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诗词理论研究观点选摘①
2018-11-14王兆鹏
王兆鹏 齐 凯
1.马大勇、赵郁飞:《20世纪女性词史论纲》(见《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第3期)
20世纪女性词史研究,即以女性为创作主体、创作时间大致框定在1900—2000年的词史研究。百年里,诸多女词家以佳词丽句秀出闺阃,卓然挺立,不仅足以与同世男性词人相抗轶,壮百年词业声色;更能上摩前贤之垒,在千年词史镌刻芳名。20世纪女性词史构成了对20世纪词史的补益及对千年女性词史的续写,理应获得更多的瞩目。传统诗词史本位不能离弃,而由于“女性”“20世纪”等身份、时空特质,女性主义、“第二性”等现代性别理论也应适度引入,以期形成立体全景的观照视角来推动其深入研究。
2.陈友康:《构建更富包容性的诗歌生态》(见《中华诗词研究》第一辑,东方出版中心2016年版)
中外诗歌体裁发展的事实表明,诗体演进是累积性的,即由少到多,渐趋多样。虽然有的诗体随着时代变化会有所弱化乃至消亡,但改变不了这一总的趋向。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些文化激进主义者为了给新诗争得生存空间,宣称中国传统诗歌体式已经死亡,对传统诗体抨击不遗余力,于是造成新旧诗的紧张、对立,乃至对抗,留下严重后遗症。这种偏激观点有违诗歌史事实,因此需要从根本上对诗体发展规律进行厘清,以正确对待新旧诗体关系(新旧诗体的关系是加法关系而非取代关系),构建更富包容性的诗歌生态,促进汉语诗歌健康发展。
3.陈友康:《诗词对日常生活的“直接插入”及其意义》(见《第三届“雅韵山河”中华诗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落实于诗词一道,就是诗词自觉和诗词自信。诗词自觉建基于对诗词特性的“自知之明”。“直接插入生活”,偏重于书写个人实际、具体的生活内容,雅化日常生活,就是古典诗词的显著特性和传统。表现日常生活,书写个人生活经历及体验,发掘日常生活本身的价值和美,依然是现代诗词的突出特征。诗词“直接插入生活”,使诗词与人生高度交融和伴生,获得内生性而有旺盛生命力;使“日常生活审美化”,实现“诗意栖居”;让诗词作为“民族文化基因”得以有效遗传。现代诗词写作大量是民间的、日常的、经验性的,只有确立“直接插入生活”的正当性和价值,民间性、日常化写作才有底气。解决诗词内容普泛化、写作日常化带来的随意性和平庸化问题,要辩证对待诗词日常性与超越性的关系。
4.曹顺庆:《从“无地彷徨”走向“话语重建”:关于旧体诗词不入现当代文学史的思考》(见《社会科学文摘》2016年第11期)
30年来,现当代旧体诗词一直“被疏漏和遮蔽”,处于“无地彷徨”的尴尬境况,其踪影难觅于现当代文学史论著之中。现当代旧体诗词进入文学史面临诸多的挑战与困难,究其原因,一是因为争论双方所论概念及其所指并不一致,前提模糊,概念含混;二是治史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新的”文学等同为现当代时期内所有的、唯一的或值得书写的文学形式,而粗暴地一笔勾销或选择性地遗忘了所谓“旧的”文学的艺术价值和存在意义。除了将“新文学”与“现代文学”有意或无意地等同外,历次论争中意见不同的诸位学者围绕着“现代性”一词进行反复言说、探讨的现象也反映了当前中国学界的某种尴尬处境,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和警醒。
5.[日]木山英雄:《当代中国旧体诗词问题——以日本为角度》(见《人歌人哭大旗前——毛泽东时代的旧体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版)
在日本19世纪末开始的文学近代化运动中,取代传统诗歌形式而尝试“新体诗”的同时,由正冈子规发起的短歌与俳句的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给长久以来于旧习性中苟延残喘的旧诗歌形式注入了新的生命。改革后的短歌在日本现代文学中得到确立。与此相对照,中国五四新文学时期的作家并非作不了旧诗,而是拒绝将旧诗纳入到新文学中。新诗派排斥旧诗,旧诗派根本不承认新诗为诗。木山英雄认为中国文学中对于旧体诗词形式上的丰富和完美的信赖,似乎反而削弱了将旧诗转化为现代诗的欲望和动机。为将旧体诗词写入文学史,需要有一个能够容纳旧体诗词的现代文学史,作为现代文学,必须确立起评价旧体诗词的基本标准。
