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花未动意先香
——乐本金先生《心花韵语续集》赏析

2018-11-14

心潮诗词评论 2018年2期
关键词:桃花诗词

当今诗坛,有人是用知识在写诗,有人是用才华在写诗,而乐本金先生却是用自己的灵魂在写诗。读他创作的诗词,有时你会觉得那不是诗词,而是汩汩流出的山泉,轻轻地滴入你的心田,溅起旖旎的水花、生命的气息,那么清凉,那么净爽;有的又像一枝枝烂漫的山花,从细细的石罅中窜了出来,却在凌空的峭壁上摇曳,令人顿豁双眸,一种春的喜悦,美的欢愉,从心底油然而生;有的诗词大气磅礴,见慷慨之肺腑,堂堂之胸襟;像大海卷起的浪花,山陵为之震动;像金鼓迭起,铿锵镗鞳,洞心骇耳。他的诗词更多的是给人以思考,给人以启迪。像江南三月的濛濛细雨,在水墨淋漓、如烟如幻的画境中,不经意地给尘世以滋润。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它最好的诠释。乐先生将自己的诗集取名为《心花韵雨》,我认为是十分贴切的。

呕出心肝不问钱

这是乐先生的自画像。乐先生,荆州人也。荆州沃野千里,是楚文化的发祥之地,屈原在这里写下了沉雄跌宕、文笔奇丽的《离骚》《九歌》。巍峨瑰丽的荆州古城,浓墨重彩的三国文化,熊家冢的楚王车马阵,八岭山的明陵楚寢,出土的秦彝汉鼎、越剑吴钩……使整座城市浸润在几千年的文化之中。直到今天,章华寺的楚梅唐杏依然芬芳浓郁;桃园英雄居住过的三义巷,还在讲述着金戈铁马的故事;每逢春天来临时,明朝改革家张居正故宅的墙头上,白色的丁香花素雅高洁。这里人才辈出,星光灿烂;连惊涛滚滚的长江也对这里眷恋不舍,百里九回头,也就有了“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千年文化造就了荆州,也孕育了乐本金先生这样的荆州诗人。他曾获得第四届全国新田园诗词大赛一等奖、第五届华夏杯诗词奖一等奖等若干奖项,折取了“荆州优秀诗人”的桂冠。他是《楚风》诗刊主编,又是楚风诗社网站的首席版主。自2004年以来,他每年编辑四集《楚风》诗刊外,还先后主持编辑出版了《当代诗人咏荆州》《长湖之歌》《斜阳短笛》等书籍六十余集。他和诗友时常到社区、学校、乡村,开展诗教活动,上网进行诗词探讨,以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激发人们的才智,点燃新生活的激情。为荆州区创建“中华诗词之乡”,他东奔武汉,北上京都,付出了多少心血与汗水。

他以诗为业,以诗为生,诗苑成了他安身立命之地。他曾感慨地说,诗社社务工作和编辑工作,比以前上班时还忙。2005年7月31日,乐先生突发低血糖昏迷,幸亏人们及时将他送到医院抢救,才逃过一劫。他写下《住院杂吟》六首。我们选两首看一看。

其三

仰卧病床何所思?欲将心事告儿知。

父能遗汝无长物,唯有芸窗未了诗。

其六

闯过黄泉意气豪,血糖血压任低高。

上苍已许延年月,好挽诗情到碧霄。

从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老干部的清贫自守。人在病榻之上、命悬一线之际,回首平生,百感交集,要交待的事件千头万绪。但是,作者嘱咐他儿子的事只有一件,就是完成他诗集的出版工作。这是多么可贵的品格。待到闯过生死关口,他又恢复了以往的豪气,“血糖血压任低高”,写得多么洒脱,又饱含多少无奈。“好挽诗情上碧霄”,卒章有志,见性情,显情操,有气韵。其昂扬的斗志,令人敬佩。

2011年,乐先生又累倒了。

突发中风还算小,妻儿不必忧肠。采风专辑未能忘。梦中方校对,醒后在身旁。道是退休人未歇,秋心独恋斜阳。诗情犹比病情长。白天难得句,入夜即成章。

(《临江仙·小中风住院得句》)

