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世界 笔底风云
——段维时政诗初探
2018-11-14张金英
张金英
任何文学作品都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为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学,是一门形象化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是属于“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领域”,这就确定了文学在生活中的独特功能。不管是世俗生活还是归隐避世的生活,从古至今都有反映这两种生活的文学流派,尤其是当今异彩纷呈、无奇不有的信息社会,每天每时每秒都上演着形形色色的故事,这些故事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诗人,应该具备敏锐的视觉、敏感的触觉、敏捷的思维,方能及时捕捉这些信息,并以自己独特的感悟影响生活,甚至正确引导生活的方向,给社会馈赠正义感与正能量,方能成为真正的诗人。
最近,我读了段维老师的时政诗,感触尤为深刻。这些时政诗都具有丰富的生活质感,加上辛辣语言的自如运用,读来顿觉酣畅淋漓。时下,有不少诗者也常以时事入诗,对社会事件极为敏感,关注度与热度都非常高,新闻一出,诗即出炉,这无疑是一件好事,说明诗人对现实的高度关切。但同时我也发现,很多时政诗依然停留在叙述新闻的表层意义上,且表达方式呆板,陈语过多,流于直白,匮乏无力,难以与时俱进。而段维老师的时政诗给人以顺手拈来之感,其语言驾驭能力尤为高妙,遂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赏学之:
一、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段维老师用七律体裁探索时政诗的表达方式已经三余年了,大概有33种题材50余首。多数诗作是由热点事件引发的感想;另外还有两类:一是就某个节日、天气异常等发表感想,二是在与诗友唱和时借机发表的感想。如今网络媒体的信息可以说已经处于过饱和状态了,亦给诗人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段维老师的时政诗涉及的生活层面较为广泛,既有影响极大的事件,亦有小事件。如2016年末闹得沸沸扬扬的深圳白血病患儿罗一笑的文章赞赏事件,段老师将其写成了组诗,反映了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又如惊动了中央和国务院的“问题疫苗”事件,他写了同韵组诗反映这一现象;再如扑朔迷离的雷洋案、被热捧的了体诗、王宝强离婚风波、京沪幼儿园虐童事件等等。这些事件的主角,既有名人,又有普通人群,从中可以看出段维老师时政诗的内容极为丰富。他的时政诗仿佛在回放那一幕幕的故事,让人生发无限感慨。现在选取部分诗作加以回放,感受其精彩。
(一)热点热议,不落窠臼
热点事件自然引发热议,不同的人看待热点新闻自然有不同的感受与观点。段维老师对热点新闻表现得尤为关注,而且融入了更多的思考,诗中不仅辩证思维极为客观,更有自己独到的主观分析与感受,读来引人共鸣,如以下这些热点事件,在段维老师笔下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风格。如:
闻青岛天价大虾事件曝光后相关人员被查处有感
国人何必恁喧哗,眼借金猴辨此虾。
特地瑶池娱圣母,惯因贪腐谪凡家。
惜才岗换龙王殿,报德肩扛蟹将叉。
今日株连商宦界,根源玉帝正清查。
