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餐吃什么
2018-11-13
午餐吃什么?这是办公室的千古难题。上班族每天都会问或者被问到这个问题。
对于上班族来说,职场如战场,午餐是8小时战斗中短暂的中场休息,同时也是建立战友情谊、交换各种小道消息的好机会。午餐吃什么呢?有的选择带饭吃,营养,低碳;有的选择点外卖,方便,省事;有的选择吃食堂,卫生,便宜,前提是得有个带食堂的单位;有的选择出去吃,饭菜更丰富,选项更多;有的选择一个人吃,享受私密安静的时光;有的两三个人吃,有固定的默契的饭友;有的和同事一起吃,可以谈谈心,说说话;有的凑合吃,能果腹就可以了;有的讲究吃,非得吃个合口味的才高兴……午餐像一面棱镜,折射出职场生态和上班族的生活状态。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关系健康和幸福的一件大事。美食家蔡澜先生说:“好的人生,从好好吃饭开始;好好吃饭,就是好好爱自己。”人生不易,且吃且珍惜,朋友们,中午这一餐,一定要吃好啊!
“吃好”才是硬道理
□黄菲
当我们谈论“午餐吃什么”,我们谈的,不是你吃面条还是吃米饭,吃蒜香排骨还是鱼香肉丝,吃沙县小吃还是麦当劳。这些问题当然也很重要,只不过我们谈的问题,要更严肃一点点,也更有趣一点点。
吃什么呢?
午餐的江湖里,活跃着各大派系。
有“食堂派”。
在一家传媒集团上班的沙沙是典型的“食堂派”。她单位的食堂好到让人羡慕嫉妒恨,菜品丰富,价格可亲,就餐环境好,还提供餐后水果和酸奶。在邮政企业上班的邹蒙也是一个“食堂派”,单位提供餐补,午餐几乎不必另外花钱,虽然都是家常的菜品,但和外面的餐饮店相比,食堂的食材卫生可靠,不用担心吃到地沟油,“我们单位领导都在食堂吃,大家都很满意。”在一家教育机构上班的许诺也吃食堂,但他们是吃小食堂,请了一位阿姨做饭,饭菜简单,但价格合算,更重要的是“食材都是自己买的,吃得放心”。
“食堂派”人数很多,但并不是大家都那么满意食堂的午餐。一些上班族表示单位虽然有食堂,但饭菜实在不敢恭维。有人开玩笑说,天底下的食堂师傅们都是同一个师门出来的,烧菜的水平不相上下,风格也惊人的相似,糖醋小排都是一色的甜津津,鸡腿总是炸得裹上厚厚一层脆皮,辣椒炒肉里很难找到肉,西红柿炒蛋里很难找到蛋,牛杂总是那么硬,蔬菜总是那么蔫,汤的颜色总是那么可疑……在一家金融企业上班的苏苏说:“每天看着单位食堂一成不变的菜肴,一点食欲也没有。而且食堂下午1点就收摊,有时中午加班,去晚了就没什么吃的了。”
有“外卖派”。
在医药公司上班的胡东说,每天中午11点半不到,办公室里就会有人牵头点外卖:“一起点可以摊薄送餐费,点的菜不一样,大家还可以互通有无。”为什么是11点半就开始点餐呢?很简单,饿了么也好,美团也好,一般的外卖都是半小时送到,11点半点餐,12点下班后正好吃上,20分钟吃完,接下来的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就是属于自己的了。上午没做完的工作又催得急的,可以抓紧这段时间赶紧做完,下午一上班就能交给领导或者客户,完美!正在追的剧今天更新了,利用中午时间赶紧地刷两集,完美!拉上窗帘打开行军床,睡个午觉给忙碌了一上午快要被掏空的身体充充电,醒来后满血复活继续战天斗地,完美!外卖派们固然看重“吃”,但节省出外出吃饭的时间,是他们更大的诉求。何况,外卖的菜品选择相对丰富,米饭面条饺子小吃甜品汤粥寿司……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吃不到的。我一位吃货同事有一次心血来潮中午想吃火锅,上饿了么一搜,就出来了好多家火锅店,下单40分钟后,她美滋滋地吃上了。
有“外食派”。
不少上班族喜欢成群结伴地去写字楼附近的餐厅、饭馆犒劳自己的胃。写字楼集中的区域,附近一般都有餐馆,火锅店、日本料理、美式厨房、港味茶餐厅,想吃什么美味,应有尽有。在一家网络技术公司工作的古林说:“我们中午就喜欢找几个同事一起撮一顿,每天都换着花样吃,大家在一起吃饭,关系也拉近了好多。每天中午这一顿饭是我们一天中最放松最欢乐的时候。”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工作的钟亦说:“我们公司爱吃的女孩子总会敏感地搜寻到公司附近有哪些美味,哪里新开了小餐馆,哪个餐馆出了新菜式,什么菜滋补可口,她们都一清二楚,就是餐馆派发宣传单的人也会首先将单子塞到她们手里。”一些有特色的火锅店、小吃店、面店、饺子馆等,都成了白领们午餐的定点消费地点。相对来说,外出派年轻,活力十足,喜欢享受,工作地点在较繁华的市区,从事的也是比较时尚的行业。
