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传媒下微电影的“微艺术”探微

2018-11-14韩春萌

电影文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结构艺术语言

韩春萌

(南昌师范学院 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2)

作为“草根艺术”的微电影,艺术上看似简单,但它却同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和艺术追求。进入网络新媒体时代,微电影热持续升温。加强对微电影这一“微艺术”的探讨,有利于促进中国的微电影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微言大义”之主题

微电影一般是指片长在30分钟之内的电影作品,它讲究“微言大义”,也就是篇幅短小但主题意味深长。这里说的“微言大义”:一是微电影演绎的时间都不长;二是它的主题是单一的;三是微电影要有一定的寓意,观后能留给观众某些感悟或思考。

任何一部成功的文艺作品,都有自己要表达的主题。有的作品主题表现得较含蓄,有的则表现得较直露。微电影受篇幅所限,其主题一般表现得较单一,不像长篇巨制那样复杂。因为微电影是网络时代商业化的产物,也是大众化的艺术。“短而快”是商业化时代决定的,文艺的“麦当劳化”是当今快节奏生活的要求;而简单易懂的单一主题,则与大众审美情趣密切相关。大众文艺更多地表现为通俗文艺的特征,“草根文学”主要以通俗文学为主要风格。宣传“三送”政策的《扶墙》、教育孩子孝敬父母的《人生第一课》、退休警察关爱失足少年的《小偷儿》等微电影作品,故事情节都较简单,人物关系也不复杂,观众对其主题也容易理解。

尽管微电影的篇幅不长,但许多作品的主题却较为深刻,能够教育人、启发人,给人有所感悟或引发人的思考,这正是“微言大义”的体现。励志微电影《织爱》,描写单亲家庭的高中生丁小洁在母亲遭遇车祸后,面对生活困境,在社会各界的关心下重新奋起,边打零工边学习,最终考上大学。主人公的成功,阐释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现代的文化传递、传播,不仅使个人及其行为社会化,而且使整个人类活动愈来愈依靠社会。”公益、励志、反腐等微电影,能够引起社会反响而传播正能量。

“小中见大”是微电影表现主题最常见的方式,这一点与微型小说相似。常规电影按国际标准为100分钟,微电影一般不超过半小时,不少微电影在10分钟之内。微型作品决定了它只能采用“小中见大”的手法来表现主题。《人生第一课》讲述女孩为母亲洗脚一事,这虽然是一件很普通也是很小的事情,却表达了一个孝敬父母、弘扬传统文化的深刻主题。李军林导演的微电影《儿子》只有5分钟,写一个老年精神疾病患者一直把医生当自己的儿子,结果医生说他是神经病,把他一切美好的希望打破了,结尾提出了“关心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的问题。选择平常的事,从一个小的角度,反映了较大的主题。

既然微电影讲究“微言大义”,我们在创作微电影时就应该做到“短而精”。

纵观当下的微电影创作,微电影的篇幅越来越长,正朝常规电影方向趋同化。例如微电影《青春期》分三部,《黑道风云》分几部,每部还分为很多集,篇幅都很长。微电影已不再是“微言”,已经丧失了自身“微型”的特征。有的作品加得太长了,主题越来越复杂,甚至前后主题不一致。艺术作品的主题要艺术地加以表现,才能产生永久的艺术魅力。

二、视觉化人物形象

影视作品用视听语言尤其是直观的造型动作来塑造人物,这与文学作品用文字语言来塑造人物是不同的。通过各种艺术表现、造型手段使影视人物形象产生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这种方式塑造的形象就是视觉化人物形象。演员作为形象代言人,他们在表演过程中会进行二度创作。作为视听艺术,微电影的人物造型显得尤其重要,“人物形象的造型特征,一方面可以显示出影片的视觉冲击力,另一方面也与影片故事的整体保持内在有机的联系”。吴彦祖主演的《一触即发》中,主人公身穿降落伞从高楼一跃而下的造型,还有他驾车逃避炮火轰击的场面,视觉冲击效果就非常好。