6.蔡世平:《大雅正声,继往开来——中华诗词“求正容变”再认识》(见《中华诗词现代化散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马凯提出“求正容变”这一诗词发展理论。“求正容变”不仅仅是解决当代诗词格律问题,而且是包括古风、散曲在内的中华诗词发展的一个方向性、根本性的理论问题。格律诗的求正容变,就是新形势下中华诗词创作与研究的破题,不仅仅是诗词技术的问题,更是对传统诗词的肯定与重视,是当代诗歌发展的一个大问题。求正容变是中华诗词发展的规律认识,是当代诗词创作与研究的理论概括。求正容变是一个有机整体,既不能分割开来认识,也不能颠倒顺序理解。所谓“求正”,是指求格律之“正”、文学之“正”和品格之“正”;所谓“容变”,是指格律宜随作品变、语言宜随语境变、题材宜随视域变、技法宜随心法变。
7.涂谢权:《论“绀弩体”与古典诗歌之关系——从“谐趣”说起》(见《中华诗词研究》第一辑,东方出版中心2016年版)
幽默诙谐是聂绀弩旧体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然而在幽默诙谐背后,聂绀弩抒发的是传统文人失意的情感,体现了其严肃认真的作诗态度。其诗歌具有寓庄于谐、似谐实庄的内在特质,是在特殊社会环境下对旧体诗“诗言志”“诗缘情”传统的回归。从诗歌演进史来看,“绀弩体”亦可视为旧体诗在新时期的发展与延续。
8.黄仁生:《论当代诗词价值观念的传承与重建》(见《中华诗词研究》第一辑,东
方出版中心2016年版)
针对学术界论述中国文学价值观念时存在着简单化甚至片面化的倾向以及将诗歌与散文价值观混为一谈的倾向,本文从“通变”的视角着重探讨了古代诗歌的价值观念、古代词体的价值观念、五四以来诗歌评价观念的演变、当下旧体诗词价值观念的重建等问题,其理论前提有二:一是就价值观而言,在一定条件下,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因而从相互联系的角度来探讨古今诗词价值观念的演变,在学理上是有根据的;二是从文学价值观来说,在自古至今的发展进程中往往呈现出多元复杂的态势,因而我们应该根据优秀作家作品中所体现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价值观念来展开讨论。
9.黄仁生:《毛泽东在中国诗歌古今演变史上的作为与影响》(见《中华诗词研究》第二辑,东方出版中心2016年版)
近几十年来,随着文献资料的陆续披露和整理,毛泽东作为一位诗人的形象内涵已日趋丰满,将毛泽东置于中国诗歌古今演变的进程中来进行考察和阐释,我们发现:毛泽东的诗歌理论与创作实践是“通古今”的产物。他的诗学理论大致以两条思路来贯通古今:一是持诗文异体思路,主张“诗以言情”,反对“以文为诗”;二是在词体取向上“偏于豪放,不废婉约”,而实际上秉持的是“以诗为词”的思路。他在诗歌理论与创作领域的贡献,实际上兼具“中国诗的出路”之意义,在生前身后皆有巨大影响。
10.李遇春:《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平议》(见《中国文学传统的复兴》,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民国时期的旧体诗词创作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从五四到抗战前夕(1917—1936),一个是抗战和战后时期(1937—1949)。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旧体诗词创作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1950—1970年代的旧体诗词创作(1949—1976),即毛泽东时代或曰革命年代的旧体诗词创作,一个是1980年代以来的旧体诗词创作,即新时期或曰改革年代的旧体诗词创作。总的来看,新时期以来的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还有不少有待深化和拓展的学术领地:首先是个案研究还很不够,其次是旧体诗词社团和流派研究还有待拓展甚至是拓荒,再次,一些现当代旧体诗词杂志也值得展开专题探究,可惜这方面成果依然少见。新时期以来的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在宏观视野上也需要做出调整:首先是要有历史视野,其次是要有现代视野。