“外食派”有独行侠,更多的是组团的——有一本关于职场书就叫做《不要一个人吃饭》。“一起吃饭”是最可行的职场社交方式,前程无忧发布的《与谁工作午餐状态调查》显示,36.93%的受访者把共进午餐作为融入同事社交圈的一种方式,把职场午餐作为“快速了解职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加深上下属关系的机会”。职场即江湖,和谁午餐,从某个层面验证的是人品、人气、人脉,是一件颇耐人寻味的事情。
有“带饭派”。
带饭好像是很古早的事情,但现在又悄然流行起来,而且带饭族的队伍还越来越壮大。早上踏进写字楼电梯的瞬间,很多人手里拎着一个便当包,偶尔有丝丝饭香味,若有若无地在电梯里散发。
带饭族的年龄呈现两极化分布。 一极是低龄化。他们可能是初入社会不久的年轻男女(女孩子偏多),有的与父母合住,安心带着父母准备的午饭上班;有的和情侣同住,将为对方“做便当”当作是表达爱意的方式。另一极是高龄化。他们多为进入职场多年的已婚中年,家中每天都需要开伙做饭,既然这样,就干脆多做一点,将第二天的午饭一起做了。他们倒不一定是出于想省钱而带饭,而是觉得自己做的饭菜更卫生,更营养。
吃得好吗?
上班族的午餐吃得好不好?从数据来看,是不太好。有网站发布了一份《中国职场人午餐危机指数》,此次参与调研的用户逾 130万,高于以往各期调研,足见“民以食为天”话题在职场的分量。其中,对午餐现状表示“不满意”的职场人高达八成。
我们历来有“早饭要吃好,午饭要吃饱,晚饭要吃少”的说法。对上班族来说,午餐不只是果腹,更是下午的能量续航。然而,这最应该吃好吃饱的午餐却成了上班族最犯愁的一餐,最敷衍的一餐,最不满意的一餐。
为什么呢?
有人说,是钱包太羞涩。
作为工作刚进入第二个年头的职场新人,在一家物流公司工作的小林坦言自己的午餐危机是“不是没得选,而是吃不起”,常常在沙县小吃吃一碗粉,或者路边摊买两个饼,有时甚至去超市吃“免费试吃”的食品。“一个月到手才4000元,房租费、交通费、电话费,偶尔还有人情份子钱,每个月经济都很紧张,午餐必须省着点吃。”
调研数据显示,七成多的上班族午餐平均消费都在20元以内,以当前的消费环境,不管是在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20元的消费可能是一碗面、一份简单的盒饭,吃饱自然没问题,有更高要求就没法满足了。一些便宜的中西简餐在20~30元不等,港式茶餐厅的人均消费大约也要20~40元左右,一些日韩料理的定食套餐的价格高达60~80 元。美食的世界看似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但对大部分月薪五六千元的上班族来说,选择其实是非常有限的。
也有人不差钱,“不是吃不起,而是吃不好”。
随着上班族尤其是新生代收入的提高,愿意为健康午餐多支付费用的比例也有所上升,调研中,有61.1%的消费者表示愿意为健康午餐多支付费用。在一家动漫公司做首席设计师的苏苏很注重养生,希望每天中午能喝到一碗营养美味的热汤,吃到新鲜青翠的蔬菜,多花点钱也愿意,然而公司附近没有合适的餐馆,外卖送来的汤味道不够醇厚,青菜的新鲜度和口感都没有保证。目前亚健康人群主要集中在中高收入群体中,大都是企业的管理层,他们有能力更有意愿为健康的午餐支付更多的费用,但各种中西快餐和大餐往往以油炸食品和高进补性食物为主,明显存在着“三高三低”,即高能量、高蛋白、全堪忧。
连朋是一家公司的销售人员,每天在外面跑市场跑客户,经常是饭点的时候跑到哪儿了就在哪儿找个小饭店解决中饭,图的就是一个便宜和方便。一天中午他在一家小店要了一份老鸭粉丝汤,晚上上吐下泻差点晕倒在卫生间,医生诊断为“急性肠胃炎”,说他吃了不干净的食物,连朋知道肯定是那碗老鸭粉丝汤作怪。医生说以后不要在外面乱吃东西,他只能报以苦笑。
