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里走单骑:16个国家1.6万公里的公益之路

2018-11-13

时代邮刊 2018年17期
关键词:贝宁支教用电

2018年3月23日,在贝宁中国文化中心多功能厅里,以“美好生活”为主题的文化交流会正在举行,一位90后与200余名大学生以及贝宁当地文化人士分享自己的骑行经历与公益行动,会场上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这位90后名叫袁江磊。2016年9月,他单身一人骑着自行车,从非洲的贝宁出发,用时330天,经过16个国家,行程1.6万公里,于2017年9月回到国内。

贝宁支教萌生“疯狂计划”

1991年出生的袁江磊是浙江奉化人。特立独行、不喜欢走寻常路的他,2014年从重庆交通大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毕业后,报名参加学校派驻非洲贝宁共和国孔子学院支教活动的选拔。经过层层筛选,他成为一名远赴非洲的支教志愿者。

得知这一消息,家里人十分反对。父母希望袁江磊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而不是去万里之外的国度“受苦”。然而,亲人朋友的劝导,改变不了袁江磊的想法。

2014年9月,袁江磊启程前往他人生的第一个驿站——贝宁共和国孔子学院,开始了两年的支教生涯。前路漫漫,他也不知道遇到的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挑战。

贝宁共和国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地处非洲西部,资源匮乏,常年高温。自2009年起,我国在贝宁成立孔子学院,开设各种汉语言的教学课程。多年来,一直有志愿者在那里从事中国文化的传播事业。

贝宁共和国孔子学院共设9个教学点,袁江磊支教的教学点位于巴尼夸拉市的尼普尼村。这是一个散居的村落,户与户间隔在300米左右,有900多人口,村民说的是法语。

初来乍到,高温天气让袁江磊不适应。特别是用电和饮水的困难程度,远远超过他的想象。尼普尼村不通电,用电只能依靠太阳能发电板,白天吸收太阳能,晚上把灯泡接到太阳能发电板上。但这也仅限于少数家庭,大部分的人家则要骑车到22公里之外的富努古村充电。井水是村民生活用水的唯一来源,可是尼普尼村只有几口土井,旱季基本上出不了水,经常要走3公里去邻村打水。

尽管条件艰苦,但丝毫不影响袁江磊的教学热情。他从基础的汉语拼音教起,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工艺,教学生唱中文歌。他发现孩子们非常好学,村民们也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劳作之余会到学校里学习中文。为更好地融入村民们的生活,袁江磊学会了法语,很快与当地村民打成一片,并结交了很多朋友。

有一次,袁江磊在课堂上跟学生介绍环境资源的利用,话题自然地提到了自来水。一位学生向往地说:“袁老师,要是我们这里也能用上自来水,多好啊!”袁江磊心里一动:我能不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为这里的人改善生活条件呢?

两年的支教生活结束时,袁江磊萌生了一个“疯狂的计划”:从贝宁骑单车回国,通过这种方式募集善款,帮助尼普尼村解决用电、饮水困难。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得到德诚集团董事长张连先生的大力支持。他与袁江磊约定:每完成骑行一公里即可累积一美元的慈善基金。

一人一骑行走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

出发前,袁江磊做了充分的准备,比如途经哪些地方,有哪些朋友能联系上。骑友们组建了微信群,为他设计路线,出谋划策。

2016年9月10日上午9时,怀揣着用双脚丈量世界和改善尼普尼村村民生活条件的梦想,袁江磊一人一骑从贝宁出发了。他的行囊足有70多斤,里面有套锅、油炉、睡袋、帐篷、衣物、药物、净水器以及相机等拍摄器材。

第一天的行程比较顺利。贝宁国土面积不大,南北较长,而东西向则很短。袁江磊早上从贝宁的主要城市科托努出发,沿东西向骑行,傍晚到达大波波,差不多靠近国境线了。袁江磊骑着车,不时停下来拍照。路上遇到很多当地人,他们热情地跟袁江磊打招呼,有的还执意送一些水果给他路上吃。

