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抽象到具象

2018-11-13苏镜科张俊竹杨一丁

设计 2018年9期

苏镜科 张俊竹 杨一丁

摘要:文章以2015米兰世博会巴林展馆为例,从非物质社会的设计视角,通过对展馆的设计理念、概念演绎、空间设计以及再利用设计的分析,探究巴林馆的设计过程中结合艺术创作与设计活动的方式,为我们的设计方式提供了一种不一样的观点与方法。

关键词:非物质社会 设计与艺术 米兰世博会 巴林馆 巴林气氛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8)04-0024-03

一、非物质社会的设计

所谓“非物质社会”从传统的原始社会及工业社会进阶而来,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数字化社会、信息化社会或服务型社会。传统社会的产品价值主要依赖于原材料及体力劳动的价值,“非物质社会”则主要以输出先进知识、新技术和新型服务,并占经济、社会的总体价值的比例来衡量其程度。在非物质社会中,信息工人与服务业工人比例大幅上涨,高新技术产业等开始普及,且这个社会从传统的“硬件形式”转变为新型的“软件形式”。

与此同时,设计这个概念定义也产生了“质”的演变。按照通常的解释,设计所指的是一开始就有着明确概念、严谨周密的策划与设想,以制作一种针对目标人群所设计的标准化、造型美和良好体验的产品作为设计的目的,同时,产品的功能与效果也可以通过精准计算而测定出来。但进入“非物质社会”后,上述的设计定义和思想发生了变化。正如马克·第亚尼(Marco Diani)所说,与过去相比,这一社会有许多改变,其中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是这些改变中最为根本、最突出的,而思维方式的一个主要转变表现在传统观念上的“两极对立”的消逝,如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对立消逝、非物质与物质之间的对立消逝等,且随着信息的侵入,物质与精神的对立似乎正在消逝。

在这一非物质社会中,“设计”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与艺术关系的转变上,设计趋向于与艺术相结合。传统意义上,艺术创作的作品和设计的产品二者虽然都是制作出来的东西,但是在创作过程中大相径庭。艺术创作与一般的设计活动有很大不同,在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中,将“概念形成”和“创作活动”两者同时进行,逐渐完成最后的作品,而不是一开始就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相反,设计却是一种有明确概念、有计划的实施过程。设计者力求精准,对设计的步骤都设想好才开始制作,并且在完成之前就已经计算好它的功效和形态。设计者完成的作品是他预先知道的东西和可能存在的东西,而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则是一种不可预知、想象不到的东西。因此,设计趋向于与艺术相结合,在情感因素上的不确定性,以制造一种不固定式和具备多种可能性的东西。而且当下的设计方式,逐渐演变成一种主要与“物质”打交道的科学领域,和一种主要与“精神”打交道的“文学艺术”领域两者之间的“边缘领域”。与此同时,设计也正在突破传统科学的框架,趋向于与“非物质”的东西相结合,并且与精神领域相结合的“艺术领域”接近。

然而在“非物质社会”中,各种不同设计观念百花齐放的今天,处于“边缘领域”的设计仍然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和先锋精神。“边缘领域”的建筑设计同样具有很强的实验性。2015年世博会为米兰的建筑提供一个特别的机会,建筑场馆的临时性使得设计不再局限于周边环境的因素,国家馆之间不需密切联系,只需专注展示其本馆的理念即可。正是这样的背景,让巴林馆这样具有代表性和实验性的设计与艺术结合的建筑设计,可以在短时间内顺利付诸实践。

二、从“物质”到“精神”的提升——巴林馆设计理念的解读

如何通过形态语言体现巴林历史与农业的特征是建筑师思考的首要问题。巴林馆的建筑师是由巴林文化部所邀请的五位参与竞赛的建筑师之一,通过竞赛获得了该项目的一等奖。建筑师在与相关部门及认知中了解到,巴林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被认为中东最古老文明之一 的迪尔门(Dilmun)文明,有很多的神话和丰富的考古遗址;迪尔门花园天堂被认为是伊甸园故事的灵感来源。同时,巴林有着悠久的农业历史,是阿拉伯国家中的一个绿洲,被认为是一百万棵棕榈树家的地方,等等。而在米兰世博会中,是一个全新的当代舞台,对于巴林馆形态语言的探讨来源于对巴林“物质”层面的解读,进而提升至“精神”层面的表达。

(一)呈现巴林地方文化历史和巴林的农业遗产,营造巴林文化氛围。

巴林馆设计基于巴林的文化历史,专注于巴林的农业遗产,以建筑本身的形态语言表达巴林的文化历史,以呈现整个巴林的地方气氛。这与传统的世博会展馆的表达形式有所不同,传统的世博会展馆主要表现国家本身的具体建筑形式。

(二)从抽象到具象形态设计,形成巴林展馆建筑设计理念。

“巴林展馆设计”竞赛由建筑师安妮.霍特洛普(Anne Holtrop)和景观设计师Anouk Vogel胜出。建筑师Anne Holtrop在接到巴林展馆设计的邀请之前,她从未听说过巴林这个国家,这对于一个建筑师来说是一次挑战的机会。建筑师在接受采访时说:“当你开始认识一个你不知道的国家的历史,一切都变得重要,它是相当有挑战性的。”在谈及建筑设计时,说道:“我不想做一个代表或一个伪造,一种旧建筑的假表现,我想做一些从过去开始,但是正在做未来的事情。在面对受邀设计要求,设计师Anne Holtrop和Anouk Voge基于该国考古遗址的抽象绘画,提出了从抽象到具象的展馆建筑理念,形成了展馆建筑设计的基础(如图1、2)。