吃外卖或者外出吃饭是大多数上班族的午餐常态,虽然大家都觉得卫生条件无法令人放心,但也无可奈何,没有更好的选择——总不能不吃吧?一份调查数据显示,17.89%的被调查者对就餐环境的看法很不乐观,认为食品安全和卫生不可靠;47.40%的人表示虽然诚信营业的也有,但不良商家更多;仅有24.57%的人表示,很少遇到食品安全问题,大部分商家还是有良心底线的。
吃出美好生活
我们说民以食为天,又说吃饭皇帝大。外国人见面谈论天气,中国人见面必是“吃了吗”。吃饭,对中国人来说,是天大的事。以前我们谈论“午餐吃什么”时,谈的是吃饱的问题——“吃饱”曾经是中国高脂肪、低矿物质、低维生素、低纤维的隐患,不利于身体健康。
有人说,是工作压力大。
对大多数上班族来说,吃午饭的时间不会超过半个小时,大部分时候都是像完成任务般草草应付完午餐。在狼吞虎咽塞下米饭时,他们心里想的是,还没有处理完的数据资料,还没有做完的PPT,还没有剪辑完的小视频,还没有联系到的那个难缠的客户……
对有的职场人来说,一个项目远远比一顿午饭更重要。想要完成工作业绩,想要在自己的岗位上脱颖而出获得领导的认可和赏识,想要得到更大的提升空间,可能就要废寝忘食,在忙着P图片写代码改文案的时候,不知不觉就过了饭点,只能随便吃点什么将就一下。
在职场上大家都不是“自由之身”。职场新人们忙得团团转时,以为做到管理层就轻松了,其实权力越大责任越大,管理层的压力更甚于基层员工。吃着吃着午饭,领导一个电话就放下筷子的,开会开到中午1点,直接将盒饭送到会议室匆匆吃完接着开的,从一个会场赶往另一个会场,只能在等红灯时往嘴里塞几块饼干当午餐的——你那些看上去光鲜亮丽的上司和领导,生活常态也许就是这样的。
而更多人感到焦虑的,是卫生条件不好,食品安人最大的问题,“吃不饱”曾经是我们的父辈、祖辈最深刻最伤心的体验。经过几代中国人艰苦卓绝的奋斗,时代的列车呼啸着来到今天,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吃饱”早就不成问题。今天的我们谈论“午餐吃什么”时,谈的是“吃好”的问题。
为什么要“吃好”?因为在“吃饱”已经不是问题的今日中国,“吃好”已经成为国人的刚需。社会进步了,经济发达了,物质极大丰富了,享受着时代红利的我们,自然而然地更加重视“吃”的体验,更加关注身体的感受,更加呵护自身的需求和喜好,更加在意生活的品质,吃得更健康、更营养、更美味、更丰盛、更开心,已经成为我们的刚需。从来没有哪个时代的中国人像今天这样关注“健康”,像今天这样强烈地想要“吃好”。
更何况,今天的职场的主体,已经不是以“勤俭”为至高美德、以“节约”为第一选择的那代人了,而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出生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这代人,尤其是80后、90后,在宽松富足的环境中长大,性格独立,个性张扬,人人有一个没有挨过饿的胃和一张没有受过欺负的脸。与父辈相比,他们的人生哲学里,没有“委屈自己亏待自己”的说法,穿得更好用得更好吃得更好,对他们来说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这也是更勇于消费的一代人,月薪5000元,用最新款的苹果手机,吃三四十元的工作午餐,对他们来说是常态。对这代人来说,吃的功能性不是最重要的,体验感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他们对午餐的要求,是更可口,更营养,更丰盛,更便捷,更特别。
可见,午餐看起来是一件小事,却无比鲜活无比生动无比真切地应证了新时代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怎样才能吃好午餐?首先还得推进上班族午餐市场的“平衡发展”“充分发展”。白领午餐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大量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大地上崛起,很多公司的经营规模不足以为自己的员工提供一个食堂,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自己员工的吃饭问题推给了社会,由市场来解决问题。