“文艺作品又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其特殊性就在于它的形象性,在于它是一种艺术形象的创造。”有些微电影作品,是以人物为线索来推动故事发展的,主人公成为作品的中心。这种带有传记色彩的微电影,传主的视觉化形象显得尤其重要。如连续微电影《铿锵杜鹃——贺子珍》(共4集),描写井冈山第一位女红军贺子珍青年时期的故事,有她传奇的革命经历,也有她与毛泽东的感情生活,演绎了一位女共产党员坚贞高洁的优秀品质。这部作品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贺子珍形象的塑造,贺子珍的视觉化形象具有冲击力,才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涉及视觉化形象塑造,这里有必要提一下演员的二度创作。影视文学中的二度创作,指的是演员在原创脚本的基础上,通过对作品的把握而对角色演绎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性。由于许多微电影是民间拍摄的,导演、摄像、演员大多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训练,演员所扮演的形象在效果上参差不齐,作品质量也参差不齐。有的群众演员未能把握好人物精神内涵,所饰角色流于肤浅;有的演员对所饰演对象的职业缺乏体验,演出来的人物形象完全不具备某种职业素养。这些形象的二度创作,无疑是失败的。观众一看就不像的人物形象,根本谈不上视觉化的冲击力。由此可见,要使视觉化人物产生冲击力,演员必须加强专业素养。

如何才能达到最佳的视觉化效果,从而使视觉化形象产生较大的冲击力?要达到这一效果,除了演员本身的表演要到位,新传媒时代还必须调动各种艺术表现方法。一方面要用文学手法,突出人物的个性,使主人公成为独特的“这一个”。将人物置身于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来表现其性格的方法,在微电影中同样是适用的。《我爸爸是渐冻人》《花开无声》等作品,主人公的个性都很鲜明。由于微电影较短,人物性格只能突出其最典型的某方面,要处理好典型性格与性格复杂化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微电影作为视觉艺术的特征,把人物造型、舞台灯光、情感色彩、典型环境等结合起来,展现人物的心理,为突出人物的性格服务。“一切艺术形式和传播媒介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电影和电视尤其如此。”在这一点上,获奖的《傩·缘》《毒殇》等作品都能运用现代技术,人物造型和形象的视觉化效果比较好。

三、交错性双重结构

在电影所常用的艺术结构中,有套层式结构、平行罗列式结构、连缀式团块结构和网状结构等。艺术结构对于微电影来说,同样非常重要。有的结构形式较为复杂,微电影篇幅有限不宜采用,但可以借鉴交错性艺术结构,在双重结构上下功夫,力争将微电影打造得更有艺术性。

由于微电影的篇幅有限,大多数作品采用的是单线式结构。这种结构较为简单,就是按照时间先后把主人公的故事展现给观众,如《篁岭人家》《高山雨露》等作品。有的作品为使故事更有可读性,往往会在中间插入一些他人的故事。如王永哲的《两本书》,描写导游林大春为救摄影师而受伤截肢,妻子兰兰离开了他,使他的人生陷入低谷。后来因车祸成独臂的女教师姜丽娟给他送来《平凡的世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两本书,并讲述了自己因车祸曾想自杀和这两本书的来历,鼓励他振作起来。林大春读了这两本书也振作起来,当了“农家书屋”的管理员。主线中插入他人的故事,避免了结构上的平铺直叙。

为了避免结构单调,优秀的微电影往往采用交错式结构,尤其是其中的套层式结构和隐喻式结构。套层式结构,指的是一部影视作品中出现两个故事,并让两个故事的情节在“过去”和“现在”两个时空中交替展开。微电影中也有一些作品借鉴了这一艺术结构,使作品情节上更富于跌宕起伏,避免了微电影因篇幅较短带来的情节简单的局限。2014年国际微电影节获奖作品《渡口》,描写佳惠与奶妈两代人的爱情。在佳惠的爱情线索中,将奶奶与美国飞行员过去的情感故事,穿插于其中交错展开。喜剧微电影《喜劫良缘》通过大勇、小雅、顾晓芸、杨瑞四个人的爱情纠葛,新、旧两对恋人的故事交错在一起展开。这两部微电影风格不同,但都属于典型的套层式结构。

