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还原《红楼梦》中的“中国味道”
——读闻佳《红楼飨宴》

2018-11-14刘英团

杂文月刊 2018年15期
关键词:刘姥姥红楼贾府

●刘英团

很多人都读过《红楼梦》,吃货读红楼,看见的自然是各种美食喽。有红学专家统计,《红楼梦》所描写的食品多达186种,名目繁多,精妙绝伦。通过各种各样的宴集,曹雪芹不但为读者提供了一张琳琅满目的美食单,还缔造了丰富的红楼饮食文化体系。

茄鲞,到底是怎么回事?《红楼梦》中吃的菜,到底是什么味道?在《红楼飨宴》中,专业食客闻佳联合中国烹饪大师毛水生先生按春、夏、秋、冬四季精选复制了20道“红楼”美食,其中不但讲述了每道菜的食材来源、烹饪方法(包括食材处理)及食用时的场景,还附有曹著《红楼梦》中的出处,并以此为线索,做了严谨的考证、有趣的解读,颇有现场感。就像自诩“古典食货”的阎焱在《红楼飨宴》“序一”中说的那样,读关于美食的书就是双重享受了,很有一点儿“一想之美”就流哈喇子的意趣。

读书与美食,二者皆不可辜负。正如美国作家、纽约设计工作室Small Stuff合伙人黛娜·弗莱德在新著《小说餐桌》中说的:“读书和饮食是一对天生的伴侣,它们有着许多共同之处。读书和饮食都是消费,都令人感到舒适、放松,都有滋养作用,也都是极大的享受。它们会令你精神振奋或昏昏欲睡。大部头的书和大餐都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阅读伟大的小说能把你带入另一个时空环境,食物也能让你体验到远离餐桌的情景。”年少时看《红楼梦》,看王熙凤一路说茄鲞的做法,声音利落松脆,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年长时,想起《红楼梦》中那琳琅满目的美食,再矜持的姑娘大概也会有尝一尝的冲动吧。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红楼梦》中食材的选择与食材的处理上,如同工匠对待一件精细的艺术品,每一道菜都是巧妙的搭配加仔细的雕琢。除了刘姥姥尝过的茄鲞,还有宝玉留给晴雯豆腐皮包子,凤姐招呼平儿给贾琏奶娘上的那碗炖得烂烂的火腿肘子,“一想之味”哈喇子大概都含不住了吧?食其味,求其源,知其史,会其意,《红楼飨宴》把文学经典《红楼梦》里的一道道经典美食变成现实,一边做,一边重读《红楼梦》,一边感悟“中国味道”中的地域风情和历史文化,惬意的不得了。

《红楼梦》中的飨宴名菜举不胜举,《红楼飨宴》“品尝”了“油盐炒枸杞芽”“芦蒿炒面筋”“胭脂鹅脯”“虾丸鸡皮汤”“糟鹅掌鸭信”“豆腐皮包子”“葱煨海参”“野鸡爪子”等二十多道菜。当然,还包括刘姥姥在贾府吃过的那道最普通的家常菜“茄鲞”喽。凤姐说,茄鲞“也不是什么精细的东西”。闻佳“研究了一下,做了出来,挺好吃的”。

贾府不同街头巷尾的寒舍,属于“上流社会”的豪宅,食物自然精细,食材产地、时节自然讲究颇多。正如闻佳所言,“时鲜”二字所代表的富贵之极,物产丰富的江南大概不一定能理解。但是,对于当时的北方来说,却是奢侈已极(连晋人曹摅写天下巨富石崇,也不过一句“肴则时鲜”),连同是四大家族薛家出身的薛姨妈也不禁感叹道:“你们府上也都想绝了。吃碗汤,还有个样子。要不说出来,我见了这个,也不认得是做什么用的。”从大清朝到“新时代”,原本只有贾府这样贵族世家才能吃上的飨宴,我们这些寻常人家的寻常人也能吃得到,甚至吃得更好,这真是一个无比美好的时代。

《红楼梦》被誉为18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毛泽东说:“《红楼梦》我至少读了3遍……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而至少把《红楼梦》读了二三十遍的美学家蒋勋看到的却是慈悲,他“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张爱玲“每隔几年又从头看一遍”,“各种版本都看”,终成《红楼梦魇》专门谈论《红楼梦》。“人生有限,而艺术却较为永久(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出关>的‘关’》)。”先生之言,大概是说:“红楼飨宴”不能只停留在宝哥哥、林妹妹的舌尖上。什么年代了,连刘姥姥都能尝鲜,都能去享受“红楼飨宴”。在新时代,我们不但要在《红楼飨宴》中品尝“红楼”佳肴,更要传承“红楼飨宴”中的“中国味道”。

猜你喜欢

刘姥姥红楼贾府
红楼摆摊
刘姥姥吃鸽子蛋
红楼女排
刘姥姥
红楼:曲终人散,一片白茫
渐解红楼味
刘姥姥的爱情故事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谈小说教学方法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王夫人“点头不语”有深意——品读《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一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