人奋斗了一辈子,到了退休,应该好好地歇息,享受天伦之乐。可是为了传统诗词的发展与创新,他十余年一直在基层诗联学会做义工,没有一文补贴。“诗情犹比病情长”,说明他对诗词事业比自己病情更看重。这一句诗简淡自然,却深深地让人感动。笔者虽读过唐诗,读过宋词,更读过无数当代诗词,这句诗饱含辛酸,更饱含高尚的情操,比起璀璨的唐风宋韵中的句子来,一点也不逊色;比起一些自诩为当代诗坛的“名家”“大师”诗句来,更有一份沉甸甸的质感,更有一份人品的光辉。其间,他老伴患胆结石做手术、车祸骨折,真是祸不单行。困难、挫折、灾祸都没有使乐先生却步。

起舞鸡窗效昔贤,编刊觅韵又经年。

甘将热血吟笺洒,呕出心肝不问钱。

(《楚风迎春团拜会和王广森先生》)

好一个“呕出心肝不问钱”。记得唐朝李贺之母看李贺做诗太辛苦,感叹地说,吾儿作诗,欲将心肝呕出来耶?当今之世,观念日新而世风日下,茫茫欲海,芸芸众生,多少人不是在为圆自己的淘金梦而奋斗?多少人玩狗斗鸡,多少人醉死梦生,多少人浑浑噩噩、沉溺在虚拟空间……然而爱文嗜书者日稀。爱古诗词这种高雅文化的人还存多少?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而不取分文的人又有多少?那么,作者是怎样看待人生的呢?

谁说浮生如梦,由来好事多磨。寻常心态苦甜歌,品味平凡坎坷。莫叹成功何处?岂容岁月蹉跎。人生轨迹像条河,一路奔流不惰。

(《西江月·人生感悟》)

自古到今,感叹“浮生如梦”的人太多了。而乐先生却能以“平常心态”来品味人生的“甜”与“苦”,把“平凡”与“坎坷”,当做“好事多磨”。这是乐观主义精神,这是伟大的自信。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过:“人生以道德为首要,其次便是和谐的乐观”。只有正确地看待我们的社会,把个人的痛苦与快乐,融合到时代的痛苦与快乐里,才能有这种乐观与自信。“莫叹成功何处?岂容岁月蹉跎。”是呀,事业的成功与辉煌,不是个人可以把握的,但绝不可庸庸碌碌、无所事事地混日子。这两句话,熔诗情和哲理于一炉,感情充沛,寓意深远,可谓一篇之警策。全词语言浅显,但金子一样的睿智却在词中闪闪发光。作家赵鑫铭在《哲学与当代世界》一文中说:“诗的最高境界是哲学,哲学的极玄之域是诗”“哲学的蒸发,必定是诗;诗的凝固,必定是哲学”“判断一首诗的好坏,标准之一,是看它的篇终是否接近哲学的境界,即有韵外之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在这本诗词集中,这种诗情与哲理相熔的句子还有很多。

力开新境写新篇

乐先生诗风独到,出手不凡,题材广泛。无论是时代风云、寻常生活、社会百态、旅行见闻、历史钩沉等,可谓“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在创作中,力求开拓出既新且美,又富于时代感的诗意境界。即便是贺诗、唱酬诗,也不写应酬之作。总是把自己的人生感悟凝聚在诗中,写出诗人的责任,写出时代的要求。

从2005年到2014年,为配合荆州市委发展旅游的战略构想,乐先生十访桃花村,写下十八首关于桃花的田园诗。桃花是四大春花之一,其翛然出尘,著花繁艳,色若胭脂,也是最亲近农民、最亲近田园的花朵。对桃花的吟唱,始于《诗经》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唐朝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一句“人面桃花相映红”,把桃花与美人写得光彩照人,将桃花诗推向了新高峰。从古到今,咏桃花的诗词可以说汗牛充栋。如果乐先生跳不出这个“如来手心”,走一条全新的路子,其桃花诗可以休矣。