在中国有超过一亿以上的上班族存在午餐问题,不满意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品种单一”“饭菜油腻”“卫生堪忧”等,午餐的痛点其实就是午餐市场的空间和机会。时代变了,人变了,人的需求也变了,粗放型增长模式已不适合中国餐饮业的发展,只有产品和服务朝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方向努力创新,回归“吃”的本质,回归人的需求,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商家和用餐者的双赢。作为管理者的相关政府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食品安全和餐饮卫生条件的监管力度,保证午餐市场的规范有序发展。
午餐切实关系到员工切身利益,如果用人单位能够将就餐问题纳入员工福利,并很好地落实,不仅是对自身员工的负责,也能有效塑造自身品牌形象。当下中国人口红利正在消失,企业面临的“招人难”问题越来越严重,塑造自身雇主品牌形象非常重要。真正的好雇主不仅仅局限于福利薪酬等传统衡量标准,尤其随着新一代职场人的崛起,对“好工作”的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使得雇主品牌建设需要依托更多的维度。雇主品牌是企业人才管理的重要理念,都在谈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从细节出发关爱员工的生活,关注员工的胃和健康,为员工的健康午餐创造条件,是一个双赢的举措。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上班族自己要对午餐高度重视,切切不要敷衍了事。一定要意识到,吃好午餐非常重要!如何吃好呢?相信大家关注的那些公众号中,会经常推送关于健康饮食的文章,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都对。我毫不怀疑大家都像我本人一样,掌握了足够多的健康午餐知识,比如要在饥饿之前就做出饮食选择,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抵御高糖高盐的高卡路里食品;比如在办公室多准备一些健康零食如坚果牛奶水果,减少对不健康零食和饮品的依赖;比如尽量离开办公桌去吃饭,既能活动筋骨又能和同事亲密接触,了解公司新动态各种小八卦更是不在话下;比如清淡饮食,每天午餐都保证摄入一定量的青菜;比如尽量自己做饭,既卫生又营养……我们都是健康午餐的十级学者,现在要做的就是,赶紧行动起来,吃出健康的好身体,吃出快乐的好心情,吃出元气满满的美好生活!
盘点 午餐的江湖很精彩
午餐是个江湖,这个江湖里卧虎藏龙,精彩的故事很多,很多……
“外卖学院”里的“奇葩”们
◆大麦
我们部门7个人,都是外卖学院的,大家分属不同的系,个个都是“奇葩”。
我是佛系的。
对于我们随缘的佛系男女来说,吃饭不过是维持生存的基本手段,蒸、煮、焖、炖、煎、炸、爆、溜、烤、熏带来的丰富口感体验并不会对我们的点餐行为造成影响。我每天点外卖,吃什么,吃哪家,都是随机的。可能是点餐软件推荐的某些餐厅,可能是搜索框中输入“饭”“面”后显示的第一家店铺,可能是打开软件自动跳出的商家优惠券……总之,就是遇见什么我就点什么。
咚咚是摇摆系的。
和她的对话经常是这样的:“中午有点想吃上次吃的那家黄焖鸡。”“可以啊,那家味道做挺好的。”“但今天还挺热的,吃凉皮怎么样?”“凉皮不错,可以再点我们之前吃的那家。”“肚子好饿,怕凉皮吃不饱。”“那就吃黄焖鸡吧,加瓶饮料。”“吃凉皮套餐应该就够了,加个肉夹馍。”“那就点凉皮了?”……半个小时后,咚咚发话了:“我们还是出去吃吧。”
遇上摇摆系的咚咚,只能和她一起摇摆摇摆了。
丹丹是执着系的。
执着系的丹丹点餐只点熟悉的、吃过的,对味的,并且非常专一,忠诚度爆表。就连日接几百单的商家都能眼熟每天准点pick自己的忠实粉丝,非常体贴地送上一瓶饮料或者一块饭后小甜点,可以说是很和谐了。丹丹的口味在办公室中众所周知,真的不是因为同事友爱,而是每天准点都能飘出那个熟悉的味道,想忽视都很难。吃个午饭都如此专一,不得不说,丹丹这样执着系的女朋友,你需要一个!
