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托居诗话(二)
2018-11-14周啸天
周啸天
六二
意象是以小见大,意象是侧面微挑。譬如“貂鼠袍”,当诗人想到它是一件战利品,由赌场的胜负联想到战争的胜负时,这时他就完成了由此物到彼物的飞翔,他就可以做诗了。剩下来的只是语言如何到位的问题。“将军纵博场场胜”就是一语双关,“赌得单于貂鼠袍”的“单于”就不是闲字。几句话写出了一个常胜将军的风采。想象在这里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六三
诗从何处做起?一是得了好句,可以做起。二是有了一个绝妙的意象,可以做起。三是浮想联翩,有许多兴奋点,可以做起。总之是从人无我有处做起。
六四
众人围绕一事,你一言我一语时,最是集思广益,抵得浮想联翩,诗家当留心于此。例如明明寻得旧凳,别人偏猜是寻小芳。诗就可以从这里做起。
六五
浮想联翩,即思路开阔,放得开。梁简文帝曰:“文章且须放荡。”其言是也。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之妙,即在“放荡”。或曰:“亦露寒俭之态”,不为无见。那是另一个问题。
六六
与“放荡”相反的是“矜持”。林语堂批评归有光文“矜持”,不如袁枚的放声大哭,一字一泪。又批评侯朝宗将与李香君一段哀艳之情,写成不足五百字的《李姬传》,全将个人感伤隐伏起来,矜持至此,真气煞人。诗更怕这个。
六七
诗中情景一定是掺和了诗人的想象的,诗人笔下的情景,不必是一个现实的生活场景,也就是一种“愿景”吧。读诗最重要的是体会诗人的那个兴会和心境。
六八
从事写作的人有一个误区,就是写不出来的时候就抓狂,自卑感就很强,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写不出来,应该怎么办呢?那就读呀,“述而不作”呀。“读也,写在其中矣”,有一层意思就是:阅读能够获得与写作同等的快乐。
六九
写出好作品,是作家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大家都可以分享,可以拿来就是。阅读和欣赏,其实是一种再创作,所以能获得与写作同等的快乐。
七〇
传播非常重要,特别是对那些好的作品的传播。我造了这么两句话:“诗唯恐其不好也,不必出于己;好诗唯恐其不传也,不必为己。”人间要好诗,诗唯恐其不好,不一定非要出在自己手里。读到一首好诗,应该像自己写了一首好诗那样欢欣鼓舞。而且唯恐它不传,唯恐不能有更多的人知道,所以到处逢人说项斯。
七一
闻一多强调诗有建筑美,就是说,诗的语言材料,最终要结构成一个完美的造型,句子与句子之间,甚至字与字之间,要产生凝聚力,或称张力。
七二
一首完美的诗,其中的每一个字,都是抠不动的。闻一多还把写诗比作下棋,高明的棋手,每下一个棋子,都具有唯一性。这就是说,每一首诗都应该成为一个完美的作品,无论新诗还是古体诗词,否则,就会想说爱你不容易。
七三
诗词写作的过程,说穿了就是一个作者同自己商略语言的过程,就是玩味“推”字佳还是“敲”字佳的过程。——“敲”字搞定,一个意境成了。或如朱光潜说,“推”字佳(表明寺内无人),一个意境也成了。
七四
没有脱离语言的思维(包括形象思维),也没有脱离语言的意境。
七五
汪曾祺说,有人说这篇小说不错,就是语言差点,这话是不能成立的。语言不好,这个小说肯定不好。同理,如果有人说这首诗的意境不错,就是语言差点,也是不能成立的。
七六
当兴会到来的时候,假如你觉得没有一首诗足以表达此时此刻的心情,这说明你已经有了新意。一二诗句随着诗思同时到来,古人称之得句。最初的得句,往往就是诗中妙语、主题句。诗人往往据以定韵。
七七