青岛天价大虾事件发生在2015年国庆期间,当时引爆网络,热度不减。作者以巧妙的构思,用风趣幽默的语言给这个事件抹上了神话色彩,增强了可读性。首联即写国人对这个事件的“关切热情”极为高涨,毕竟关于每一位消费者的切身利益,诗人以“喧哗”一词即概括了国人对事件的反应。对句借金猴之火眼金睛进行调侃,说明消费者无论如何是无法辨明商家的真正价格的,从而突出商家的狡诈心理。中二联将事件过程铺开,“娱”用得巧妙,亦可做“愚”解,语意双关。如今世道难言,“贪腐”亦由高层贬谪至“凡家”也,足见讽喻,更是挖掘出商家贪婪的心理。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是一夜之间,这家名叫“善德活海鲜烧烤”的大排档,不仅让青岛丢了人,也毁了该省耗资数亿元打造的“好客山东”的形象。事发之后,当地部门正在努力恢复青岛的形象。此事株连甚广,一句“根源玉帝正清查”道出上级部门追根溯源之做法:事发的大排档被罚款9万,责令停业整顿并吊销营业执照。青岛市北区市场监管局主要负责人被停职检查,市政府有关部门对该区物价旅游等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即日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拉网式市场秩序大检查、大整顿。全诗以虚写实,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加以渲染,将此事件改编成一个神话故事,以天界去写人间,更增诙谐之趣,诙谐中引人思索矣。
近来,校园欺凌事件在各学校时有发生,引起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段维老师亦有感而发:
有感于中小学校园霸凌事件频出
四角天空欲湛蓝,高墙盟结铁栏干。
红牙浅唱小苹果,黑手高悬霸主鞭。
同桌操戈真血肉,诗成七步杂儒酸。
文明那敌强权种,不用栽培花自繁。
注:在中小学校园霸凌事件中,既有社会青年对学生的欺压,也有学生之间的凌弱。
校园霸凌实际上是指孩子们之间权力不平等的欺凌与压迫,其实它一直长期存在于校园中。此律写于2017年4月,作者针对当时极其严重的校园霸凌事件有感而发。首联以“四角天空”指代校园,被高墙与铁栏干盟结而成的“守护”应该是很安全的,然非如此。颔联对比鲜明,“红牙浅唱小苹果”将同学和谐相处的友爱之情通过典型的歌曲表现出来,可谓匠心独运。《小苹果》是筷子兄弟演唱的歌曲,其音乐清新明亮,歌词朗朗上口,颇有复古神曲的风范,故以“红牙”唱之。诗人巧以用典,含而不露。宋·司马光《和王少卿十日与留台国子监崇福宫诸官赴王尹赏菊之会》有句“红牙板急弦声咽,白玉舟横酒量宽。”如此着笔,是为了反衬对句“黑手高悬霸主鞭”,突出校园不乏黑手高悬,令人寒心。颈联最为出彩,巧化曹氏兄弟“同室操戈”之典,将校园同学之间的欺凌提升到让人不寒而栗的地步,从而警策相关部门加以重视。尾联将“文明”与“强权”进行对比,突出“强权”之恶果根植在校园里,其繁衍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全诗鞭挞有力,给人警醒。
2017年年底,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芳华》将镜头对准文工团,影片所呈现的青春、情感、信仰以及那个特殊年代所特有的质感,无一不戳中观众泪点。万万没想到,就在《芳华》还未从院线正式退场之时,其出品公司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却被曝出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并与原总政歌舞团、总政歌剧团、总政话剧团、总政军乐团合并,更名为“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电影电视制作部”。由此,诗人写道:
