获得了改变命运的机会,逐步融入抗战洪流中,由追随者变为革命者,在革命中塑造了自我角色。当然,在抗战题材电影中,除了有花木兰式女军人,还有很多女性形象虽没有从军,却以其他的身份参加到革命中,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例如电影《南征北战》中的村长赵玉敏、《小花》中的游击队长翠姑、《南海长城》中的民兵天女等人物形象既是参加革命的女性英雄,又是我国基层革命的领导者,她们与那些浴血奋战的女战士一起构建起了我国巾帼英雄的时代形象。

(三)女性知识分子形象

除了母亲和女性英雄外,抗战影片中女性形象较多的当属女性知识分子。如在电影《青春之歌》中,主人公林道静就是一个为了民族大义,勇敢地突破层层阻碍投入到革命队伍中去的女知识分子。在电影中,她作为夹杂在爱情和革命中的新女性,历经了苦难、侮辱和伤害,最终被共产党所救赎。在共产党人的引导下,林道静打破了幻想并克服了自身的软弱性,在同志中寻得力量,走向光明。林道静代表了抗战电影中知识女性成长的模式,甚至她的形象也在很长时间内成为抗战电影中新女性模仿的对象,如1999年《红色恋人》中的女主人公秋秋、2006年《云水谣》中的王碧云、2011年《秋之白华》中的杨之华等新时期电影中女性身上都能发现林道静的神韵。在革命题材电影中,女性知识分子大都读过书,知书达理、温文尔雅,身上具有非常鲜明的文化符号和时代特点。

(四)社会底层女性形象

抗战题材影片中,还有一种女性形象也是得到了很多观众的认同,那就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女性,她们既不具有女性英雄身上的革命气魄,也不具有超越时代的革命意识与思想。她们过着安定平静的生活,只是因为日本侵华战争给她们带来了身体上和心灵上的痛苦,才被迫走上反叛之路。我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抗战电影中,部分导演开始关注这些普通女性,用小人物的反抗揭示战争的残酷和女性的觉醒。例如2009年拍摄的《沂蒙六姐妹》就展示了沂蒙山地区6位普通农村女性在抗日战争中看似平凡,实则伟大奉献。影片中6位农村女性用无私和勇敢将沂蒙山革命精神进行淋漓尽致的诠释。从电影中观众就可以发现影片的内容就是以女性形象塑造为主,通过女性视角批判战争,剖析女性情感在战争影响下的变化。影片虽然没有对战争场面直接陈述,但是却把影片视点后置来看待战争,凸显独特的、平凡女性的世界。再如2011年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更是选取了一群风尘女子揭示战争的残酷。导演将影片背景设定在1937年沦陷后的南京,当男人逃跑后,一帮风尘女子与女学生无奈躲在一个天主教教堂中,虽然两种女性之间存在很多矛盾,但是当日寇发现并要侮辱女学生时,这帮所谓的“风尘女子”却勇敢地代替了女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诠释了中国女性的伟大。

二、抗战题材电影女性形象塑造的特点

(一)人物形象扁平化

扁平式人物形象主要指情感和形象相对较为单一的人物角色,其通常表现为脸谱化特点。在抗战题材电影,尤其是早期电影中,女性人物形象大都具有非常明显的脸谱化特征。例如电影《赵一曼》中的赵一曼、《新儿女英雄传》中的小梅等,这些革命女性形象在造型上素面朝天、沉着大方、淳朴端庄,语言和行为上光明磊落。银幕上女英雄都呈现出一种类似非性别化状态,女性气质、女性特征甚至女性独有的细腻情感也被主观削弱,限制了情感变化的可能性。观众可以仅凭外部形象就能直观、简单地判断女性角色的身份,这虽然有利于观众较快形成对人物和故事主题的认知判断,但是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女性人物形象往更深层面发展的可能性。我国抗战题材影片中塑造的各种女性形象总体上较为单一,虽然近些年《风声》《金陵十三钗》等电影已经开始对此进行改革,但是在总体上抗战题材电影中女性类型和形象还是缺乏对真实生活中不同阶级、职业、身份、性格女性的深层次刻画。女性和女性之间的性格差异、阶级差异、心理差异及感情差异性往往被电影创作者忽视,对女性角色形象构建仍然具有非常明显的呆板印象。影片创作者仅仅是非常简单地将女性身体视作影像符号去表现,女性的身体表达及政治意识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女性意识及女性心理诉求本身的重要性。至今,女性形象这种单一性、扁平化塑造还严重阻碍着我国抗战题材电影中女性独立意识的表现。

