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发展成乳腺脓肿的相关因素分析

2018-11-13邹艳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15期
关键词:回顾性分析乳腺炎脓肿

邹艳

摘要 目的:探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发展成乳腺脓肿的有关因素。方法:收治乳腺脓肿患者19例及哺乳期乳腺炎患者92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非医务人员按摩史、病变位于乳头乳晕以及脓肿组发热时间>2d分别占5/19、9/19、12/19,各方面的指标均高于非脓肿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非医务人员按摩史、乳头乳晕区发病、发热时间>2d是引发哺乳期乳腺脓肿的危险因素。结论:非医务人员按摩史、病变位于乳头乳晕区以及发热时间>2d的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需要为其提供积极、有效的治疗,避免发展为乳腺脓肿。

关键词 回顾性分析;脓肿;乳腺炎

本次研究对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发展成乳腺脓肿的有关因素进行了多角度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纳入本次研究的111例患者均为乳腺脓肿及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其中92例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与以下①、②项入组标准相符;另包含19例乳腺脓肿患者,与以下①、②、③、④项人组标准相符。人组标准:①患者存在乳房疼痛、热、肿、红等症状并伴有发热症状;②全部患者均为哺乳期患者并排除乳汁淤积;③经乳腺超声检查后,检查结果呈现片状弱回声和无回声,在加压情况下呈涡流状游动;④对肿块进行手术切开或穿刺证实,引流物为病原学检测出的脓液[1]。全部患者均为产后3个月内符合乳腺脓肿诊断和急性乳腺炎诊断的哺乳期妇女,年龄22~42岁,平均(25.2±3.3)岁。

研究方法:对纳入本次研究的111例乳腺脓肿与乳腺炎患者的各项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从血常规、年龄、有无肿块、乳汁细菌培养结果、是否根据细菌培养结果换用第三抗生素、抗生素使用情况、有无非医务人员按摩史、感染部位、发热时间以及是否存在发热症状等进行记录与统计。患者所使用的抗生素种类包含依替米星、左氧氟沙星、头孢呋辛酯、克林霉素等;感染部位包含乳头乳晕区与非乳头乳晕区。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O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单因素分析:纳入本次研究的92例非脓肿患者中,体温<38.5℃者11例,≥38.5℃81例;发热时间≥2d67例,<2d25例;乳头乳晕区发病14例,非乳头乳晕区发病78例;有非医务人员按摩史4例,无非医务人员按摩史88例;未使用抗生素药物3例,使用克林霉素34例,头孢潜辛酯42例,左氧氟沙星6例,依替米星7例,有换用敏感抗生素9例,未换用敏感抗生素83例。在细菌感染方面,MRSA感染8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28例,无乳链球菌感染2例,其他2例;阴性结果18例,未做培养34例。有肿块22例,无肿块70例。年龄10~ 25岁7例,26~ 30岁50例,>30岁35例。未检查白细胞计数5例,白细胞计数<10×l09/L者13例,10×l09—15×l09/L者54例,16×l09~20×l09/L者14例,>20×l09者6例。

纳入本次研究的19例脓肿患者中,体温< 38.5℃者5例,≥38.5℃14例;发热时间≥2d7例,<2d者12例;乳头乳晕区发病9例,非乳头乳晕区发病10例;有非医务人员按摩史5例,无非医务人员按摩史14例;未使用抗生素药物3例,使用克林霉素3例,头孢潜辛酯10例,左氧氟沙星l例,依替米星2例;有换用敏感抗生素5例,未换用敏感抗生素14例。在细菌感染方面,MRSA感染5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6例,无乳链球菌感染2例,其他0。阴性结果3例,未做培养3例。有肿块3例,无肿块16例。年龄10~ 25岁O,年龄26~ 30岁9例,>30歲10例。未检查白细胞计数1例,白细胞计数<10×l09/L者5例,10×l09~15×lO9/L者7例,16×l09~20×l09/L4例,>20×l09以上2例。

两组患者在体温、乳头乳晕区发病情况、发热时间以及非医务人员按摩史4个方面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及脓肿形成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发热时间回归系数1.428,标准误0.585,Wald值5.956,P=0.015,OR值4.171,OR值<95%CI1.325, OR值>95%CI13.135.

病变位于乳头乳晕区回归系数1.640,标准误0.608,Wald值7.268,P=0.007,OR值5.153,OR值<95% CI1.564, OR值>95%Cl 16.972e

非医务人员按摩史回归系数2.3 21,标准误0.826,Wald值7.890,P=0.005,OR值10.184,OR值<95% Cl2.017,OR值>95%CI51.428。

常量回归系数-4.440,标准误1.001,Wald值19.691,P=O.OOO,OR值0.012.

讨论

哺乳期乳腺炎是当前我国临床医学中一种比较常见的妇科疾病,该疾病的症状表现主要为疼痛伴发热以及乳房红肿等。若未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治疗方法不正确,很有可能发展为乳腺脓肿。乳腺脓肿疾病患者需要经历比较长的治疗时间,部分情况下需要采取手术引流、乳腺脓肿等有创性操作,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需要经受较大的痛苦[2]。因此,乳腺脓肿疾病患者有着比较高的回乳率,无法进行常规的母乳喂养。

本研究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非医务人员按摩史、乳头乳晕区发病、发热时间>2d是引发哺乳期乳腺脓肿的危险因素。因此,非医务人员按摩史、病变位于乳头乳晕区以及发热时间>2d的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需要为其提供积极有效的治疗,避免发展为乳腺脓肿[3]。

参考文献

[1] 马祥君,汪洁,孔令伟,等.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四级预防方案的可行性[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7):2335-2338.

[2]高雅军,马祥君,何湘萍,等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发展成乳腺脓肿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5,9(1):35-38

[3]张建秋.哺乳期急性乳腺炎二级预防的探讨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14):1913-1914

猜你喜欢

回顾性分析乳腺炎脓肿
哺乳期乳腺炎必须用抗生素吗
脑脓肿并肺动静脉瘘2例及文献复习
新生儿腹膜后脓肿2例
哺乳期乳腺炎必须用抗生素吗
腔内悬吊联合置管引流治疗瘘管性脓肿
高原地区736例消化性溃疡临床特点分析
牛的乳腺炎和乳腺肿瘤
细菌性肝脓肿64例诊治分析
消炎散结通乳汤治疗乳腺炎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