诗要上口,要有胜语。有人不能背诵自己所作,不是记性的问题,是无胜语。胜语皆好记,出以口语更好记,如“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太白高高天尺五,宝刀明月共辉光”等等。如出文言,则要理解才好记,如“强作欢颜亲渐觉,偏多醉语仆堪憎”“忽然破涕还成笑,岂有生才似此休”“能知有母真良友,若解分财已古人”“五度客经秋九月,一灯人坐古重阳”“墨到乡书偏黯淡,灯于客思最分明”“千载后谁传好句,十年来总淡名心”等等,以上所举皆黄仲则诗。
七八
语言一怕东拉西扯,即无片言以据要;二怕火气太重,即做作太过,其反面则是自然精纯。
七九
诗须有好句,小诗尤须立片言以据要。欲求句句皆妙,往往反而不妙。
八〇
绝句尤须片言据要。黄仲则别老母诗:“搴帏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末句沉痛深至,力透纸背,诗家必争此一句。其余铺垫,皆为此句而设。
八一
有人说:“造句乃诗之末务,练字更小,汉人至渊明皆不出此。康乐诗矜贵之极,遂有琢句。”此言大谬,“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非汉人之诗乎?“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有风自南,翼彼新苗”,非陶公之诗乎?岂不造句、练字耶,只是得来不琢耳。
八二
以琢不琢为分水岭,诗句大抵分为两种,一曰清词,一曰丽句。清词就是单纯质朴口语化的不琢之句,丽句则是密致华丽书面化的追琢之句。
八三
清词是一种天籁,没有太多的加工,粗服乱头不掩国色。丽句则是锤炼、追琢、推敲、意匠经营的结果。古人工琢句者,往往未及成篇,已播人口,如“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晓来山鸟闲,雨过杏花稀”等等。杜甫曰:“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八四
妙语有两种,一种是书语,一种是口语。口语多清词,书语多丽句。好的作者有一种语言上的潇洒气派,能在两间来去自如,东坡诗、易安词就是如此。
八五
现成词藻亦有妙用。拙作云:“嫦娥乃肯作空姐,为我青天碧海行。”以“青天碧海”代夜空。钟振振云:“人在乾元清气上,三千尺下是银河。”以“乾元清气”代高处。假如没有这样的借代,还会如此迷人吗?
八六
纯用清词,如素面朝天,须底子好。纯用丽句,如浓妆艳抹,固可以藏拙,弄不好则适得其反。
八七
作诗者欲成大器,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条是天机清妙,或谓“多于情”;一条是学识渊博,或谓“深于诗”。天机清妙者,不学而能。学识渊博者,肚里有货,因看到份上,而写到份上。是之谓锦心绣口。
八八
黄庭坚说:“自作语最难。”所谓“自作语”,当指原创而能流行之语。古人书中,以先秦诸子为多,先秦诸子以《庄子》为多,先秦以下,以《史记》为多。那都是语言的天才。一般人只能从书语和口语中多所汲取。
八九
写诗如做报告,第一等是深入浅出,第二等是深入深出,第三等是浅入浅出,第四等是浅入深出,即以艰深文浅陋。
九〇
诗词最忌公共之言,反之,最喜独到语、未经人道语。哪怕有一句独到语也好,如:“肃立碑前思痛哭,几人无愧对英灵?”(张榕)下句发人所未发,令人低回不已。
九一
“凡佳章中必有独得之句,佳句中必有独得之字;惟在首在腰在足,则不必同。”(《艺概·诗概》)这就是说,好诗必有想不到的好句,好句必有想不到的好字。
九二
有一种讨巧的办法是反用名句,如“秋老天低叶乱飞,黄花依旧比人肥。”(聂绀弩)下句从李清照“人比黄花瘦”化出,有反讽的效果。
九三
习惯、重复是诗歌的大敌,因为会导致感觉的迟钝。今人写得绝类唐诗,就不如读唐诗;今人写得绝类宋词,就不如读宋词;今人写得绝类清诗清词,就不如读清人诗词。难道不是这样吗?