11.李遇春:《如何看待当代旧体诗词创作》(见《中国文学传统的复兴》,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在新世纪的文化和文学语境中,再在旧体诗词及其研究的合法性上展开论争已经没有多大必要,因为旧体诗词将肯定不会以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而继续缺席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现场了。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当代旧体诗词的评价问题。我们不能因长期以来对旧体诗词的文体歧视而自我遮蔽了文学史考察的整体视野,而应该正视历史,对那些确实应该被历史所铭记的作家作品秉笔直书,这才是当今学者应该有的学术立场。基于此,我们应该承认,改革三十年的新文学成就肯定在旧体文学成就之上,现代旧体诗词三十年的成就在当代旧体诗词六十年的成就之上。近三十年来的旧体诗坛主要存在着三种弊端或病象:一是“老干体”盛行,二是“新古董”泛滥,三是消费化严重。
12.李遇春:《20世纪旧体诗词研究亟须实证精神》(见《中国文学传统的复兴》,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当今的旧体诗词研究热似乎不能摆脱虚热的病象,本该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复活的本土“实学”传统被新时期以来长期盛行的“文化热”的表象所遮蔽。有鉴于此,本文认为当前的旧体诗词研究亟需提倡一种实证精神,宏观的论述必须建立在微观的剖析之上,真正意义上的宏文必须要有坚实的微观个案文章来支撑和建筑。只有建立在编年史的基础之上的历史叙述,穿插纪传体(以旧体诗词名家为砖块)和纪事本末体(以旧体诗词社团和流派为支柱),经纬交织,在时间和空间的交汇中去描述的旧体诗词发展史,才是可靠的信史。
13.张立群:《旧体诗词创作与胡风心态》(见《文艺报》2016年7月20日)
对于人生与诗歌,胡风曾强调:“第一是人生上的战士,其次才是艺术上的诗人。”抗战时期的胡风,虽对旧体诗偶一为之,但仍集中表现了他一贯的诗歌创作理念。追求自由、坚守启蒙和战士反抗精神是胡风文学创作一贯的立场,也是其自觉继承并发扬鲁迅传统的“最佳写照”。政治焦虑式的文人心态是胡风特定生存语境下的另一面相,也是集中反映胡风旧体诗创作时生命状态的心态类型之一。胡风的旧体诗词创作作为一个独特的现象,凸显了社会现实在诗人灵魂深处留下的浓重投影和无可名状的心理创伤。胡风选择了旧体诗词的形式书写自身的遭遇,既展现了他的品格,同时也隐含着久远的诗歌文化意识。他的旧体诗词整合了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的元素,继承并发展了现代诗人古体诗创作实践。
14.唐瑛:《郭沫若抗战旧体诗述略》(见《郭沫若学刊》2016年第2期)
作为20世纪20年代卓越新诗人的郭沫若,到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却创作了大量的旧体诗。这些旧体诗或抒发国势的安危,或鼓励人们坚持抗战的决心,或建议对敌抗争的策略,或实写敌寇轰炸下人民的苦难等等,无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诗人个性的特质。纵观此期间郭沫若创作的旧体诗,我们能够看到其鲜明的“巨笔如椽,难尽诗才”的特点。而追溯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一则可能是岁月倥偬,局势荒危,不允许诗人像前贤那样浅酌慢吟,雕琢再三;二则可能受欧美诗风文雨的影响,其很难再具备高妙的旧体诗所必需的情怀和心境。
15.张宁:《文学革命背景下的旧体诗社创作——以苔岑吟社为例》(见《宜宾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
文学革命时期,居于文坛正统地位的旧体诗受到新文学倡导者的批判,其在公共文学空间中慢慢失去话语权,逐渐被边缘化。然而,表面上看,新诗的呼声压倒了旧体诗,旧诗阵营遭受冲击,似乎就此偃旗息鼓,实际上,许多旧体诗作者仍然埋头写作,沉浸在其诗歌圈中,并未受多大影响。武进的苔岑吟社是这一时期旧体诗社的典型代表,是坚守旧文化、旧文学之人的一次集结。他们的创作有着很深的感伤情绪,年轻的诗人还有“自我零余者”形象的刻画。灵魂之孤独,生命之震颤是这一代人共同的“时代病”。
16.简锦松:《自然兴废成吾道——1949年以来台湾古典诗词传习经验之观察》(见《中华诗词研究》第一辑,东方出版中心2016年版)
台湾古典诗词渊源于明清两代,又经过日据至光复,本有悠久传统。1949年前后,大量大陆诗人来到台湾,重构了交流、传习、新变的经验,而形成今日台湾的诗坛。本文从1949年重阳节阳明山上,由陈逢源在其溪山烟雨楼别墅召集的重要雅集说起,再以“诗写什么?——快快走出诗词美学残留记忆的仿真行为”和“新名词、新事物入诗的迷思”两个论点,分析台湾诗人面对古典美感的旧爱与现代新名词新事物的新潮,究竟如何回应?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无论如何,这些当代台湾既有的新变轨迹,都有助于找出未来古典诗词创作的可行道路。