大懂是博爱系的。
他点餐的口味变幻莫测,今天麻辣烫明天煲仔饭后天新疆大盘鸡大大后天可能就是健康素食沙拉……每次点餐都有新发现,打开外卖软件到处是彩蛋。大懂是有心的吃客,只要吃到了好的,他一定毫不吝啬五星好评,同时还会上高清大图。他的目标就是:吃遍天下美食,把爱洒满人间!然而,遇到点餐失败的时候,也会毫不留情给出差评,洋洋洒洒写下几百字怒斥商家。
博爱系的大懂,是办公室中行走的外卖大全,找他推荐好店,准能收获满满。
司农是满减系的。
满减系的司农,人生信条是追求高性价比和真实惠。
为了凑“满减”的他时常会多点一份米饭、一颗卤蛋、一盘青菜、两瓶饮料……看似精打细算的背后,一顿饭下来花了三十多块钱,内心却在窃喜“减好多啊”。吃不完怎么办?分享啊。所以大家常常边吃司农为了“满减”多买的食物边鼓励他:“你的午餐消费力打败了中国70%的白领!再努力一点,就有机会挤入午餐福布斯富人排行榜,加油!”
小铁是养生系。
小铁本来是每天自己带便当的,说这样最健康。但听说隔夜饭可能有致癌物质后,他立刻放弃了带饭。但午饭还是要吃的,外卖还是要点的,小铁在点餐的道路上修炼成了养生评论家。“这家店的菜不行啊,都是材料包加热一下。”“用这种饭盒装饭也太简陋了吧?不卫生啊。”“这家店是自家手工卤味,不错,收藏一下。”“米饭和面食轮流吃,营养才更均衡。”……
在小铁的午餐中,手工、现炒、精细粗粮、绿色、自家老母鸡等等关键词都是促使他下单的决定因素。
阿雯是全能系的。
阿雯全面发展,均衡发展,点餐从不出错,每天都能吃上准点送达、冒着热气的实惠合胃口的午餐。
她有四项技能:一是不管多忙,到点自动点餐,所以办公室从不会出现耽误点餐的事;二是考虑路况及周边环境,适时把握催餐节奏,但不会夺命连环call外卖小哥,她说这么做真的没啥用,还可能耽误外卖小哥的行程;三是精通100以内的加减乘除,实现各种促销手段的优惠最大化,坚决不掉进商家陷阱;四是评论鉴别能力强,一眼就能识破那些商家的评论是顾客写的还是自己刷的。全能系的阿雯,是办公室午餐的顶梁柱人物,全公司的“最佳饭伴”。
文艺鹭的午餐危机
◆蒲月
我离职前,和同事兼闺蜜鹭吃散伙饭。两杯玛格丽特下肚,鹭说,你走了,我将要面对多少场未知的无聊午餐。
我和鹭同吃的第一顿饭,是这家报社食堂的免费午餐。那时我们都刚研究生毕业,上班第一天,两人愤然嚼着盐分过量的咖喱鸡块,竟聊到了毛姆和吉卜林。从此我们午餐形影不离。偶尔加入些有趣无趣的人。鹭来自江南,讲话音调轻柔,语速缓慢,嘴间却能时时升腾出绚丽的烟火,让我流连忘返。我们是餐桌上的伯牙和钟子期。
我两年后的这一走,不确定她面临的午休,将要残破或是繁茂。后来我在新的城市安顿下来,问起鹭近况,没想到在中年危机和职业危机都还没来袭之前,她却间歇性地沾上了午餐焦虑。刚开始,午餐的意义局限在填饱肚皮。不想叫上别人,鹭每天午餐对着手机,偌大一个喧闹的食堂里,用自带的饭扫光安慰着自己。有时等大家都吃完,才缓慢荡到食堂。有时甚至在办公室吃起了方便面或汉堡包。过了段时间,午餐的意义成了挤掉寂寞,可总在半死不活的对话刚拉开序幕不久后匆忙吃完,说有事先走,自己跑去单位小花园散步看书。再后来,她终于嗅到了对味的人,午餐的意义升级为聊天,可小K总是上晚班,老A又常外出办事。鹭渐渐在午休前十分钟为约谁吃饭而变得焦躁不安,甚至偶尔晚上失眠,蜷在漆黑的小屋里盘算怎么和那个谁谁谁熟识后一起在食堂谈笑风生。
