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欧阳修诗词的化俗入雅
2018-11-13常维佳
常维佳
摘 要:宋代文学呈現复古复雅与趋新媚俗的双重趋势,欧阳修是宋代第一位诗词兼擅的文人,且“公性至刚,与物有情”,他独特的文化品格与时代相结合,推动了宋代诗词雅俗融合的进程。本文从宋代诗词雅俗体式发展的社会背景入手,探究欧阳修诗词化俗入雅的特质。
关键词:欧阳修;诗词;化俗入雅
文学雅俗观的讨论在中国文坛上长期存在,处理好雅与俗之间的关系,对于创造出优秀的作品至关重要。随着社会变革、时代变化,文学作品的雅俗问题演变出复杂丰富的内涵。在诗词化俗入雅的发展脉络上,一代文宗欧阳修继承和发展了汉唐以来流变,以宽广的审美视野和兼容并蓄的文学观念,对诗词雅俗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宋代诗词雅俗体式的发展
中国古代文艺美学领域中,雅与俗问题源自先秦儒家乐论,《论语》中有雅乐、郑声之分,《孟子.梁惠王下》有“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今乐”与“古乐”之说。[1]随着社会的发展,雅俗观念不再局限于音乐,而更多地渗透到了文学领域,受士文化的影响,文学作品开始侧重于是否合乎“雅”的要求。
在广泛意义上,诗被认为是一种高雅的文体,追求“去俗求雅”。而词作为一种后起的文学形式,原是配乐歌唱的“曲子词”,来自于民间,具有“俗”的特性。但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市民阶级对于文化的诉求使得词得到空前发展。词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强大的流行力受到了士大夫及上层统治者的关注和参与,其题材内容和创造手法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开始逐渐走向雅化。同时,诗也不再曲高和寡,逐渐关注世情。“阳春白雪”的诗和“下里巴人”的词之间的雅俗界限不再泾渭分明,而是相互融合,迸发出更为绚丽的色彩。
作为宋代第一个诗词兼擅的文人,欧阳修的作品中凸显着雅俗共融的色调。欧诗虽然没有脱离传统士大夫文人的写作主旨和方式,呈现出“欧阳子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2]的特点,但却显现出化俗入雅的倾向,诗的内容和风格上表现出日常化、生活化倾向,语言上出现世俗之语;其词的基调气格与诗趋于相似,具有花间遗风、雅俗并存等多层次的审美要素。
二、欧诗的化俗入雅
佛教大乘中观学派认为:“俗非真则不俗,真非俗则不真。非真则不俗,俗不碍真,俗以为真义;真不碍俗,真以为俗义。”[3]可见真和俗是可以转化和改变。欧阳修一方面坚守着复古思潮下士大夫文人的对雅的追求,另一方面受时代观念的影响,积极提倡诗歌的革新,“化俗入雅”,表现出诗歌题材的日常化、语言的世俗化倾向。
欧阳修诗中所咏之物,呈现出涉及广泛、包罗万物的面貌,他将目光投向那些容易被忽视的日常生活细节,关注世俗之物,并从中发掘诗意。如咏物诗中的动物如鸳鸯、鱼、牛等,植物如菊花、柳树、楠树、青松等,生活之物多是古物用具,如紫石屏、古瓦砚等之类,虽是世俗之物,但以其清雅志趣,赋予了无尽的意蕴。
到了后期,他对于诗歌题材的选择,不再局限于唐代文人的山林、官场、宴会、园林和宫廷,而是带有日常生活的气息,着意于现实人生。在《雪中会客赋诗》序中,他写道:“玉、月、梨、梅、练、絮、白、舞、鹅、鹤,银等事,皆请勿用。”[4]这种“禁体物语”,是欧阳修一种新的尝试,体现出他的文学开创精神:尝试将世俗的物件进入高雅的诗歌的题材,让俗世的社会生活内容进入雅文化的视野。
在语言上,欧诗出现了一些世俗之语。用俗字俗词入诗,会形成一种“陌生化”的效果,反而使诗歌语言通俗,富有生活气息,充满力量和生机。但欧诗中所谓俗字不同于口语、俚语,而是素朴平淡之语或是前人未用之语。如《丰乐亭游春三首》: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语句自然通达,平易近人,无僻字难句,寥寥数笔就描绘出一幅赏春游玩图,生机勃勃,妙趣横生,可谓平淡中出自然。
三、欧词的雅化诗化
1.词境的雅化
