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奇峰
2018-11-13
张奇峰
1970年代末出生于黑龙江省。界外艺术家,当代诗人、词人、作家。2017年10月,个人界外艺术作品在法国里昂“第七届界外艺术双年展”推荐展出。2018年4月,个人界外艺术作品在中国上海“独白”界外艺术展推荐展出。作为诗人、词人,诗、词、赋、文作品散见于多种报刊杂志,荣获多次国家、省级征文大赛奖项。作为文字工作者,1990年代中期以来,编著多种书籍,部分图书广受好评。
我的深思
我对于界外艺术的理解从来都存在“自我”视角与“非我”视角的审视。我更愿意彻底抛弃经验主义的束缚,通過“自我”的视角来表现自身的艺术思绪,我认为艺术的“自我”化非常重要,通过自我意识的释放,则会让画作体现出独特的个性特征,也更让绘画之中的“自我”,产生很高的精神愉悦感受。通常,艺术家这种绘画过程之中的精神愉悦感受最为珍贵。
“非我”意识从来不独立于“自我”意识之外,“自我”意识也不会完全抛弃“非我”意识的客观理解,“自我”意识是高度集中化的个人思想、精神态度,“非我”意识是“自我”意识与其他思想的交流与碰撞。相对于“非我”意识,去除更具有普遍性的绘画技法、经验态度,高度“自我”意识,更能形成“自我”意识对大众思维的判读。艺术主要是“自我”意识,又包括“非我”意识,“自我”意识行为从来便超越于“非我”意识,以至于大众未必会全盘接受艺术家的思绪,然而这并不能违背“自我”意识的发展,因为历史上所出现的大多数艺术家,其生活态度与艺术理念,终非一朝便令大众理解,大多需要一定的时间与艺术概念的发展才能逐渐跟进,才会让人更深入到艺术家“自我”意识的艺术境界之中去。所以,对“自我”意识的释放,并不影响大众对艺术理念的理解。艺术常常是复杂化与简洁化的二极性,关键在于对世界的看法,最终在“自我”意识中,形成更具有直观印象的结果。这一过程其实是简单而又复杂,意识的产生通常具有情绪化的特征,表达这种情绪化,便是“自我”意识的剖析与延展,如何能通过一段莫名而来的情绪意识来发展成一件作品,则需要对客观世界的总体探究,完成对复杂世界的凝练化的解读。因此,一方面需要艺术家对客观世界高度的热情,又要有“自我”意识对艺术世界的高度认知,彻底剥离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并不现实,艺术世界的凝练化常常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反应,尽管艺术是具有更高度的美感,但是对于“自我”意识的训练与增强,显然更具有深刻的意义。
艺术是表达客观世界的美好事物的总结,又是体现个人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总体印象。每一个人对艺术终有许多独特的理解,我也更愿意追寻意识中最易于表现的那个方向,未必追求大雅,也不脱离鄙俗,正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