有感于八一电影制片厂被撤并
《芳华》落幕向残冬,此夕孤身忆彩虹。
林海皑皑擒悍虎,红星闪闪破长空。
强军岂赖高歌将,战地曾兴快板风。
来日争锋凭铁血,如花散尽见峥嵘。
首联点明《芳华》有可能是最后一部挂“八一电影制片厂”厂标的电影,在2017年残冬落幕,正如《芳华》里面文工团的命运一样被解散,此时不由得让人回忆起昔日的辉煌。中二联铺展叙述“八一电影制片厂”为人们奉献的经典影视作品。尾联借鉴了西方黑色幽默的写法,实乃“带泪的喜剧”。这是一种“绝望的幽默”,间接表达了诗人对改革体制后重见“峥嵘”的高度质疑,亦代表了一代人对“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留恋与不舍。全诗布局合理,首尾呼应,开头的“落幕”与末尾的“峥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读者以强烈的冲击波,亦可见作者的匠心。
此外,2015年9月,作者在《鄂西北某县七夕节停办后登鹊桥感赋》中写道:“此际天河已退潮,霓虹盲目月招摇。一桥僵卧泥沙石,七夕欢娱鹊翅毛。文化搭台谁唱戏,官员谋政自吹箫。曾经海量山盟后,贫贱夫妻才套牢。”诗人对作秀的爱情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发出了“贫贱夫妻方能相守誓言”的感慨。2017年春节,有感于对春节手机抢红包的数据分析与结论推演,由抢红包这门“学问”,诗人联想到“谁怜精卫衔金币,迷失瀛洲缥缈间?”如此转化典故,古今故事的嫁接真乃趣味横生,却是敲在人们心头上的一记警钟。2017年4月,于欢案件又起波澜,从对于欢一边倒的同情、对司法公正的质疑,到对于欢家庭成员经历的披露,以及对某些报刊故意隐瞒重要事实细节而推波助澜的反思,一时间案情更加扑朔迷离。作者重新审视于欢因母受辱愤而伤人致死案而作感赋:“借贷波平鱼鳖眠,隔年触网卷狂澜。人伦底线已高压,法理中庭有断垣?魔掌兴风雨蛮横,警徽掠眼影阑珊。传媒吸粉知何处?圆缺阴晴爱恨天。”诗中对人伦底线与法理发出了强烈的叩问,并对“传媒吸粉”的做法进行了批判。2017年4月11日,厦门华厦学院一名大二女生因陷入“校园贷”,在泉州一宾馆自杀,作者由此写道:“解释青春岂止萌,兴来罂粟供银瓶。传闻网络连环套,漠视条文引颈绫。抵押物能凭裸照,救援法已失先声。可堪花际鹃啼血,红遍山川最动情。”全诗揭露了非法“校园贷”问题,已不仅仅是“谋财”,在这起社会事件中,它更是间接地“害命”,这样的社会问题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对2018年1月刚刚发生的“水果卡事件”,诗人也及时写道:“燎原野火照天明,未待三春草又生。水果化身红卡片,机心附项紫冰晶。顶风形态排云鹤,震虎音频扫穴声。转念天公多霹雳,耳聋从此更流行。”(《闻渤海银行变相行贿引起高层震怒有感》)
(二)焦点人物,发人深省
诗人善于捕捉热点人物的新闻,并挖掘其中的深层原因,透视人物心理,给予评价。不管是名人还是小人物,能成为热点人物当然是有其社会背景和社会根源的。诗人以点带面,上升到普遍现象予以分析,如作者早期的这两首诗:
闻李阳皈依少林寺
英语山呼举国狂,齐眉案欲宰羔羊。
不甘萍静风生浪,故作天真奶是娘。
俗世盲从香火气,佛根轻植臭皮囊。
丛林欲渡迷舟子,先解绳头那一桩?
注:指李阳首倡的“疯狂英语”及李阳家暴虐妻案。