鹭喜欢在餐桌上跟人讨论《黄金时代》这个故事怎么能讲得更好,向人介绍去迪拜前在哪能买到阿拉伯风的黑纱长裤,以及与人争辩水母和海蜇的区别。在杂志上读到,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在一起聚餐的时间是30万年前,位于以色列特拉维夫附近的洞穴。她微信问我,那时的他们有我这种焦虑吗?她的焦虑逼她盘算出,一个中午有半小时到40分钟身处食堂,5天班,撑死一周里午餐也就占3小时20分钟,相当于看了场《泰坦尼克号》而已,但几乎一日一次的频率分外挠人。她甚至考虑在单位内部论坛“啪”地贴上个征饭友启事。
过了些日子,我正寻思要如何帮她对抗这场午餐危机,鹭得意地告诉我,在把报社里她感兴趣的人都尝试了遍后,她制定出鹭氏午餐档期表:周一跟同有男友的菲和瑶吃,主要讨论周末游玩去处以及——男人;周二周四放弃免费午餐,一人去附近点碗小面或馄饨,读小说;周三不吃午饭去健身房;周五和一些零零碎碎的同事吃,在无限的乏味中努力挖掘出有限的情趣。
便当青年的小确幸
◆陆依蔓
今年3月,我跳槽到位于上海原法租界里的一家广告公司。入职前,我仔细盘算了工作午餐可能的花销,发现在公司所处的市区核心位置,想依靠可靠的外卖或堂食解决吃饭问题,每天人均消费可能至少需要50元。
我没怎么犹豫,就决定以后午饭都自带便当。跳槽前,我在一家美食媒体工作,办公室里有厨房,同事们常会做饭和大家分享,午饭从来不成问题。我在知乎上查了查关于便当盒的推荐,选择了198元、号称使用PBT塑料的一款,希望在安全性上获得更多保障,毕竟这是每天都要使用的。我还下单了一款空气炸锅,加上原有的一口小锅和电饭煲,是我认真研究后最适合自己的工具组合。
“都是因为贫穷……”我半开玩笑地把带便当的行动,归结于想省钱。省下来的钱,我更愿意用来旅行、看展,和朋友去吃一顿高品质的米其林日料,或者干脆存起来。
我记得,刚入职时自己是全公司为数不多带便当的”异类“。每个工作日早上,我6、7点就起床,开始准备当天便当。把提前用盐和黑胡椒腌制好的鸡腿肉、鸡胸肉或牛肉,连同作为主食的红薯、紫薯或玉米一同丢进空气炸锅,另一口锅里加水,等待水开的期间清洗蔬菜并切好,蔬菜烫一下便捞出来,装进便当盒,加入沙拉酱。一般这个时候,空气炸锅里的肉类也烤好了。这样一份有主食、肉类、蔬菜的便当,整个制作过程不超过30分钟。
带便当的6个月以来,我算了一笔账,每月在餐饮上的支出不过几百元,就可以让自己吃得很不错。而办公室里每天都点外卖或出去吃的同事,每月光工作午餐的花费就要1000-2000元。
我不知道公司带便当的人越来越多和自己有没有关系,总之入职三个月以来,带便当的人从只有我和一位实习生,到5、6个人要定个会议室一起吃,分享各自的食物。
但带便当的人,总免不了受到职场午餐社交的影响。刚入职时,我曾被领导叫去共进午餐,不好推辞只能去,把便当留到晚上。或者有时当天带了便当,同事却热情邀请我一起出去吃,不想让大家觉得我不合群,只好去。
公司的会计阿月做便当的初衷,是不降低生活质量地减肥,让自己吃得健康,也要吃得好。身高160左右的阿月,去年体重在130斤左右,一开始她采用“白水煮一切”的方式来管理饮食,配合锻炼,体重很快有了变化,但这个过程让阿月并不愉悦,总觉得是在“熬”。我带便当之后,阿月也正式决定自己做便当。低盐少油,意味着菜只能用最基础的方式进行烹饪,不如重油重盐的做法香。怎么让吃饭这件事,变得既健康又有趣?阿月的绝招是“摆盘好看”。
阿月副业是一名摄影师,对于造型、色彩搭配有很好的审美。便当的食材准备好,她凭感觉就能摆出漂亮的造型。摆盘好看了,拍照就好看,照片好看了,看起来就有食欲,有食欲就会吃得开心,如果有人夸赞照片拍得好就更开心,做便当、吃低盐少油的便当就更有动力坚持下去。