十里果园春正浓,欢声隐映彩霞中。

村姑一曲清如酒,醉染桃花灼灼红。

(2005年《重游桃花村》)

这首诗娓娓道来,轻轻点染,构思独具匠心。本来,歌是歌、酒是酒,两者风马牛不相及。作者将村姑的歌比拟成酒,是不是很牵强呢?非也!古有“清歌”一词,而酒有“清浊”之分,在“清”字的媒介下,歌就自然与酒产生了关系。那桃花又怎会醉酒呢?《论语·述而》有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既然孔老夫子听了音乐“韶”后,说它有比肉更鲜美的味道,而沉醉三个月,那么,桃花闻歌如饮酒也是可以比拟的。严羽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沧浪诗话》)“醉染桃花灼灼红”,其靓丽亦可人,其妩媚亦动人。显然,此诗突破了前人的思维模式,将新诗的创作方法运用到格律诗词上。现代诗人刘庆霖曾在《浅谈我的“旧体新诗”》一文中提出:“以旧体诗的形式创作新诗,以新诗的理念经营旧体诗”。我认为是很有道理的。

车转城西认此村,进村俱是看花人

桃园处处相机闪,采下霞天一片云。

(2010年《重游桃花村》)

花信年年自守时,清芬原不要人知。

只缘一夜春风染,绽尽枝头尽是诗。

(2014年《荆州桃花会即兴》)

虽然这三首诗“访问”的地方相同,描写的对象相同,但是,诗的意境是不同的。不重复古人,不重复今人,不重复自己,作者就是这样一路走来,一路歌唱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我们再看他的一首田园词。

撒落云衢锦帐,织成垄亩霓裳。温棚成春锁春光,赢得来人共赏。棚外风寒阵阵,棚中葱翠行行。水肥滴灌寄情长,醉看丰收在望。

(《西江月·参观天保葡萄园》)

从这首词中,我们看到的是历朝诗词中所没有的全新的田园风光,即田间一排排塑料温棚,银光闪闪。温棚外,北风呼啸。而棚内却“葱翠行行”,春意盎然。古代的田园诗以农村景物和农业劳动为题材,形成了隽永优美的诗景,恬静淡雅的风格,清丽洗练的语言,有清新的泥土气息,强烈的生活情趣,这是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的。但是,如果我们把当下的农村、当下的田园诗写成前朝的模样,那就大错特错了。作者这首词就写出了属于自己的全新的田园诗,反映了农村改革后带来的生产力的发展与变化。这是一个陶渊明、孟浩然、王维都没有际遇的新时代,产生了有新时代特色的田园诗派,实现了田园诗的当代精神的转换。特别是“水肥滴灌”四个字,何其短小,何其不经意,在电光石火的一瞬间,却反映出作者敏锐的目光,反映出一个新田园诗人保护生态的社会责任。自古以来,农业讲人勤,讲“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不讲水肥的节约。直到今天,很多村庄滥施化肥、乱撒农药、大水漫灌、焚烧秸秆等,造成温度上升、天灾频发、水源枯竭、物种频危;一些地方盲目追求发展速度,对资源过度开发,造成水土流失,环境污染,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敏感严峻。怎样保持可持续发展,让天更蓝水更碧,正是我们田园诗中要注入的新的精神养料。

笔系民生未了情

诗词由《诗经》肇始,其饱含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忧患意识,真诚积极的责任担当等风雅精神,影响一代代中国文人,成为渗入他们骨肉的文化基因,形成忠爱之心、悲悯之怀。乐先生关注百姓,关注民情,他将诗词提炼得更深刻、更尖锐、更凝练。把它打造成为民的呐喊,良心的吟唱,射向丑恶的响箭。如《古城世相竹枝词》:

