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颅内血管狭窄支架成形术临床分析
2018-11-13桂斌
桂斌
摘要 目的:分析脑梗死颅内血管狭窄支架形成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脑梗死颅内血管狭窄支架形成术患者115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情况。结果:115例患者手术顺利完成。血管狭窄程度由术前70%~90%下降至8.O%。所有随访患者颅内血管支架内无明显狭窄及支架内血栓形成,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支架成形术治疗脑梗死颅内血管狭窄的临床疗效较好,手術安全性高。
关键词 脑梗死;颅内血管狭窄;支架成形术
脑梗死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血管疾病[1]。本研究收治脑梗死颅内血管狭窄患者115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同时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以及经颅多普勒进一步评价治疗效果。
资料与方法
2013年5月-2017年12月收治脑梗死颅内血管狭窄支架成形术患者115例,所有患者脑血管造影显示颅内动脉狭窄率>70%,其中男63例,女52例;年龄22~91岁,平均(68.5±3.5)岁;病程3-85d,平均病程(65.5±3.2)d;其中合并高血压56例,合并糖尿病22例。所有患者经过脑血管造影显示存在颅内血管狭窄,且均为颅内动脉,其中颈内动脉狭窄血管支架成形术60例,椎动脉狭窄血管支架成形术30例,大脑中动脉狭窄血管支架成形术25例。不同患者血管狭窄程度70%~80%。所有患者均经药物常规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硫酸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等。
方法:患者术前开始服用氯吡格雷75mg/d,同时配合服用阿司匹林100mg/d。术前为部分患者注射尼莫地平,注射速度3 mUh,根据患者血压变化调整滴注速度。手术全身肝素化,并持续到手术结束。全面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电图等,实施局部或全身麻醉,穿刺股动脉,实施脑血管造影以确定狭窄部位,同时掌握狭窄血管长度、程度以及缺血区域血液供应情况;置入导管至颈内动脉或椎动脉近颅底处,在此基础上根据造影结果实施支架成形术,利用导丝引导,将支架缓慢通过狭窄部位,二次造影以确定支架位置,将球囊充盈,注意掌握速度,密切观察支架释放后血管狭窄情况,达到满意效果后撤出球囊。
结果
115例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对患者实施血管造影,结果显示血管狭窄程度明显改善,与术前狭窄情况进行对比,狭窄程度南术前70%~90%下降至8%。1例患者释放支架球囊扩张时发生短暂抽搐,无其他相关并发症发生。对所有患者出院后l、3、6、12个月进行随访,结果显示所有随访患者颅内血管支架内无明显狭窄及支架内血栓形成,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讨论
所有患者均确诊为脑梗死,均进行脑血管造影显示颅内动脉狭窄率>70%,脑血管造影能动态实时观察脑血管的结构和脑血流情况,是评估侧枝循环的最佳选择,也是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前的必须选择。针对脑梗死颅内血管狭窄的介入治疗是一种新方法和新手段,但由于颅内血管构造复杂,置入支架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近年来通过颅内动脉完成支架置入的病例较多,且能取得较好效果[2]。本研究选取实施支架成形术的脑梗死颅内血管狭窄患者115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同时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以及经颅多普勒进一步评价治疗效果。
手术过程中全面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电图等,实施局部麻醉,穿刺股动脉,实施血管造影以确定狭窄部位,同时掌握狭窄血管长度、程度以及缺血区域血液供应情况;置入导管至颈内动脉或椎动脉近颅底处,在此基础上根据造影结果实施支架成形术,利用导丝实施导引,将支架缓慢通过狭窄部位,二次造影以确定支架位置,将球囊实施充盈,注意掌握速度,密切观察支架释放后血管狭窄情况,达到满意效果后撤出球囊[3,4]。
本研究中1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患者释放支架球囊扩张时发生短暂抽搐,这可能是因为球囊阻塞血管时间过长,导致血液流通不畅而局部发生缺血。因此发现患者出现抽搐,立即抽出球囊,患者症状迅速消失,患者术后行头颅CT检查未发现异常,同时并没有相关并发症发生,其他患者无相关并发症发生。
综上所述,脑梗死颅内血管狭窄患者实施支架成形术治疗能够取得良好效果,而且手术安全性高,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卢丹,阮海林.血塞通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观察[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7,34(3):417-420
[2]王跃慧,田跃雷,梁文华,等.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16,38(12):1796-1799.
[3]罗何婷,张金培,薛常虎,等.舒血宁注射液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疗效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6,45(4):495-496.
[4]陈斌,金林,张冬子,等.颅内血管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及预后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6(6):1131-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