在到达多哥边境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一位身着便衣的中年人对袁江磊说:“要进关吗?去我那里办理签证吧!”袁江磊以为中年人开玩笑,于是也以玩笑的口吻对他说:“你又不是这里的老大!”中年人笑了起来:“你不是第一个对我说这话的人。”原来中年人还真是办理多哥入境签证的“老大”。袁江磊急忙连声道歉。多哥人的和善与友爱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然,骑行并不是一帆风顺。袁江磊进入布基纳法索的当天,尚未到达村子而天色已晚。袁江磊在路边的一个草棚里铺上席子,挂上蚊帐,简单地吃一点干粮就睡下了。不知什么时候,他被一阵奇痒惊醒,发现被钻进蚊帐的蚊子咬得浑身是包,十分难受。更严重的是,第二天上午便开始上吐下泻,浑身冷汗直冒,四肢无力。袁江磊猜测是染上了疟疾。这种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后果不堪设想。然而,当时袁江磊离最近的村子还有30公里。

袁江磊吓坏了。几近绝望中,他辗转联系上了朋友当地的一位朋友阿巴斯。阿巴斯毫不犹豫地赶了过来,把他送到医院诊治,之后又接回自己家中照顾休息。袁江磊从小到大没怎么病过,这可以说是他人生中的第一场大病。他内心深处不禁有了纠结:“一个人,一辆车,一台相机,行走在异国他乡的旅途上,这么虐待自己值得吗?”

但这个念头只在他的脑海中一闪而过,很快就被否定了,袁江磊坚信自己这一趟旅程不会白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远方,只要出发,终究会到达。”短暂休息之后,他又上路了。

骑行途中有危险,但带给袁江磊更多的是有趣和新奇的体验。在几内亚,他与阿尔法一起打猎;在西撒哈拉,与哈雷共享刚捕到的帝王蟹。最快乐的,是无数次与当地人的“亲密接触”,领略他们的风情习俗,享受他们的美食,尝试着过他们的生活。尤其让袁江磊难忘的,是他五天四夜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壮举。白天,行走在远离现代社会的荒漠里,吃着最简单的食物;夜晚,就在繁星满天的夜幕下入睡,那真是一次奇妙的体验。

就这样,袁江磊一边骑车,一边用镜头记录沿途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途经多哥、布基纳法索、科特迪瓦、马里等西非国家和土耳其、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伊朗等亚洲国家,2017年9月,他带着一路拍摄的800G视频和300G照片回到家乡。

重返贝宁兑现公益承诺

2017年9月6日,一场盛大的欢迎仪式在广东南沙自贸区的德诚国际集团公司总部举行。这是张连先生欢迎袁江磊成功骑行归来,并兑现当初“每骑行一公里累积一美元慈善基金”的承诺。

张连先生说,袁江磊“万里走单骑”,展示出了90后的朝气,希望将他的坚韧和兼济苍生的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座谈会上,袁江磊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与收获,深深感染着现场每一个人。

2018年3月,稍作休整之后,袁江磊再次回到贝宁,兑现他的承诺——为尼普尼村的居民解决用电、饮水问题。为了缩短工期,早在2月份,袁江磊就委托当地朋友和爱心企业帮助联系好了工程队,提前找好地下水源。

3月2日,是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尼普尼村打井工程正式开始。半个月后,一个深达70米的水井完工。当汩汩的清水源源不断涌出那一刻,整个尼普尼村沸腾了,村民们为不用再去3公里外的河里取水而欢呼。

在对当地村民的用电量进行仔细测算后,袁江磊选定在村中心位置架设太阳能面板。经过两天工作,一个能够满足当地村民基础用电要求的1.2千瓦太阳能充电站建成。考虑到有些家庭没有充电设备,袁江磊额外购买了30盏可充电式手电筒,发给最需要用电的人家,并手把手教会了他们如何充电。

点滴善行汇聚强大公益力量。“这些礼物花钱不多,但对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很有帮助。看到他们手舞足蹈的样子,我比过年还开心。”袁江磊也禁不住流下幸福的眼泪。

目前,袁江磊正专注于描述自己骑行经历的纪录片,将一路上的故事分享给更多的人。谈起自己的“冒险之旅”,袁江磊说:“这一年的旅程让我多了一种体验,多了一个看世界的角度。”对于将来,袁江磊表示,“探寻未知世界的脚步不会停止,我还会骑上单车,再次开始新的旅程,将公益项目延续下去。”

猜你喜欢

贝宁支教用电
用电安全
海外支教 心静如花
用煤用电用气保障工作的通知
贝宁的摩托车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用电安全要注意
粮储扶贫 支教圆梦
我的泰国支教之旅
贝宁总统受聘大连海事大学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