三、巴林展馆概念演绎与设计表达

(一)从抽象绘画到具象空间形态演绎,形成展馆空间形式与秩序。

巴林馆的“设计活动”与“概念形成”两者是同时进行、相辅相成的。巴林馆的设计以一副抽象的考古遗址的绘画为基础,画面中的图形是弧线和直线的混合体,抽象表达巴林文化的特征(如图3)。建筑师以自己第一次认知巴林的角度,如同游客参观巴林館的角度,来提炼巴林的文化特征,从而达到设计更直接表达出巴林当地气氛的特征。巴林馆从抽象绘画到展馆设计的方式,看似是非常具体的形式,但它具体到展馆设计则变得具有多种形状的可能性。通过限定某种绘图或特定的形式,在建筑架构之外,寻找巴林的文化架构,从中结合巴林过去发生的考古发现、古老寺庙、当地风景等,形成展馆空间形式与秩序。

这种处于“边缘领域”的结合艺术创作与设计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来源于对巴林悠久历史文化的深度领悟,从而结合到一幅抽象的绘画当中,为巴林创造了一个的新的展馆建筑和新的文化表达的方式(如图4、5)。

(二)开放式的空间与相对封闭的花园设计,形成巴林特有地域文化特征。

展馆有基本的空间形式与秩序,接下来则是如何置入空间的“物质”载体。基于巴林馆主要是为了给予第一次参观展馆的观众,有一种直观的巴林气氛的直觉,巴林馆空间布置运用了开放式的空间形态、相对封闭的花园及白色混凝土形成的巴林展馆。其设计的展馆布局形式,是在抽象绘画中的弧线和直线基础上,转化为建筑的空间组织,包括了众多的展览空间和10个不同的花园。花园中种植的10棵不同的果树、橘子花香柠檬气味的营造,不仅呈现了巴林特有的文化历史和农业遗产,而且还是一种基于过去,面向未来的全新表达方式。参观者漫步在展馆当中时,花园有着花开的芳香气味及氛围;在咖啡馆里,厨师来自于巴林,她做了一份巴林当地的传统食物菜单,在这里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巴林食物,而这些食物材料则采摘至花园里面的果树和蔬菜。

展馆内花园的设计参考了巴林是一个阿拉伯湾33个低洼岛屿形成的群岛、农业文化历史及古老的(迪爾门)Dilmun文明。10个大小不一的花园,分布在不同弧线与直线限定的空间中。10个花园种植了巴林当地的10棵不同的果树,包括香蕉、柠檬、橄榄和无花果等。这些树木已经超过了100年的树龄,在世博会六个月的期间内,它们都开花和结果了(如图6、7、8、9)。四、展馆构件预制与再利用设计

(一)预制展馆结构与构件设计组合安装,体现绿色展馆设计理念。

对于巴林馆的建筑结构则完全符合其前期的抽象绘画的基础,即来源于抽象绘画的弧线和直线元素。这些建筑结构是由350件预制的白色混凝土板组合而成,它们有序地组装在一起。同时预制混凝土板之间预留有一定的距离,再用黄铜扣件相接。因此,当观众漫步在展馆内部时,能够观看到建筑顶部这些混凝土板之间相互堆叠的缝隙和黄铜扣件,如同抽象画里的线条一般(如图10、11、12)。

在建筑的细节层面上,预制的混凝土板之间是使用黄铜扣件相互连接的,这个组装系统便于拆卸重组。建筑系统可拆卸和重新组装是主办方所期待的,在世博会结束时,展馆将被拆卸运回巴林,重新搭建为永久性的植物园。因此,对于展馆的设计并不只是世博会6个月的展览时期,而是保持建筑可用50年的时间。尽管整个展馆项目从竞赛到建造完成只有1年的时间,但通过对于材料精选、预制构件、组合搭建的方式,使其更符合绿色设计的逻辑(如图13、14)。

(二)安静的展馆环境营造,让受众体验巴林的宁静与清新。

在世博会上,巴林馆独树一帜,旨在制造了巴林当地的气氛。巴林馆在米兰世博会“建筑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的最佳展馆”类别的评选中,获得了“建筑与景观奖”评选第二名。展馆营造了安静的环境,突出巴林当地的气氛,让人在参观时能体验到只属于巴林的气氛。当其他的展馆在热情喧闹时,巴林展馆则以安静轻松的方式,让参观者体验其中的宁静与清新(如图15、16)。

对于展馆安静的营造,建筑师Anne Holtrop谈到:“我认为人们自然地走进来。你不需要排队,你不需要娱乐,看电影或者吃些东西。你可以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整个展馆的环境里面。”建筑师期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参观者从一个未来性、短暂的参观体验中,感受到的意义却是持久的。巴林展馆的设计让游客们体验的是巴林真实的东西,从环境气氛、建筑元素、景观植物到食物制作等都是产自巴林的。

结语

巴林馆设计在结合艺术般创作的方式,随着不确定的抽象绘画因素,制造一种不确定和时时变化的展览空间形态。巴林展馆从抽象的绘画语言到具象的展馆空间形式与秩序设计,形成了开放式的空间与相对封闭的花园。这一切是一个整体的方式,很多游客并没有去过巴林,但在展馆漫步时,却能感觉像是在巴林当地,体会到巴林的气氛,尽管他们没有注意到展馆的一切的都是系统性、相互联系的。巴林展馆典型地体现了“非物质社会”中,设计作为一个“边缘领域”,正在突破传统科学的框架,与“非物质”的东西打交道,向主要与精神领域打交道的“艺术领域”接近,设计过程也正与艺术创作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