17.莫真宝:《先锋诗词:先锋诗歌的“别动队”》(见《诗潮》2016年第12期)
先锋诗词是古典诗歌在当代结出的硕果,同时又是在当代社会思潮、当代文艺思想以及当代生活经验影响下出现的一种迥异于古典诗词和当代“主流”诗词所呈现出的创作倾向、理论诉求和文本呈现。先锋诗歌所关注的重心是由外部社会转向内在生命,由宏大叙事转向个人叙事,早期先锋诗歌的一些基本特点也在先锋诗词中部分地得到了回应。先锋诗词主要表现出四个方面的特征:其一,文体选择上的多样性与声律上的“保守”性;其二,语言运用上的保守性;其三,书写都市生活体验;其四,吸收西方现代主义手法。
18.宋湘绮:《当代诗词的审美取向一人性》(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ba6 90ef50102wwwo.html,2016年2 月)
对当代诗词的评价,评论界还沉浸在传统语境中:以古代诗词标准衡量当代作品,把诗词当作文化遗产,缺少现代气息。目前,不少当代诗词以这样的眼光创作,刊物、编本、作品集也多如此选编。这是一个关系着诗词艺术命运的问题。这种评价和导向影响这批有创新意识的诗人,感到费尽心血,写来写去,还是“传统诗词”,写不出当代文学意义上的“诗词”。有传承之功,难有创新之举。在精英审美向大众审美的历史转折时刻,需要破字当头,明确当代诗词审美取向:逼近人性之根,拉开理想人性之维,才可能创作出“好诗”。
19.宋湘绮:《构建当代诗词创造论文学价值观》(见《第二届海峡两岸诗词论坛论文集》,2016年)
诗词融入当代文学,面临着传统诗词价值观念向当代创造论文学价值观的转型。不可回避三个基本问题:什么是当代诗词创造论文学价值观?为什么要重建?怎样重建?以马克思“精神生产”观,剖析诗词虚践与人生实践的深刻关联;以实践存在论,解读王国维境界说的生成性和理想性,揭示其创造论旨意;结合《21世纪新锐吟家诗词编年》文本,发现当代诗词正摆脱现实主义,走向存在之思的现代主义艺术趋势。传统诗词中三种主要价值观念之弊端已制约当代诗词参与文化创新和社会转型,必须构建当代诗词创造论文学价值观:将创造贯穿诗词创作过程,诗词文学价值在于创造超越世界的境界,将创造人的理想生存状态作为诗词审美理想,将是否具有独创性艺术形象作为诗词审美判断的尺度。当代诗词创作不再是描摹生活的现实状态,而是以诗人之境界创造出生活的应然状态,或曰虚构。
20.唐湘岳:《为当代诗词把把脉:诗词艺术终究要回归艺术本位》,(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ba690ef50102wwwo.html,2016年2 月)
诗词在五四边缘化后,正进入复苏期,2014年首次有诗词作品获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首届当代诗词创作批评与理论研究青年论坛也同期召开。在受到广泛关注的同时,诗词负面问题也浮出水面。某些“新闻诗”“泥古诗”“碎片诗”和“商诗”不断遭网友吐槽。记者为此采访了中南大学宋湘绮,并与澳门大学施议对、复旦大学黄仁生、国务院参事室中华诗词研究院学术部莫真宝、中南大学孟泽等进行了沟通。专家们认为,第一,要抓住境界二字,坚守诗词艺术本位,人生诗化是最美的中国梦。第二,诗词不能泥古不化,要书写当代人的“实践存在”。第三,诗词不能陷入心灵呓语、碎片,要有“大写的人”出场。需要重建诗词文学价值观,塑造美好的人性和理想社会,创造更有意义的“生活”。诗意出征,通过创意、创造、创世,引领现实向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
21.王新立:《论近代旧体诗词中的抗战书写》(见《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五四前后陷入低谷的旧体诗词,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量涌现,处于沉寂状态的旧体诗词不仅在新旧文人笔下大量出现,而且抗战将士和革命家们也多有参与此类作品的创作。旧体诗词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呈现出复兴之势。这些作品以抗战为主要书写对象,把战争的残酷、个人的体悟、处境的艰难和爱国忧民的情怀都诉诸笔端,这既与特殊的战争时代有关,也与旧体诗词自身所承载的、中华民族文化中固有的爱国情怀密切相关。