(二)塑造手法模式化

抗战题材影片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女性在抗战历史过程中的奉献和反抗。然而很多女性形象书写多是在固定模式下刻画。例如,女性革命者都是延续着“成长模式”,女性形象塑造伴随着明显的男性话语权,女性需要拯救和引导才能实现转变。如《红色娘子军》中吴琼花就是成长模式的典型代表。电影用三段式成长完成其塑造。第一步,由于南霸天压迫,吴琼花被拯救后讲述自己遭遇,初步建立自己的形象;第二步,由于父亲惨死、母亲残废,她决定参军,后由于不顾纪律被关禁闭,在党的教育下,她最终慢慢成熟;第三步,最终成为英雄。纵观早期抗战电影会发现,女性的成长模式都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过程,但在情感的刻画上相对较弱。如《苦菜花》中的冯大娘,她作为普通农村妇女,慈爱善良,在艰苦岁月里由一个普通母亲转化为真正的战士,而母亲身份在影片中则体现很少。虽然这种母爱的升华让观众非常感动,但是在人物塑造上却落于俗套。

(三)拍摄方式生硬化

抗战题材电影经常通过明暗对比、动静对比、虚实结合等拍摄手法来烘托女性形象,让女性正面形象和精神得以凸显。例如,在《东风雨》中,女主人公欢颜在出场时经常被安排在高处,同时用到大量特写镜头,凸显其沉稳和无畏。而藤木芳雄、老易等反面角色则经常被故意设置在侧面,对女主人公进行主观烘托。为塑造欢颜的勇敢机智形象,拍摄时,主人公欢颜经常采用近景和柔和明亮的灯光,而其他反面角色则采用中景和全景以造成视觉上大小对比,凸显英雄人物的伟大。再如,电影《风声》中为凸显日军特务机关长武田的阴毒,经常采用昏暗和阴冷的光线,而当表现顾小梦的机智和勇敢时,银幕色彩则采用了明亮温暖的色彩,将女主人公的英雄形象最大限度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能真切地感受到她的机智和勇敢。采用灯光、场景等对比来凸显女性形象,虽然这让女性形象处于被突出的位置,有利于观众形成对女性形象正确的认识,但是却抛弃了写实自然的常规手法,对女性形象的塑造过于生硬。

三、新时期抗战题材电影中女性形象塑造的思考

随着消费语境的变化,之前高大上或黑白分明的女性固有形象难以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因此必须对抗战题材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塑造进行重新解读,既要满足故事主题需求,也要让女性形象向着更加具有生命力和情感表现力的方向,满足大众化、思想性、故事性的统一。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关注社会边缘普通女性

抗战题材电影作为主旋律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表述的价值观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集中阐述。随着消费语境的扩大,大众审美的快速转变让普通女性也获得了更为广泛的认同和接受。因此,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抗战题材不应只聚焦在特定人物,而要关注更为平凡的个体,从而引发观众的认可与共鸣。例如张艺谋2011年的电影《金陵十三钗》就是以妓女这一社会最底层女性人物为叙事主体,通过戏剧化的叙述对她们的英勇就义进行歌颂。电影中一边是妩媚的风尘女子,一边是天使一样的学生,两者在生活上、思想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在极端的环境下,她们由对立走向友善,互相扶持,让女性形象更加生动,叙事主体不再围绕民族脊梁,而是由社会边缘普通个体的角度对日军侵华进行批判,这不仅为影片带来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其经验值得现代抗战题材电影创作者予以借鉴。现代抗战题材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不能过度“高大上”,但是也不能过度媚俗,既要关注女性身体的表现,更要关注女性情感、女性意识的表现,做到思想、情感、审美的和谐统一,只有这样才能让女性形象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情趣,符合女性对自我的认知和定位。

(二)注重女性角色情感回归

新时期抗战题材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应注重女性心理情感的回归。女性情感心理的回归,会让抗战题材电影中女性形象与以往相比更具“女人味”和生活气息。通过女性形象的改变树立女性在影片中新的话语权,从全新的角度阐述现代人对女性及女性抗战的看法。例如,在柳云龙2010年的电影《东风雨》中,导演没有忽视女性本色气质和特点,在上海这个风雨飘摇的环境中通过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情感纠葛,讲述了抗战环境下女性的奉献和斗争。新时期的抗战电影中,女性不仅形象上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而且在感情的表现上更为委婉,不再使用类似口号的语言,而是通过深沉的情感来抽象地表达着女性的坚忍和伟大。当然女性情感的回归不是露骨和简单生硬的表述,而是要体现女性本色的性格特点、性别特点及时代特点,将女性情感、性格和社会期待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让女性在战争题材中更加具有女性魅力和特点。

四、结 语

我国抗战题材电影没有回避女性角色的地位和作用,而是用女性形象为影片注入了更多的感情色彩,让观众从新的角度重新思考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随着审美意识及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抗战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塑造也要与时俱进,既要满足电影主题的需要,也要考虑电影艺术发展和观众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多更为生动鲜活的女性形象。

猜你喜欢

题材抗战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情感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