九四
习惯是诗歌的大敌,陌生化则会带来刺激,带来惊喜,造成新的意义。
九五
袁枚说,凡人作诗,一题到手,必有一种供给应付之语,老生常谈,不召自来。若作家,必如谢绝泛交,尽行麾去,然后心精独运,自出新裁。及其成后,又必浑成精当,无斧凿痕,方称合作。其言是也。
九六
林从龙说:“四字成语,放在三四五六字处,殊觉活泼,此乃造句之一法,在对句中尤显,‘才如天马行空惯,笔似蜻蜓点水轻’。”原来七言句的节奏是上四下三,一个成语用在那个地方,扯作两半,熟词生用,即有陌生化的感觉。拙作有:“自从心照不宣处,直到意犹未尽时。”
九七
“日闲奏赋长杨罢”(王安石)。把“长杨赋”三音词拆用,殊觉神完语健,亦是陌生化的效果。与成语用在七言之三四五六处,异曲同工。
九八
将有同一关键词的两个成语并作一句,会萌发新的意味,吾尝试之:“天人千手妙回春”“恩怨些些一笑泯”“人往高处走,高处不胜寒”“文章须放荡,拘忌伤真美”“驯虎捋须易,放虎归山难”等等,此须平时练习积累。
九九
套话陌生化,亦可出新。殷遥云:“莫将和氏泪,滴着老莱衣。”上句扣下第,下句扣归省。沈德潜评:“真到极处,去风雅不远。‘和氏泪’‘老莱衣’本属套语,合用之只见其妙,有真性情流于笔墨之先也。”
一〇〇
打牌最怕遇到高手,而高手呢,最怕不按规矩出牌。散宜生诗、李子词就不按规矩出牌。天机清妙,所谓下笔如有神者。
一〇一
前人创造的语言,也应该为我所用,才能超越前人。黄庭坚说,杜诗韩文“无一字无来历”,贺铸自谓“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奔命不暇”,从积极的角度去理解,就是读书多,古人的许多好处他都拿下了。
一〇二
关键不在“无一字无来历”,而在凡有来历,务必精彩。不但书语如此,口语也如此。元稹所谓“怜渠直道当时语”,“当时语”并非自作语。以拙作《邓稼先歌》为例,“放炮仗”语出钱三强,“不蒸馒头争口气”出自俗谚,“人生做一大事已”隐括陶行知“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皆有“来历”,并非“自作”,取其有味。
一〇三
调声从本质上讲,就是平仄的思维。简单说,诗句的出现,是以两个音节为单位,平仄相间、周而复始,“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沈约)。
一〇四
习惯平仄思维的人,一个诗句形成的时候,平仄基本就调好了。即使没有完全调好,捣鼓捣鼓,腾挪一下,也就好了。“烽火城西百尺楼”不能作“城西百尺烽火楼”,“直到门前溪水流”不能作“溪水直流到门前”。这就是平仄思维的结果。
一〇五
协调平仄不出腾挪、夺换二法。“烽火城西百尺楼”“春色满园关不住”是腾挪,“分曹射覆蜡灯(换蜡炬)红”“迎来春色(换春天)满人间”是夺换。
一〇六
清人吴乔说:“古人视诗甚高,视韵甚轻。”不必把韵部看得那样神圣。合并调整的事,不是不可以做。却不必大动干戈,把入声字这个根本性的、很敏感的东西拿掉。正如学习文言文,词汇尽可吐故纳新,却不必将文言虚字这个标志性的、很敏感的东西拿掉一样。其理由不是别的,是由于有经典文本汗牛充栋的存在。
一〇七
江河奔流,大浪淘沙。要写就写衔接传统的诗词,要写就写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诗词。以刊物相倡导,自是一种诱惑。有志者不必为了发表而有所苟从也。
一〇八
我是这样想的:如果现实空间乏味,也不要紧。要么营造一个虚拟的空间,像李商隐《夜雨寄北》那样;要么找回一个历史的空间,像杜牧《赤壁》那样。
一〇九
诗之无趣,是因为想象力的贫弱。想象力贫弱的人,即与创作无缘。
一一〇
写诗不可黏着事实,在事实层面上兜圈子。故苏东坡说:“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滕伟明夜宿竹海,事实索然无味,只因中夜客房又添数人,忽发奇想曰:“此中大似旧聊斋……中夜有客破壁来。”这才是诗。
一一一
想象不怕离奇。关键在于,一个离奇反常乃至荒谬的设计,要给它一个前提,使之变得合理,并产生奇趣,故古人有“反常合道”之说。
一一二
“柳絮飞来片片红”,多么荒诞的诗句,然而,给它一个前提——“夕阳返照桃花坞”,则化腐朽为神奇,是多么的有趣。据说,这是金农的杰作。
一一三
为什么要填词?请给我以理由。或曰:清真是这样写的,白石是这样写的,玉田是这样写的。夫子哂之。或曰:因为有一个曲调管着。夫子喟然叹曰:吾与汝也!