无论是书写主体,还是书写对象,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些旧体诗词既有助于推动白话诗的发展和完善,也是我国近代抗战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2.周于飞:《网络旧体诗词创作的三体并峙格局初探》(见《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网络旧体诗词创作,进入21世纪以来,已经初步形成了实验体、守正体、新台阁体三体并峙的格局。实验体崇尚新奇,体现了城市市民对当代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守正体提倡雅正,回归中国诗词创作的主流传统。新台阁体是从台阁体演变而来的、俗称“老干体”的一种以歌颂盛世为主的诗词创作。网络诗词创作的三体并峙格局,既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中三体并峙现象在当代的延续,又有其独特性。
23.姚泉名:《将叙事进行到底——伍锡学“微型小说词”的叙事性之刍议》(见《心潮诗词评论》2016年第4期)
湖南祁阳的伍锡学是一颗在中华诗词界引人瞩目的明星,其以别具风味的新田园诗词独步江湖。伍锡学坦承自己某些新田园诗词的创作与众不同,是有意识尝试“用写小说的手法写诗词”,并于2005年将这类作品称为“微型小说词”或“微型词小说”。所谓“微型小说词”,即其形式是倚声填词,遵守平仄韵律;而结构、布局、行文、语言,则采用当代小说的手法创作。讲究虚构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以深刻反映农村、农民、农业的过去和当下,并憧憬未来。伍锡学的“微型小说词”与新诗有两个很相似的地方:口语化叙事和情节的戏剧化倾向。
24.刘侃龙:《新疆当代诗词创作论略》(见《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新疆当代诗词发端于“将军诗人群体”的诗词创作,随着新疆解放,驻疆解放军就地转业,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奏响了屯垦戍边的历史乐章。将军们用诗歌如实地记录了这一历史壮举。将军诗人往往无意为诗,只是兴到随口而吟,故而其诗歌题材集中在征战与屯垦戍边,而抒发的则是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爱国爱疆的激昂情怀,在艺术上体现着通俗质朴的风格特征。尔后“文化诗人群体”在拓展诗歌题材的同时,也追求着诗艺的提升,有意为诗,精雕细刻,使得其作品声情并茂、富于韵味。进入新时期,随着全国诗词创作的复兴,新疆当代诗词出现了百花争艳、成就斐然的局面,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天山诗派”,成为中华当代诗坛的一支劲旅。
25.金中:《向外国寻找灵感——论当
代诗词题材与表现的拓宽》(见《心潮诗词评论》2016年第3期)
如果承认文艺作品应是社会生活全面切实的反映,那么我们就必须同意:在当今这样一个国与国之间交往日益密切的时代,诗词作者有必要将视野拓宽至外国。当前诗词目前这方面的尝试,主要集中于对域外风光名胜的描写和国际时事的吟咏上。其实,对于从外国获取创作灵感并不止于这些。首先,在题材上可以就外国过去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歌咏;其次,一千年来传统的抒情方式及表现手法已不觉新鲜,现已不能全面切实地表现当代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到目前为止,当代诗词尚未达到接受外国文学影响的程度,因此有必要吸收外国文学作品的影响。
26.吕克俭:《探讨新田园诗的概念及其内质表现》(见《心潮诗词评论》2016年第4期)
新田园诗,首先必须是“田园诗”,然后才是“新田园诗”。新田园诗的“新”,不在其类属上,而在其内质上,即新的田园题材、新的田园情感、新的田园诗创作手法等。关于新、旧田园诗的内涵区分问题,二者有重合部分,不能为了出新而一味追求新题材。题材决定内容,题材新则内容新,题材“旧”而内容不一定旧,如果在旧题材中发掘出新意义,那么作品内容同样是新的。内容新,不在题材,其关键在于思想意识。新田园诗的创作质量,取决于内质表现的新颖;而内质表现的新颖,又取决于审美角度的新颖。
