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实施励志教育
2018-11-13农焕珍
农焕珍
关键词:语文;教学;实施;励志;教育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当前我国中学生出现的一些状况令人担忧。
例一:某市一名高中生,家庭条件优越,她从小学到中学成绩一直优秀。高二时,她喜欢上一名男生,并向这位男生表白了爱慕之情。那名男生以两人还小为由,委婉地拒绝了她。她经受不起这“失恋”的打击,竟愤而自杀。
例二:一个外语成绩在多年统考中始终名列全校、全县、全区第一的女学生,考上了北京某外国语学院后,在强手如林的新环境中,该生再也与“第一”无缘,只能排全班七、八名之后。多年来一直拥有的荣誉、赞扬离她而去。于是她气馁、自卑、沮丧、痛苦,整天怨天尤人,郁郁寡欢。终于,她从教学楼上纵身跳下,自杀身亡……
另据北师大心理研究部的一次调查表明,当今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存在着自卑、厌世、怕苦、怕难等心理问题。因此,通过适当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已是迫在眉睫的大事。励志,是唤醒一个人的内在创造力。唯有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力量,用心灵体验总结出的精华,才是一个人真正获得尊严和自信的途径。
学校进行励志教育的途径主要还是课堂教学,但仅凭思想政治课是远远不够的,相比较而言,语文课在进行励志教育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优势。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能激活学生的生命能量,唤醒学生潜在的创造热情,帮助学生解除由于成长和学业而带来的愈来愈多的“心结”,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这也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利用语文阅读教材,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大多蕴含着人生观、世界观、人情人格等方面的情感,这是我们实施励志教育的很好教材,教师应努力挖掘这些课文中存在的潜能,在教学课文的过程培养学生勇敢、乐观、自信的品质。比如在教学《岳阳楼记》一文时,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胸襟;在教学《生命的意义》一文时,就可以让学生懂得生命的宝贵,进而珍惜生命。
励志教育的目标能否设立及其内容如何,是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教师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既不要因重视不够而错失良机,也不要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同时,教师还要做一个有心人,及时发现有“心结”的学生,在课堂教学允许的情况下“对症下药”,从而使学生的“心结”及早排除。
每个班总有部分让老师头痛的学生,主要是他们的基础不牢固,导致没有学习的兴趣,甚至违反班规校规。家长老师苦口婆心地教育还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这样,老师就应该因势利导,发挥语文阅读教材的优势,让学生在《扁鹊见蔡桓公》中进一步分析蔡桓公的艺术形象,分析蔡桓公死亡的原因。这样,学生通过自我反思的结果,有时比严厉地批评他还强得多。
有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进入高三后就骄傲起来,沾沾自喜,以为自己考试没问题,一定能考上理想的学校,因而对老师和同学就顯得看不顺眼。针对这种情况,我私下找个别人聊天,分析《秋水》中河伯的性格,分析《失街亭》中马谡的形象,教育他们要虚心,要认真地学习各门功课,放眼未来,确立长远目标,树立远大理想,精益求精。
二、优化教学情境,营造积极情绪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一个人的行为总是伴随着情绪进行的,情绪常常影响着行为效果,而积极情绪可以转变为极大的学习动力和专注持久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某个学生想举手回答问题却又不敢,常常是举起又放下,迟疑不决;教室里有一个被老师遗忘的角落,一名处于老师注意范围之外的学生,他会自由自在地在自己的世外桃源里做起“白日梦”。产生这些情况的原因是这些同学对课堂没有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他们对课堂教学并没有保持积极情绪。教师应该鼓励、关心这些学生,营造积极情绪,使每个学生都乐学、爱学、急学。
语文教师要想圆满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需要从形象上变冷若冰霜为满面春风。因为没有学生愿意接受板着脸孔的老师,真诚的微笑是教师敬业爱生的内心外现,和蔼鼓励的目光是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教师的微笑可以消除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可以鼓励学生把内心的见解表达出来,变课堂教学的“一潭死水”为“一股活水”;教师还需要从语言上变枯燥乏味为充满激情。教师范读课文的目的不只是把记载课文的视觉符号变为声觉符号,而是要溶进人物形象的感情,课堂上的常规用语更应使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爱护和尊重。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对错,教师都应加以肯定和赞扬,让全班同学都以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为荣,从而创设活跃的课堂气氛。
三、鼓起学生的自信心,敢于超越自我
人人都有不如意,不能成大事的人总是看到自己的弱点,因而一生都不会发生重大转变;能成大事的人总是善于正视自己的不足,想方设法把自己变成一个能力超强的人。多数学生到了高三,都存在弱势学科,学习一直努力却没取得好成绩,有的学生就会因此产生放弃该门学科的念头。这时,老师就应该有目的地教育他们,要像愚公那样,不怕困难,下定决心,迎难而上,永不放弃。让他们知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有肯吃苦,才能获得三年“长征”的胜利!
作为学生,只有客观地审视自己,了解自己,从容面对挫折,才能摒弃沮丧、自卑的消极情绪,找到自己的位置。在现在的中学语文阅读教材中,就有很多有关这方面的鲜活的例子。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序》等课文,文中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都会在潜移默化之中或多或少地触动着学生的心灵,健全着学生的人格。
我在教学《我与地坛》一文时,我让学生列举古今中外许多名人成才的事例,通过对课文和这些事例的分析,让同学们懂得艰难困苦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塑造人的品格,从而增强对逆境成才的理解,为今后在人生的暴风雨中勇敢搏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总之,中学语文教师要很好地利用课本,忠于教材,在分析课文人物形象的过程中让学生自我反思,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力争取得理想的成绩,在语文阅读教学的阵地上力争结出励志教育的新硕果,为学生步入美好的明天铺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