2014年7月26日,李阳皈依少林寺,拜释永信为师,法名延依。李阳为何皈依少林寺?诗人从曾经风靡全国的“疯狂英语”写起,进而写到李阳家暴虐妻案,此案令李阳的个人形象受挫,直接影响到以自身形象为立足基准的英语事业。管理的失当加上家暴事件,双重因素导致李阳“生意越来越差”。中二联直击李阳皈依少林寺的真正原因:李阳是在玩营销概念,从加盟安利到少林寺皈依,他关注的是营销,而不是教育的研发、师资力量的培训、服务的完善。做教育还是要真正考虑长期对学生、成人有帮助,而不是抓热点搞营销噱头。颈联深化李阳“故作天真”之状,辛辣讽刺的语言入木三分。尾联写“舟子”欲渡而迷途,不知先解哪一桩绳头,含蓄蕴藉,巧妙地讥讽了理不清头绪的“舟子”——李阳皈依少林寺的做法。全诗结构严谨,句句出彩。初涉时政诗,能有如此笔锋,实属不易。
2014年8月18日《新京报》报道,8月8日,张铁生出现在禾丰牧业的挂牌现场。这位昔日的“白卷英雄”,已是禾丰牧业的股东之一。连续4个涨停板后,他的身家突破了4亿元。次日,诗人写下了此诗——
闻张铁生身家过亿感赋
白卷当年别样红,山河几欲失葱茏。
焚书焉用秦皇火,刮骨还需元化功。
股海扬尘宁侧目?法身搏浪又乘风。
翻残佛典千千页,因果依然未贯通。
张铁生,一个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两度成为不同时代的英雄。他的人生诠释了很多哲理,却是让人难以参透。首联写张铁生于文革期间成为“白卷英雄”的“荣耀”,“别样红”极具调侃之味,这位当年的红人可谓红透了半边天,以至于山河亦为之失色,“山河几欲失葱茏”采用的夸张手法诙谐幽默,平添趣味。颔联用秦始皇“焚书坑儒”及项羽“刮骨疗毒”之典,说明以张铁生为首的“读书无用论”在“文革”时期很有市场。“文革”十年,可说是“焚书坑儒”的翻版,其毒瘤深植,难以刮尽。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位昔日的“白卷英雄”却成为了“股海英雄”。走出监狱的张铁生,没有因为15年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而消沉,反而给自己的后半生交了一张写满财富与才智的人生答卷。在横跨两个格格不入的时代后,张铁生在很多人埋怨命运弄人、世事不公的时候,踏踏实实地弄潮,辛辛苦苦地创业,用主宰自己的方式笑到了最后,它恰恰证明的不是读书无用论,而是像他当初在考卷背后的那封“求考虑”信所传递的不放过改变命运追求的信息一样,告诉世人:与其在哀怨中等死,不如在环境中改变自己。他用自己的方式证明:只读一本书是不够的,更需读懂人生这本书。“侧目”一词形象地写出了人们对张铁生成为“股海英雄”的反应,折射出人们“羡慕嫉妒恨”的复杂心理。故而,作者在尾联感慨:“翻残佛典千千页,因果依然未贯通。”人生之因果,如何贯通?人生这本书,最是难懂。其实,读书多少与财富未必能成正比。但是,有的人一辈子被命运捉弄,有的人一辈子捉弄命运。前者只交书本上的答卷,而后者,却同时交付着人生的答卷。到今天还把当年没读到书的责任全推到张铁生身上的人,面对张铁生4亿元身价的股份,也就只能处在羡慕嫉妒恨的人生境界和生活境界了。机遇是公平的,老天是公平的。有的人总在弄潮,有的人总被潮弄。与其说这是一首时事诗,不如说是由时事引发的人生感怀诗。
关于热点人物的新闻很多,还有“变态自成文艺态,打油代售地沟油”的湖南省耒阳市文联主席熊艾春,因不满自己诗作遭网民差评,前往耒阳社区网站怒砸电脑,并现场留字:“熊艾春恕灿(怒砸)社区电脑”。一夜之间成为笑柄。在闹得沸沸扬扬的王宝强离婚风波中,作者这样看待文艺圈的热点人物:“鲤跃龙门日正中,一江春水泛桃红。心甘频向卿孤注,情重疏于盘对冲。有意网编千百结,无忧谁倚两三松?泪抛合浦珠难返,种泪成珠利愈丰。”由于高校挖人大战,催生了“职业跳槽教授”,作者不由得感慨:“莫讶时空转换频,卖身今日是高人。谢家池阁罗裙艳,金谷园林琥珀珍。起价凌霄因坐地,沐猴加冕可通神。阿谁助长妖风势?指认南天那片云。”(《有感于职业跳槽教授》)对最近的北航性骚扰教授被撤“长江学者”称号之事件,诗人对辱没教师形象的教授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话题过敏未强拦,且就花丛雾里看。授受不亲儒法废,能持风月救心丹。人伦底线趋时踩,师道高标逐节删。转忆我骚你毋扰,亦无言对那宣言。”(《闻北航性骚扰教授被撤“长江学者”称号感赋》)