过上做便当的生活后,我和阿月都意外地发现,不仅身体因为规律、多样化的进食变得更好,作息也变得正常了。第二天要起早床准备,前一天晚上就不可能晚睡,晚睡拖延症就这样治好了。但最让我们开心的,是要好的同事们慢慢跟着我们改变了饮食习惯。从前的聚餐是满满一大桌子肉菜,只有我俩”吃草“,现在大半个桌子都是素食或低盐少油菜肴。
感谢那位喊我一起吃饭的漂亮姐姐
◆小卡
我有学弟学妹要毕业了,问我职场新人怎么样能够和同事们快速的熟悉起来?我的答案是,一起午餐。忙完手头上的工作之后,吃饭时间是工作间隙中为数不多的放松时间,一边吃饭,一边轻轻松松地聊聊天,是很愉快的事情。讨论下今天的饭菜也好,交流下各自的口味也好,分享一下看到的笑话和段子也好,都是很和谐欢乐的体验。而且,有些工作上的事在饭桌上说,效果可能会好一些,在办公室说,总感觉有些公事公办。
看我说得这么头头是道的,其实自己也是去年才毕业的职场小白。但我说的,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真实感受。刚入职场的时候,所有的同事几乎都比我大,男同事居多,都显得那么事业有成的样子,女同事个个妆容精致,衣着时髦,穿着高跟鞋,像高贵美丽的白天鹅。我一个刚出校门的,感觉自己又傻又土,甚至不敢主动和他们说话,更别提一起吃饭了!
记得当时我刚入职后,几乎半个月的时间里,每天中午都“拖”着不去吃饭,有同事问我,我就说还不饿。哪儿是不饿啊,就是觉得别扭,胆怯,怕自己融不进那个圈子。但不吃又不行,只得一直拖到午餐时间快结束时才匆匆往外跑。我不敢在单位的食堂吃,也不敢在附近的小店吃,因为万一遇到被我拒绝的同事,那就太尴尬了。
然而,就在一个周五,一位过生日的同事姐姐主动“抓”住了我,非常真诚地邀请我参加她中午举行的生日宴。“这条街最好吃的串串,不吃真的很可惜哟!”中午下班,姐姐拉着我就往外走,完全不给我拒绝的机会,我只得尴尬地去了。
幸亏有这么个热心的同事姐姐,幸亏我去了!那顿饭是我上班以来吃得最开心的一次午餐。我终于明白:之前的担心和恐慌有多么的幼稚。新入职场谁都会有恐慌,但其实你恐慌的午餐方式可能恰恰是化解“恐慌”最好的方式,关键在于,你敢不敢跨出那第一步。
说真的,我很感谢向我伸出手的同事姐姐。单位来了新同事,我也会像那位可爱的姐姐一样,主动邀请他一起去吃饭。
一个食堂爱好者的惬意生活
◆路童
我是一个食堂爱好者。只要条件允许——附近有食堂,我就会选择在食堂吃午餐。不过我也并非异类,某次在网上看到一份调研,据说近半数的白领选择在公司自带或就近写字楼的食堂用餐,因为这是公认的最省心的午餐地点。
我上一份工作在位于紫竹工业园区的某外企,公司有食堂。朋友问我你们公司食堂怎样,我回答他:“公司的食堂非常‘健康’。”公司搬去紫竹之前,我查出有轻微脂肪肝,但在紫竹吃了一年的食堂,体检就变成完全健康。食堂的菜单上,有大小荤菜一共12 种,价格从2至5元不等,而蔬菜4 种,每样1元。很多男同事觉得食堂的饭菜吃不饱,菜品花样太少,但价格很亲民啊,10元就能吃一顿午饭,该知足了。
后来我跳槽去了中信泰富。去了才知道,食堂和食堂的区别竟然这么大。这里的员工食堂在白领圈口碑很好,性价比相当高。12元一顿中饭,有四个套餐可以选,两荤两素,有酸奶豆浆,还有水果。厨房里都是上海阿姨和爷叔,味道也是中规中矩的本帮菜,很符合我口味。我第一顿点了一份鱼丸汤,当时就被震惊了,边吃边给朋友发微信:“这个鱼丸老好吃的,跟《食神》里面的撒尿牛丸一样有弹性!”如果胃口大,可以再加3元多吃一个荤菜。由于汇集了周边恒隆等商务楼的白领精英们,这里已经传出了不少轶闻。比如淘宝上的员工饭卡已经卖到了100元一张,比如常常可以见到穿着CHANEL套装的女性精英在食堂里大啃排骨。所以,即便打饭找座位都要排队,这里的食堂还是吸引了附近众多上班族。据说这里还是上海美女最集中的食堂,男同胞们每到中午11 点就开始坐不住了,总觉得会有什么美好的邂逅,发生在那个千人大食堂中。