一一四
歌词须有好句。所谓好句,并非精心雕琢之句,而是听众一听不忘之句,如“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听众一听不忘,歌词就达到了目的。
一一五
填词的不二法门是:后找词牌。先得好句,所谓“立片言以据要,乃一篇之警策”(陆机)。这也往往会成为作品的生长点。比如在川大怀人,我先将附近的九眼桥、合江亭作成一个对子:“亭合双江成锦水,桥分九眼到斜晖”,一看是《浣溪沙》的句子。再上下展开,足成一词。
一一六
有人请教词体特征,夏敬观说:“风正一帆悬”是诗,“悬一帆风正”是词。而领字的产生,无非歌唱的需要。李煜是在词中运用领字第一人,柳永是将领字大量运用于慢词的第一人,是以其词可歌。
一一七
慢词的诀窍是,以领字为关纽,它使句群保持着一气贯注到押韵处的语气。柳永、辛弃疾词都将这一点发挥到了极致,以辛为例:“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一八
李子词云:“有风吹过芭蕉树,风吹过,那道山梁。某年某日露为霜,木梓走墟场。某年某日天无雨,瓦灯下,安放婚床。”(《风入松》)这两遍“风吹过”、两遍“某年某日”,充满了歌词的神韵。你说它是创调吗,它正传统。你说它传统吗,它又和流行歌曲接轨,翻出梦窗手心,一首词复活了一个词调。
一一九
故词有写来看的和写来唱的两种,究以后一种为好。
一二〇
鲁迅的“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的说法,原是过情语,不能较真,岂能较真。不过鲁迅又何尝把话说死,他接着还有话:“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要是能够翻出如来掌心呢,言外之意还是清楚的。
一二一
五四运动以后,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认为诗词、乃至汉字已走到尽头。又有一段时间,人们认为毛泽东诗词就是传统诗词最后的辉煌。事实证明,这其实是低估了汉字与诗词的生命力,也低估了后人对汉字、对诗词接受的程度及驾驭之能力。
一二二
有人是不承认新诗的,有人认为汉语诗歌就只能像唐诗宋词那样。我想,这只会限制他的成就。新诗重视原创的精神和陌生化的手法,是值得旧诗作者借鉴的。
一二三
应该重新审视和梳理诗词语言的审美,时人李子说,如今楼顶不容易上去,“登楼”和思乡怀人已经扯不到一块;“貂裘”,没几个诗人花得起这钱,还侵犯动物福利;“唾壶”早已更新换代了,击之不大卫生,此类情趣理当扬弃,代之以新的审美因子。
一二四
新诗比旧诗更重原创性,从内容到形式,任何模拟都无所遁形。而诗词写作,在艺术上有太多惯例、模式、套话、现成思路和“创造性模仿”。
一二五
杜甫示宗武诗:“汝啼吾手战,吾笑汝身长。”纯用口语,十字百端交集,曲尽天伦,曲尽人情。非佳句而何。张人俐写集市:“街把人挤扁,人把街拉长”,风趣亦如之。
一二六
七言句较五言句表现力更丰富,铸单句可,铸复句更佳。七字句的好处是贴近口语,不足是一览无余。杨万里铸句以活法,“语未了便转”,如“时有微凉不是风”,一句中有两分句,一个四字句加一个三字句,就不那么一览无余,比较耐人寻味。
一二七
有举轻若重,有举重若轻,到底哪一样好呢,周恩来说:“还是举重若轻好。”诗亦如之。宛老悼亡云:“妥灵祭罢儿孙哭,从此人间一见难。”都永别了,却只说“一见难”,重事轻说,浅貌深衷,沉痛深至,即含蓄。
一二八
诗的结构,起承转合,本质上是一种内在韵律。郭沫若说:“内在韵律便是‘情绪的自然消涨’……这种韵律非常微妙,不曾达到诗的堂奥的人简直不会懂。这便说它是‘音乐的精神’也可以,但是不能说它便是音乐。”
一二九
在唐诗中,尤其是唐人绝句中,唱叹之音是不绝于耳的,而且由内在韵律固化为一种写作模式。简言之就是一句唱,一句接,“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正与逆相应,一呼一吸,宫商自谐”(杨载)。一呼一吸,乃自然的、生理的节律,这正是内在韵律的很好的描述。
一三〇