(三)即时感怀,独辟捷径
段维老师的时政诗多数是就热点事件与人物发表感想,就某个节日、天气异常等发表感想,或是诗友间唱和时借机发表感想的内容只是时政诗的点缀。因这种题材具有时效性,但无政论性。狭义地说,这类题材不属于时政诗;广义地看,亦可归为时政诗的一个类别。如:
丙申仲春气候感怀
天意无端戏弄人,忽逢尧舜忽逢秦。
轻纱初展玲珑态,转觉长裘格外亲。
簌簌残红伤老大,萋萋新绿忆王孙。
晴明时节从来少,珍重心头日一轮。
2016年仲春气候无常,作者由此感慨“天意无端戏弄人,忽逢尧舜忽逢秦。”“忽逢”句想象奇巧,甚为新颖,以“尧舜”喻指好天气,“秦”喻指恶劣天气,这种新奇贴切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气候的反复无常,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写人们因天气随意变化而不停改变穿着,错综对与流水对的双重运用,使之灵动非常。颈联由外而内,用典深化,由变化的天气引发人们变化的心情。尾联写仲春的晴明天气甚少,应当珍惜这少有的好时光,珍重心头的一轮“红日”。此联语意双关,含蓄蕴藉。全诗起承转合自然顺畅,含情蕴理。
作者在2016年立春日的应时之作中写道:“春至从无路线图,时间表戏雪梅株。一场盛宴银盘出,几粒相思清夜孤。捉鳖沉渊临底线,拥神上位赐明珠。何当践履经年约,倒海栽桑栖鹧鸪。”(《全尾字步梅关雪立春日感怀》)尤其是诗人以“路线图”“时间表”等新词写出春天悄入大地的情形,更增趣味。2016年7月20日,诗人在《闻暴雨北移突袭京城寄友》中写道:“雨虐江城猛北移,箭芒指向欲披靡。万千高阁龙争窟,一半长车蟹入泥。异地相怜鸿脉脉,此时莫虑梦迟迟。京畿纵使成南海,瞬息回师我舰机。”对友人表达了热切的关心,深厚的情意尽在其间。在2016年的《教师节自省》中,诗人写道:“师者曾言传道忙,道中有道渐迷茫。山河正统棋枰里,鹿马争分殿闼旁?故纸梯云云未雨,新醪浪雪雪因光。时将家国旌旗竖,偶把旗杆插孔方。”历来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在浮躁的社会里对“师道”有了困惑,此惑谁人可解?作为师者之一的诗人对自身检点反省一番,足见其坦诚、内敛的个性。2017年7月4日,诗人因换岗首次享受暑假生活,不由感慨:“默做嫁衣三十年,腐酸意气未全删。向人兜售新生活,于己空投老大难。碧落无涯觅鹓鹄,红颜褪色叹江山。而今守土知旁贷,卧榻闲吟字字莲。”作者以自我调侃的语气刻画了一位由默默勤勉工作的师者到有了自我空间而闲吟的诗者形象的转化。
二、敢于创新,手法灵活
段维老师创作时政诗的主观愿望有二:一是探索有别于“老干体”的诗意表达;二是追求给予读者双重的阅读体验,即表层意指与深层意旨。在尝试的三年多时间里,不管是在作品的立意上,还是在形式上,他敢于突破陈腐的观念,大胆创新,走一条与众不同的创作道路。统观段维老师这三年多的时政诗,笔者认为他在艺术视觉与艺术手法上有以下特点:
(一)捕捉精准,一语中的
捕捉生活中的热点并加以分析,当是写好时政诗的关键。段维老师不仅能以诗的语言反映时事热点,而且能对事件作出一针见血的分析,引人共鸣。如2016年末的深圳白血病患儿罗一笑的文章几天内获得了爆发式传播和疯狂赞赏的事件,作者以组诗《罗一笑传奇》将其中的前因后果一一呈现,并做出了客观的评价。他在其一《发现病情》中写道:
一笑生生是太阳,小家日夜放光芒。
夫妻相守连心锁,事业充当发令枪。
岂料红衰血苍白,顿因灰虐眼玄黄。
智逢情急能添翼,祭出时文钓大方。