27.黄海:《二十世纪以来王国维词研究综述》(见《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人间词》是近代词史上重要的作品集,对更好把握王国维词学思想及词体在承继中的创新等有重要意义。二十世纪以来王国维词集的整理成果颇丰,在此基础上,对王国维词研究也多有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人间词》以“人间”命名的原因、《人间词》的艺术价值、《人间词》与西方哲学以及传统词学的关系、《人间词》与《人间词话》比较等。另外,从文化视角观照《人间词》的研究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整体看来,王国维词的研究还有待向纵深拓展。
28.刘炜:《20世纪中国古典诗歌史略论》(见《大理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20世纪中国古典诗歌史紧接明清诗歌史而来,具有与之相同的两种基本趋向,即创新求变与复古守正两种诗歌趋向。两种诗歌趋向贯穿于20世纪中国古典诗歌史的每一个时期,并拥有各自的典范性诗人。20世纪前期是复古守正思潮占据主导,成就更为突出,后期则是创新求变思潮引领风尚,成就更为显著。两种诗歌趋向各有其典范性的代表诗人。创新求变趋向的典范诗人,前期是黄遵宪、丘逢甲,后期是聂绀弩、启功;古守正趋向的典范诗人,集中在前期,为陈三立、郑孝胥,以及马一浮、陈寅恪。陈三立、郑孝胥、黄遵宪、丘逢甲属于老一辈的诗人,马一浮、陈寅恪、聂绀弩、启功属于晚一辈的诗人,这8位诗人共同代表了20世纪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
29.孙之梅:《从诗界革命到南社:新古体诗的蜕生》(见《文史哲》2016年第2期)
在白话文学占据绝对主流地位的现代,古体诗仍然拥有为数不少的作者与读者,这种诗体或被称为“旧体诗”,我们姑且称之为“新古体诗”。它是在文学转型过程中逐渐从古典诗歌中蜕生出来的既异于白话诗,也不同于古体诗的新诗体。诗界革命之“新学诗”“新派诗”“新体诗”分别从传统学术层面、表现事物与语言层面、审美层面对古典诗歌进行解构;而南社诗歌则是古体诗歌转型过程中的又一次调整,其表现为有选择地整合传统与西学,确立诗歌的现实针对性与功利性,使古体诗在古雅表象下实现气质上的平民化。民国以后随着新学制的确立与普及,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死文学”的恶谥,使古体诗处境维艰,但经过文人学者、政要以及其他古体诗爱好者的坚持,古体诗蜕生为一种新诗体。
30.潘静如:《从中心到边缘:民初“海上流人”的结社或雅集新论》(见《中国韵文学刊》2016年第1期)
近代是中国历史上的转型期,在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传统文化也陷入了空前的危机。遗老作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群体,无疑充当了传统文化的活的载体。他们的雅集或结社活动,虽然不管在形式上,还是在功能上,与传统的诗词结社是一脉相承的,但是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的身上带有强烈的文化守护者的意味。上海作为一个自19世纪中叶就开埠的现代租界,居然在民国之际,成为了遗老的聚集地;从流落租界,到安于租界,并进行结社酬唱,牵涉到极为复杂的历史变革与文化心态。
31.杜运威:《论抗战时期旧体诗词的时代使命——以〈民族诗坛〉为中心》(见《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作为传统文化“代言人”的旧体诗词在抗战时期有重要价值和广泛影响。其与时代互动的主要媒介是报刊。《民族诗坛》是此时期阵容最强、受众范围最广的旧诗刊物。它秉着“以韵体文字发扬民族精神,激起抗战之情绪”的宗旨,彰显古典诗词的抒情感发特性,积极鼓吹抗战,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时代赋予的艰巨任务,还使原本四面楚歌的旧诗再次焕发活力。而有学者指出期刊上的诗词用“多彩语言”美化战争现实,使灾难“没于风花雪月”,以及旧诗具有“不问政治本质”的局限性及原因等判断值得进一步商榷。
32.杜运威:《论抗战时期南社词人及其词风》(见《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由于群体性活动的停止,“后南社时代”的文学研究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词更是少有关注。实际上,抗战时期的南社词人不仅勇敢地承担起鼓吹抗战、批评时政等时代赋予文学的艰难使命,还创作出诸多感人肺腑、贴近民生的“词史”巨制。战争对南社词体风格造成很大冲击,部分词人在原来宗法清真、梦窗的基础上做出适应抗战需要的内部调整,而更多人开始转向稼轩,汇聚成席卷整个词坛的豪放词风。战时南社词人传承了早期“革命文学”“民族主义”的基本精神,而斗争目标的转变又使他们即时转换词语,扩大叙述视野,丰富创作风格,迅速找到文学政治性与抒情性兼融的基本定位。
