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可一日无此君

2018-11-14小艾

莫愁 2018年4期
关键词:李可染画画艺术

文/小艾

最好的爱情,是相互成就。

他拉胡琴时,她就在旁边唱戏

1943年春末的一天,阳光格外好。重庆国立艺专学生邹佩珠正在离学校不远的路边写生,一位又高又瘦“看起来病恹恹”的男子摇摇晃晃地走过来,向她打听:“请问国立艺专怎么走?你认识李畹吗?”邹佩珠与李畹恰巧是室友。原来,他是李畹的二哥李可染,受邀到国立艺专教授美术的。

邹佩珠曾多次听到李畹用崇拜的口吻描述李可染。从李畹口中,她知道他从小爱画画,因为家贫,就用破碗片在地上画戏剧人物,常常惹得邻人围观;他曾是国立西湖艺术院的学生,校长林风眠特别喜欢他;他在郭沫若主持的文化三厅工作,画了很多抗日宣传画。对这位李老师,邹佩珠熟悉又亲切。看着他瘦弱的身体,得知他在战争中失去妻子,怜惜之余,她想到了自己的经历。

邹佩珠是杭州人,本来家境不错,可战争改变了一切。为躲避战乱,她和父母一路逃难,从上海到江西,再到长沙。离开长沙不久,母亲就因在漂满死尸的河里洗衣服而染上病毒去世了。她辗转到了重庆姐姐家,进入国立艺专学习雕塑。

战争拉近了彼此,失去亲人的痛苦也让他们同病相怜。在学校,李畹常邀邹佩珠去李可染的小茅屋谈论艺术、请教画画。一天,李可染在拉胡琴,听得陶醉的邹佩珠脱口而出:“你拉的是京戏曲牌《柳青娘》。”

她居然懂京剧!李可染既吃惊又激动,从这个清秀又才情出众的江南姑娘身上,他看到了发妻苏娥的影子。令他惊喜的是,邹佩珠不仅喜爱京剧,还能唱整折的老生戏。在李可染给学生们排演的《奇冤报》里,邹佩珠饰演刘世昌一角,她的表演赢得了师生们的热烈掌声。

共同的志趣让他们越走越近。李可染拉胡琴时,邹佩珠就在旁边唱戏,美妙的乐声、清亮的嗓音回荡在简陋的茅屋里。

两人相恋了。小茅屋的地上冒出青翠的竹子时,李可染心有所感,想起晋人“不可一日无此君”的诗句,称小屋为“有君堂”,又取“佩珠”的谐音,将这丛绿竹取名“陪竹”,爱恋之情不言而喻。

因为爱情,责任变得甘之如饴

1944年,在林风眠主持下,他们结婚了。那年,李可染37岁,是四个孩子的父亲。邹佩珠24岁,风华正茂。

新婚之夜,望着“瘦得只有一层皮,肋骨看得清清楚楚”的他,她心痛难忍,“我一定要把你的身体调理好。”善良能干的邹佩珠开始养羊养鸡,一心扑在李可染身上。

爱是引领,不是纵容。一次,李可染出去办事,遇到好听的戏居然连听三天,全然忘记了家中焦急等待的妻子和出生不久的孩子。回家后,从不发脾气的邹佩珠责问他:“你若这样迷戏,你的画还能成吗?”当头一棒喝醒了李可染,从此他心无旁骛,一心钻研画画。在她的支持和鼓励下,李可染的画作受到徐悲鸿青睐,并幸运地成为齐白石晚年最得意的弟子。齐白石曾如此称赞他:“昔司马相如文章横行天下,今可染弟之书画可横行矣。”

新中国成立后,李可染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当时有人认为国画是封建文人画,他产生了革新山水画的想法。

要想“精读大自然”,出去写生成为必须,这也是邹佩珠最担心的。李可染的脚畸形,脚底突出一块,一走路就痛。他的鞋子都是她特殊加工的,每一双鞋,她都得在鞋底挖一个洞,刚好合他的脚形,然后再加上一层鞋底。这样一双脚要去跋山涉水,她怎么能放心?

然而他决心已定,她唯有支持。“这辈子我做了多少双这样的鞋真记不清了,鞋坏了之后的路程,对可染来说异常痛苦,但他还是坚持走完。”几年时间,李可染走遍大江南北,风餐露宿,为中国画发展开辟出一条充满生机的新路。两次“写生画展”的举办,确立了他在山水画坛的地位。

军功章有她的一半。他出去写生,少则两个月,多则半年,最久的一次长达八个月。尽管老老小小一大家人都交给了她,但他很放心。为了让他全身心地投入创作,曾在建国时参加过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的邹佩珠,放弃了钟爱的雕塑,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几个孩子要抚养,老母亲要赡养,他的哥哥妹妹有困难也需要帮助,她一刻都不能停。白天,她去好几个学校兼课,晚上,批改作业直到深夜。因为爱情,责任变得甘之如饴。“我很庆幸自己能咬牙熬过来,更庆幸可染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艺术上的突破。”为了他心中的艺术理想,她无怨无悔。

“文革”开始,李可染被剥夺了画画的权利。作为“反动学术权威”上台接受批斗,因为头发多,戴不上高帽子,红卫兵就把一盆糨糊倒在他头上。连番屈辱之下,他一度罹患失语症。好友老舍自杀的消息传来,邹佩珠极度害怕,日日夜夜守在他身边。听说要抄家,她整夜不眠,把家里所有的书都拿出来一页页检查。

“文革”结束后,李可染重新焕发出了艺术生命,他的山水画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笔墨意境独树一帜,声誉远达海内外。

一声声呼唤中,爱走向完满

好的爱情,是互相成就。他们一起定下目标,共同努力。邹佩珠创作的雕塑作品《彭雪枫烈士纪念碑雕像》《抗日战争群雕》成为他们共同的艺术结晶。在李可染的影响下,邹佩珠的书法和丹青也有了很深的造诣,书法作品充满古韵而又不失现代气息,画作《雨后的苏州洞庭东山农舍小景》受到美术界人士的好评。她创作的《虾》,被他由衷地称赞比他本人画得还好。

山水看遍后,晚年李可染的艺术创作进入更理想的境界,“胸中丘壑,笔底烟霞”,每一幅画都不是简单的风景,而是凝聚着他对祖国的深情。艺术创作又上高峰之后,他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上苍没有给他更多的时间,1989年冬天,因心脏病突发,一代大师猝然离世。

初相识时,李可染只是个一无所有浑身是病的穷教书匠,是邹佩珠几十年的精心陪伴,让他有了如此辉煌的艺术生命。他走了,爱还在继续,邹佩珠把“李可染书画展”带到台湾的历史博物馆,并主持出版了几十种李可染画集和书刊。她举办大型展览,筹建艺术基金会,把二百多件李可染作品捐赠给国家。那些作品,价值不可估量。

作为伴侣和知音,邹佩珠继续的,是李可染“东方既白”的遗愿,是他们奋斗一生的目标。李可染去世后的二十六年间,她依然住在他们的旧屋里,嘴里仍旧“可染、可染”地叫着,仿佛一切都没有改变。一声声呼唤中,爱走向完满,走向温暖的春天。

2015年5月4日,邹佩珠去世,倾尽一生的执子之手,让爱开出了世间最美的花朵,如锦般绚烂。

猜你喜欢

李可染画画艺术
河山有君
——李可染画院院展
等不及的收徒
等不及的收徒
纸的艺术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5)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我爱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