琼楼底事作牢笼,窗户阳台钢网封。

莫道小偷无日夜,可知贫富隔千重。

市民生意本寻常,小卖街头巷尾旁。

偏遇城监来执法,撕张收据罚违章。

科长几人寻乐来,包间宴罢雀牌开。

输赢莫问埋单者,签字一张留总台。

酒绿灯红街一条,管弦歌舞闹连宵。

其间叹有官场客,喊罢“壮腰”来搂腰。

这四首诗都明白易懂,每首诗都有一个批判对象。这些事可不是作者杜撰出来的,也不是看电视、看报纸浮光掠影取材为诗,而是作者从身边一簇簇生活的浪花中撷取的。真实是诗词的生命,外在的真实面目,内在的真实感情,是构成诗词的基本元素。我特别喜欢第四首。荆州市位于湖北中部,市委、市政府为振兴经济,提出“壮腰”工程。而一些干部在开会时也大喊“壮腰”、振兴经济的口号,会后就沉醉于灯红酒绿之中。“喊罢‘壮腰’来搂腰”一句平淡如水的话,讽刺却入木三分。它藏巧于拙,生动含蓄,幽默得很。不像一些人写反腐败的诗里,愤愤不平地骂,义正辞严地批,咬牙切齿地恨,而是点到为止,让读者一看就明白是怎么回事。李商隐的咏史诗《龙池》:“龙池赐宴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义山刺杨妃事之‘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是也。”乐先生诗中的一“壮”一“搂”与李义山诗中的一“醉”一“醒”,有异曲同工之妙。

走街穿巷,背箱挎椅,下岗为求生计。热情呼客擦鞋忙,赚几许、油盐柴米。尘埃轻拭,垢污尽洗,但愿人人满意。且将日子一天天,都擦得、光鲜亮丽。

(《鹊桥仙·擦鞋女》)

此词获得了第五届华夏杯诗词一等奖,我认为评委们的眼光是公正的,这是一首有讽喻意味的词。当今诗坛,赞颂诗多,讽喻诗、针砭诗少;写高大英雄人物诗多,写弱势群体、写底层困苦人物诗少;此词取材社会弱势群体,沙中淘金,可谓选题之妙也。描绘困苦生活,一般都采取抒悲悯之怀、发哀怨之声的写法,而这首词偏偏采用乐观向上的笔调,赞扬她们支持改革、自谋生计的进取精神。此乃构思之巧也。闪光点更在词尾,作者把“擦”字无限放大,延展到整个社会,“且将日子一天天,都擦得、光鲜亮丽。”意思是说,不仅足下的鞋要天天擦,人的心灵有尘埃,也要擦拭;社会有各种污垢,也要清洗。试想,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平民百姓,谁又能免除这种清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人人满意”,只有这样,“日子”才能“光鲜亮丽”。词饱含了作者对擦鞋女的期许,饱含了对全社会更加和谐的期盼。讽喻的意味显而易见。其意义并不在擦鞋之区区小事,而说到天下人心之大局矣。我不禁想起四川大学教授、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词奖获得者周啸天先生创作的《洗脚歌》。洗脚房崛起于九十年代,像擦鞋行业一样,每个城市都有,也可能比擦鞋女更容易为一些人所瞧不起。对周先生创作的《洗脚歌》,知名学者王蒙评论说:“谁也没有想到足底按摩也能入诗,而且写得如此古雅亲和。”“能以时下足浴——脚按摩为题材入诗,已属绝伦。此亦大俗若雅,大雅若俗,腐朽神奇,全在一心之证。”王蒙先生此番评语安在《擦鞋女》这首词上,也是非常合适的。我们这个社会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社会,还存在各种弊端,人们的思想也存在各种陈腐的东西,也需要不断地清扫与更新。作者此词应该是对社会、对人心、对诗词题材的一种创新与挑战吧。

书中风雨孰能量,肝胆磨增翡翠光。

月下窗前词句品,梅花未动意先香。

这是我对乐先生其人其诗的简约评价,一管之见也。最终评价还请读者给出。

猜你喜欢

桃花诗词
桃花为什么这样红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桃花琐话
关注诗词
清明,又见桃花红
诗词之页
桃花纷飞,曾许你一眼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