33.方葶:《论晚清民国新乐府创作的诗史特征》(见《鸡西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晚清民国新乐府创作具有明显的诗史特征,在此以马寿龄《金陵癸甲新乐府五十首》以及民国年间邹弢主编的《希社中兴续编》为中心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晚清民国新乐府诗中史实的即时性及完整性,二是晚清民国新乐府诗多引用典故,三是晚清民国新乐府诗讽刺之意仍存、献谏之旨尽失的特点。
34.辛晓娟:《论夏承焘的歌行体创作及诗体创变思想》(见《文艺理论研究》2016年第3期)
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在古近体诗歌的创作上亦有很高造诣。其于歌行一体颇为致力,其成就却被学界忽略。三四十年代,面对时代巨变,夏承焘尝试借鉴词曲诞生的经验,拟将歌行体结合俚辞,成一代之新体。本文试从《天风阁学词日记》中关于歌行体的论述出发,结合《天风阁诗集》中创作实际,对夏承焘先生的歌行体创作轨迹及诗体创变思想做一次初步的阐述。梳理夏氏歌行创作历程,大致可看出两个方面的转变:语言上,从尚奇尚艰走向通俗晓畅;主旨上,从表现文人雅趣回归关注现实的乐府传统。这一时期夏承焘的歌行体创作,不仅体现诗文“有补于时事”的社会责任感,也体现了其在旧体诗词“体裁创变”上的主张:借鉴词体演进规律,创变新体;将歌行体与俚语白话结合,歌行体与乐歌结合。
35.徐燕婷:《民国女性词文化生态中的“传统范式”及其新变》(见《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寿香社是民国时期成立于福州地区的一个诗词兼作的旧体诗社,存续于1935年至1937年间,1942年因何振岱刊刻《寿香社词钞》而闻名。作为“传统范式”的典范,寿香社女词人与吕碧城、沈祖棻、汤国梨等人为代表的“革新派”有着较大的不同,然仍具有重要的词学史价值,为研究民国女性词文化生态提供了典型的研究样本和新的研究视角。研究民国女性词,若只重“革新派”而忽略“传统派”则是不完整的,也难以如实体现民国女性词的全貌。同时,这个范式所呈现的新变因子,也已初露女性词坛新变端倪。
36.肖瑞峰、李寒晴:《晚清民国词创作新变:以词论外国小说》(见《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晚清民国时期,外国小说被传入国内。不少词人将自己阅读外国小说的经历作为词创作的表现题材,表达对这些外国小说的理解与评价。这一类词作不仅丰富了词的表现内容,扩大了词的影响,也革新了词的创作手法。本文以民国词人题咏《巴黎茶花女遗事》《茉莉小传》《双城记》之词为例,考察晚清民国时期以词论外国小说的创作背景、表现内容和艺术特点,并以此揭示晚清民国词由传统走向现代、由本土走向域外的创作新变。
37.陈水云:《现代词学的师承与谱系》(见《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学缘因素在进入民国以后,逐渐与现代高等教育相结合,师生之间的授受传承关系越来越密切,它已成为推动现代词学发展的主导因素。从学术谱系的角度看,现代词学的确存在着南北两派,北派以王国维、胡适为思想旗帜,南派以朱祖谋、况周颐为实际领袖,他们在学术理念、治学路径、师承关系等方面各具特色。然而,无论有怎么样的差别,他们都能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确保学术谱系得以传承,学术思想得以发扬,并成为现代词学发展进程中两支重要的学术力量。
38.戴勇:《新时期以来旧体诗词研究的历史回眸》(见《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新时期的旧体诗词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这三十多年的旧体诗词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其一是对五四文学革命以来旧体诗词发展的纵向研究;其二是对旧体诗词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前景的探讨;其三是对新时期旧体诗词创作困境及改革发展方向的研究;其四是对新时期旧体诗词的个案研究。梳理总结新时期以来的旧体诗词研究,对于重建旧体诗词文体的文学地位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