随着欧阳修人生阅历的增加,对生活的感触也更加丰富,对于词这种抒情性文体的运用也有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他晚年的部分词,不再只抒发儿女世俗之情,而是更多抒发人生苦闷感受。如《浪淘沙》: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
此首词构思巧妙,结构新颖,“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将三年的花进行对比,有着超越时空的涵义,物是人非的沧桑感和时空感使得此词的意境深远。此外欧词中还有表达人生易逝的如“年华容易即凋零,春色只宜长恨少” “劝君著意惜芳菲,莫待行人攀折尽”等名句。
疏放词风是欧阳修词诗境发生转变的重要表现。北宋词人写词大都重点写闺情,词风较为缠绵纤柔,呈现以柔软婉丽为美的审美范式。欧阳修却将自己旷达的胸襟、平实豁达的诗风带入词中,使得其词摆脱了闺情的束缚,呈现诗化倾向,如《朝中措》: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该词开篇便有澎湃之气,诗人目眺远方的美景,心中想起了自己堂前种的垂柳,不禁感慨时光流逝,然而正当情感陷入低落惆怅之时,却笔锋一转,“挥毫万字,一饮千钟”,旷达乐观、豪放疏放的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欧阳修晚年的词不再单纯地秉承“词娱情,诗言志”的观念。如《采桑子·十年前是尊前客》等词中都将自己的人生苦闷、对世态人情的观察和思考蕴含其中,使得词有了诗化的倾向。当然,借词言志并非欧阳修一个人的做法,唐宋的词人如苏轼、晏殊等人也都曾在词中展现自己的意志和情怀,但欧词独特的旷达气魄和深婉曲折的情怀使得他的词别具一格。
2.语言的雅化
虽然欧阳修多有艳词,但是人们在比较欧词和柳词时,却呈现出“贬柳褒欧”的趋势。这是因为欧词语言具有雅化的美感。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以诗入词,增加词的内涵和韵味,拓展词的格局,营造清新淡雅的意境;二是在写闺情艳情时尽量将情欲淡化、虚化,把感情尽量升华到哲理的高度。
在欧诗中,经常有用典故入诗的现象,欧词中也有以诗入词的手法。如欧词《朝中措》中“山色有无中”一句,就是王维的《汉江临泛》中的“山色有无中”的借鉴和化用,让词的意境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这种做法提升了词的格调,使词呈现出清新淡雅的风貌,更符合士大夫文人的志趣。
欧词中虽多有艳语,但此种士大夫艳词与柳永式的艳词有很清晰的分界,虽有闺语,但呈现雅化的倾向。如同样是写歌女,柳永笔下笔致放肆,直白香艳,如《合欢带》:
“一个肌肤浑似玉,更都来、占了千娇。妍歌艳舞,莺惭巧舌,柳妒纤腰。”
而欧阳修笔下的艳词,则大多语出婉约,展现出“骚雅”的韵味。如《玉楼春》:
“池塘水绿春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从头歌韵响铮钅宗,入破舞腰红乱旋。”
由此可以看出,欧阳修的词作一方面带着以词娱情的词学思想,尊奉词学传统,另一方面总是有意无意将自己的人生志趣和生活态度植入词中。
从欧阳修的诗词作品中,既可看到佛教禅宗对宋代文人的影响,同时也折射出儒家传统高雅的“道统观”和世俗的生活的交织。欧阳修诗词化俗入雅的实践,是对于宋代诗词题材境界的充实,不仅深刻影响着宋代的文坛风向,而且对后世有着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聂安福.两宋词坛雅俗之辨[J]. 中国韵文学刊,1996,(01):59-67.
[2]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316.
[3]隋·吉藏:《二谛义》,《大正藏》卷45、《续藏经》册97(题作《二谛章》).
[4]凌郁之.宋代雅俗文学观[M].第一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26.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江苏 徐州 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