诗的前四句叙述了一笑生病前家中的幸福生活,转句急转直下,正如一笑的病情突然来袭。尾联来个“扣球”,尖锐地道出患儿父亲罗尔“急中生智”,欲以文章钓“赞赏”的动机——智逢情急能添翼,祭出时文钓大方。“能添翼”“钓大方”用语精警,极具讽喻。其二《八方援助》之尾联“耿耿爱心沉醉处,是谁妄作不平鸣?”以反问句式强调了网友们的转发与赞赏是盲目的,这种爱心是不够理智的,给动机不纯者利用了同情心。“沉醉”道出“糊涂的爱心”,“妄作”点明盲目的行为。
最为出彩的当属其三《遭遇质疑》:
一笑曾令举国倾,今朝举国愤填膺。
煽情文字量公义,借势营销是学名。
十八鬼门频豁口,万千椽笔正兴兵。
斯时生命如朝露,露里童心事未更。
作者巧用“一笑”之名,赋予其特殊含义。首联写出举国义愤填膺的情况,一个“曾令”道出举国上下为其文赞赏之事,承接上一首诗,对句写出事件真相渐渐水落石出,导致网友义愤填膺。颔联直击真相,写出罗尔与名为小铜人的P2P营销公司先后在各自微信公号上发布的煽情文章《罗一笑,你给我站住》《耶稣,请别让我做你的敌人》,以这些煽情的文字测量公心,实则为小铜人公司借势营销。颈联之语犹如一记耳光,继续直捣真相。公众的善意和质疑就像一把双刃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大家用10W+的关注、200万的善款、深圳的三套房还有罗尔的问题婚姻来质疑着这场闹剧的善恶。却没有真正关注躺在病床上的孩子,孩子是无辜的。爱心刷屏也好,血色营销也罢。大家都热衷新闻,却不尊重生命。很多时候,那些真正该关心的东西,在我们眼里无足轻重。这样铺天盖地的舆论是否会影响到一个得了绝症的孩子的生活?“斯时生命如朝露,露里童心事未更”让人读了痛心,小小的生命如同朝露一般短暂,在这一场闹剧中,孩子的一切都没有改变,她依然在死亡线上挣扎,直至2016年末离开了人世。其四《返还赞赏》写出了事件的结局,一句“度娘莫叹红颜老,诚信何当不靠搜?”诙谐中引人深思。
(二)句式多变,错落有致
段维老师的时政诗在尊崇格律诗的基础上,句式改革的力度很大,主要表现在:
1.突破常态,力求新颖
段维老师的时政七律,其中二联常常介于工与不工之间,语言柔韧有余。如:
闻北航性骚扰教授被撤“长江学者”称号感赋
话题过敏未强拦,且就花丛雾里看。
授受不亲儒法废,能持风月救心丹。
人伦底线趋时踩,师道高标逐节删。
转忆我骚你毋扰,亦无言对那宣言。
此诗颔联为错综对。虽然错综对在古诗中常有,属于宽对的一种,并非他首创,但诗者在创作时用得不多。古诗中运用这种宽对的佳联不少,如唐·王维的五律《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的颔联: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这一联出句的“倚杖”与对句的“临风”都是动宾结构,对得还工稳。但后面三字,出句是“柴门外”,对句是“听暮蝉”,如只看“柴门”和“暮蝉”,都是前一字修饰后一字,可以相对。但从词组位置的安排来看是不能相对的。在这种情况下,利用错综对的形式把应对的词语错开来补救,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读起来也很自然。“授受不亲儒法废,能持风月救心丹。”的出句后三字是“儒法废”,对句后三字是“救心丹”,“儒法”与“心丹”都是并列式名词,“废”与“救”都是动词,可以相对,但在词组的位置上是错开的。“授受不亲”与“能持风月”从结构上初看似不工,细究其实也是运用了错综手法,复位后则是“授受不亲”对“风月能持”。其中“授受”为并列动词,句中自对;“风月”为并列名词,亦是句中自对。“不亲”与“能持”也能相对。错综对中又含句中自对,环环相扣,灵动中见工整。此联同时还运用了正对与反对,更增强了反讽的效果。另外,在《丙申仲春气候感怀》一诗中,其颔联“轻纱初展玲珑态,转觉长裘格外亲”亦是采用了错综对的形式,“轻纱”对“长裘”,“初展”对“转觉”,相对的词语位置是错开的。当然,此联也运用了时间顺承关系的流水对,因此显得尤为灵动。作诗以意为先,形式当为内容服务。