胡应麟《诗薮》开篇即云:“绝句之构,独主风神。”这个“风神”,就是“风调”。这个“风”,并非可意会不可言传,它就是风诗的“风”、风人的“风”。质言之,即民歌也。“风神”“风调”非他,民歌之神髓也。明王世懋云:“绝句源出于《乐府》,贵有风人之致,其声可歌,其趣在有意无意之间。”此言得之。
一三一
古人说,有诗人之诗,有学人之诗。区别在于:诗人之诗出乎其性,学人之诗出乎其学。
一三二
原来绝句短小,着不得学问力气,故文人学士,较之妇人女子,并无优势,而民间作者,往往天机清妙,复接地气,故措语天真,有文人学士不能道其只字者。
一三三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不知何朝人作也。流沙河羡之欲死,云:“我若能有一首——一句也好,流传到千年后,便做阿鼻地狱之鬼,也要纵声欢笑,笑活转来,再笑,直到又笑死去。”此可为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
一三四
运用通感,是诗的诀窍之一。为什么要通感?因为诗拒绝迟钝。而通感成立的依据,乃在于世界万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一三五
为什么强调空间感?我的回答是,时间艺术需要找补。画不像诗那样意味深长,诗不像画那样一目了然。然而,诗画在一定条件下也能相互转化。比方说,一个诗人的兴趣偏于空间显现,他的诗就会呈现出画意。这就是诗的找补。
一三六
公共题材必须发人所未发。比如同学会,是很多人都写的题材。江油丁稚鸿笔下的“同窗聚会无高下,尽是呼名叫字人”,突然触着,把别人熟视无睹的、而又确是同学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写出来了,所以为佳。
一三七
还不能说当代诗词已经超越唐宋。只有一点是绝对超越,大大超越,那就是作品的数量,可能是一个天文数字。但大家心知肚明,数量是不解决问题的。
一三八
有两种好法,有一种叫想得到的好,有一种叫想不到的好。想得到的好,是锦上添花,说到底还是重复。想不到的好,才是翻出手心,才是雪中送炭,才能增值。我以为,当代诗词作者都应该追求想不到的好。
一三九
想得到的好即一般的好,你写得出,我也写得出。诗写得一般的好,并不困难,打开任何一本诗刊,你所看到的,大多是想得到的好。如果有一首诗突然让人跳起来,大为雀跃,那么,这首诗一定是写出了想不到的好。
一四〇
写诗,尤其编诗,不能贪多务得,因为全部的诗是分母,想不到的好才是分子,分母越大,所得分数越低,分子越大,所得分数越高。所以编集只有一字诀:删。
一四一
代表作是人无我有之作,叹为观止之作,必有想不到的好。
一四二
如果一本诗集,从头到尾,所有的诗都停留在想得到的好,没有一首想不到的好。我就要在这本书上盖上一个章,文曰“不藏书”。“不藏书”是舒芜发明的名词。
一四三
我认为评价一个诗人,要看他最好的诗写到多好。好比跳高,要以跳得最高的一次记录成绩。
一四四
代表作是一提到诗人,就会被想起的作品。如提到李白就会想起《蜀道难》,提到杜甫就会想起“三吏”“三别”,提到岑参就会想起《白雪歌》,提到白居易就会想到《长恨歌》,等等。有些诗人没有代表作。提到诗人,想不起作品,这是很吃亏的。
一四五
巴蜀诗人刘君惠指出:一切趋时应景之作,或赓韵酬答,累牍连篇;或感濡沫而发颂声,或俨华缨而参曲宴,虽雕绘满眼,乃以言餂人,无采风之义,不在遒人之职。至于浮华交会,闻风慕悦,嘘枯吹生,因缘攀附,以行卷为贽敬,比诗歌于商品。皆所不取。这样诗歌主张对于当代诗词,可以纠偏,可以补弊,令人心悦而诚服。
一四六
书写当下,并非狭隘地美刺见事,而是须有当代的思想意识。胸次宽者平台大,取材广者命意新。既知大俗之雅,敢题糕字;复知大雅之俗,不作送往劳来。余谓当代诗词必与既往割席者,正在于此。
一四七
对于当代诗词,我主张三条,一曰书写当下,二曰衔接传统,三曰诗风独到。有了书写当下、衔接传统这两条,允称小好;加上诗风独到这一条,堪称大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