隐喻式结构,指的是作品具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其中的一条线索具有象征意义。如中国白莲之乡抚州广昌县创作的“莲廉文化”微电影《莲心》,描写一名基层纪检干部的两难抉择:一方面自己的女儿身患重病,需要找医院院长做手术;另一方面这位院长涉嫌商业贿赂,又是他正在调查的对象。明线索是宣传莲子之乡及纪检干部的工作,暗线索是将“莲”与“廉”相联系,进行廉政教育。这种隐喻式结构,增强了其文化内涵。有的隐喻式结构,是通过象征手法来达到的。例如,为向建军84周年献礼而制作的微电影《不朽》,虽然只有15分钟左右,但从主人公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开始,经过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迎来新中国的成立,再写他参加抗美援朝,最后写他年老时对当年牺牲的恋人的怀念。表面线索是写个人,隐藏线索是写军队。实际上主人公就是人民军队的化身,他象征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成长历程。

四、通俗鲜活的语言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身的特征,也有自己的艺术追求。“我们不能不承认,影视既是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又是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大众艺术。”微电影走的是大众化道路,在人物语言的运用上,它也有自身的特征,那就是追求通俗与鲜活的语言。

微电影这一“微艺术”受时间的限制和大众审美的影响,追求“以俗为美”的语言,因此其人物语言首先要求通俗易懂。然而,当前的一些微电影作品在语言上俗过头了,把一些骂人的脏话大量运用到作品之中,显得过俗而流于庸俗化。如《床上关系》中男女主人公李小芸与张诚的多次对骂,“度”把握不好显得不够文雅。在《乌社会》和《三人床》中,也出现过脏骂。从审美的角度来说,以俗为美要俗得恰到好处,不能破坏美感。

追求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共性。对于微电影而言,同样要追求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这种鲜活的个性化语言才能使作品变得更加独特,才能留给观众更深的印象。如何才能使人物语言变得鲜活,达到个性化?可以选用日常生活中有特点的口语,甚至是某些易懂的方言来塑造人物形象。如微电影《红军楼》《扶墙》《酒神》等就用了赣南客家话。生活中的口语通俗易懂,形象化的方言具有地方风味。人物语言上还可以紧跟时代气息,将一些时尚的网络流行语言广泛应用到微电影中,使作品更具时代感、新鲜感。

为了使微电影作品更具特色,语言风格上也可以多样化。可以有一本正经的,也可以有幽默诙谐的。如《红军楼》表现“爱民”主题,语言庄重严肃;微电影《真爱不过七人》带有喜剧色彩,语言有网络语、广东话,风趣幽默。《小偷遇上爱》中的小偷孟冬与另一个小偷对打,为了夺回女主人公的包,付出了被刺伤的代价才抢回包。女主人公问:“大哥,要不要紧?”他说:“不要紧,我皮厚。”诙谐风趣的语言,更具有鲜活的语言效果。这种幽默语言与作品本身的喜剧色彩相一致,语言与主题、人物和谐统一,让人看后能够感受到幽默诙谐的语言带来的轻松愉快感。

许多微电影忽视了这一艺术形式对人物语言的要求,未能达到个性化特征,人物语言千篇一律,既不通俗又不鲜活,文绉绉的语言未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要提高微电影的“微艺术”水平,除了在主题表现、形象塑造、结构艺术等方面要讲究技巧,还要在人物语言的通俗、鲜活上大做文章。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在艺术上日臻成熟,使微电影的“微艺术”不断得到发展与提升。

猜你喜欢

结构艺术语言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纸的艺术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论《日出》的结构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