2.多重句读,内涵丰富
在句读方面,段维老师也做了尝试,即两可句读,甚至多重句读。如2017年7月19日写的一首诗:
丁酉年荷月井冈山培训记怀
红火山头蓝海天,画风追梦到从前。
银灰装饰森林绿,青紫斑斓热血殷。
星夜垂帘芒在背,棹歌得意浪为弦。
如何取得真经后,安置猴孙成大难。
注:银灰(装)指要求学员在某些教学场合必须穿的红军服;青紫(斑)指重走当年朱德走过的挑粮小道时一些学员腿脚受伤。
此律颔联可读成二二三句式,还可读成三一三或三四句式。此联若读成二二三句式,中二联似四平头;若读成后两种句式,则不存在四平头的情况。此类情况还可参见他的另外一对句子“朴素情缘真发酵,琉璃光合梦生芽”(《浣溪沙·江城几度盼雪终蹒跚而至》)亦可两读。断句不同,会引起内容上的变化,但若与全诗的主题相吻合,且引起诗意的多重表达,笔者认为是可行的。这种写法,更见作者思维的敏捷度。
(三)语言辛辣,鞭挞入里
时政诗具有时效性、现实性与警示作用,往往以犀利的语言直击现实,并能够由现象看本质,将笔触深入到事件的根源,给人以警醒或启迪。通过阅读段维老师的时政诗,发现他能够以娴熟的语言技巧针砭时弊,作品中的佳句颇多。如“江山谁肯分秋色,笑煞兵戎对决之”(《闻初中生以放弃中考胁迫母亲做二胎人流感赋》)道出了当今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唯恐即将出世的亲生兄弟与其“争夺天下”的自私心理,在今天重演了自古以来“手足相残”的故事,正可谓是“燃萁煮豆天生妒”,互不相容。作者巧用典故,以诙谐而不失辛辣的语言揭示了当今独生子女反对母亲生二胎的这种普遍现象,透视独生子女深层的心理。为了扼杀将来与之平分秋色的亲兄弟,这位初中生竟然以放弃中考来要挟母亲,并亲自陪同母亲到医院去做人流,此事件极具典型性。又如“莫道三无为戏语,应将四有作航灯。”(《闻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有寄》)因屠呦呦被戏称为无博士学位、无留洋背景、无院士头衔的“三无”科学家。“四有”指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作者巧借“三无”“四有”这两个含义颇丰的词语,高度赞誉了屠呦呦这位实实在在的科学家。再如“双楹红火当防火,一脸青天恐变天。”(《有感于济宁城管为除安全隐患正月初四上街撕春联》)将济宁城管“杞人忧天”的情态表现了出来。他们看似“安全至上”,实则破坏了春节祥和的气氛,乃为可笑之举。消除安全隐患,靠的不是撕春联就能达到的,从中说明了这样的城管工作浮于表面,实要不得。这些句子好比一根有力的鞭子,准确地抽在事件的痛处,将其伤疤揭开,让读者看到内在的本质。
段维老师的时政诗已经独具风格,其诗语犀利而苍劲,雄浑而深沉。诗人似顺手拈来,于诙谐间让人忍俊不住的同时,陡生几多感慨。有的作品语言较为隐晦,显得迷离,须仔细揣摩,方能体悟其中意味。可以看出,作者在语言的运用上独出心裁,他善于将旧语新用,或保留原有语义,或赋予其另种语义范畴,内蕴丰富。更多的是新词的运用,体现了他与时俱进的诗词追求,这些新词极具生命力,鲜活的语言为他的作品注入了更多的魅力。时政诗多以叙述、议论之笔去写,稍不注意就会成为枯燥乏味的“说教”,或成为诗语生硬直白的“老干体”,或成为直接陈述事件的“新闻”。段维老师的时政诗,能够避免以上问题,用鲜活的语言将自身独到的感悟呈现出来,给人以震撼心灵的阅读体验,正可谓是“眼中世界,笔底风云”也。相信他在这条路上会探索出更多新的内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