一个上班族能遇到这么靠谱的食堂实乃幸事。我一个朋友和我有同样感受。他在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工作,他们的食堂号称最周到食堂。每天中午大堂、小炒部、熟食部、点菜部、点心部、低盐低糖少油窗口齐齐开放,提供百余种选择。大概10元钱一顿午饭,物美价廉,周围不少写字楼的上班族不惜多花20% 的搭伙费,每天中午赶去蹭饭。
还有没有更好的食堂?也有的。据说宜家员工食堂每餐只卖3元钱,两荤一素,一份例汤一份凉菜一个水果,大概是上海最便宜的食堂了。
伴唱“午餐吃什么”是个难题
机械地重复着“鸡肋午餐”的上班族,无异于以透支自身健康的方式来换取更多的“主要社会财富”,因此带来的胃病、精力不济和发胖等后果也在所难免。
——山东省临沂市某医院营养科主任 马爱勤
不要一个人吃饭!因为吃饭是“找到组织”最便捷的途径,“独食”再美味,也不如与跟你一样爱辣大肠的人聚餐来得享受。
——畅销书《不要一个人吃饭》作者 白山
现在很多年轻人身体素质不好,都是中饭没吃好的缘故。别看他们个个看起来体体面面,其实也挺辛苦的,附近几家公司的年轻人经常到我这里吃饭,年纪轻轻的中午就吃那么一碗粉,还经常吃着吃着,就接到电话了,匆匆扒两口就赶紧走了。吃这么点儿,营养哪里跟得上啊!
——湖南省长沙某米粉店老板 刘隆
在“吃饭难在哪”的选项中,60.98%的受访者把票投给了“不知道吃什么”。然而,有趣的是,调查数据显示,51.2%的受访者每天仅用“5分钟及以下”时间就决定了工作午餐吃什么。究其原因,是公司午休时间有限,所以在选择上往往只能速战速决。
——某网络调研机构员工 柯西诺
对新生代务工者而言,在怎样的地方吃饭,如何搭配饭菜,选择坐在什么位置,吃饭时跟同事聊点什么,也是他们表达自我的机会。他们不想随随便便对待午餐,正如他们不想随随便便对待自己的“范儿”。
——某保险公司HR 艾雪花
饮食环境和饮食习惯关系着职场人的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这不仅需要上班族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多为饮食大计思量,也需要餐饮服务人员和监管人员共同配合维护好职场人的饮食健康和安全。
——智联招聘人力资源专家 安可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独唱团”是《时代邮刊》(下半月)的策划专题,越来越多的读者越来越喜爱,越来越关注。
为了把“独唱团”的策划专题做得更加贴近实际、贴近读者、贴近生活,本刊真诚地向广大作者、读者征集“独唱团”选题。
本刊的“独唱团”专题要求从有关“官场职场商场情场欢场、亲情友情乡情爱情人情”等方面寻找当下读者最感兴趣、最想讨论、最易共鸣的选题;切口要小,意义要大,角度要新,意蕴要深;整个专题要体现“亲切、清新、轻松、智慧”的风格。
如果你对本刊“独唱团”有兴趣,请你把你所想到的选题写一个500字左右的策划提纲(包括大主题、主要观点和总体框架等)告诉本刊:信件请寄本刊唐韶南收,电子邮件请发至manyuanl@163.com。本刊对采用选题的提出者给予重奖;对有策划执行能力的作者,本刊将聘其为特约作者或特约编辑,加盟到本刊采编队伍中来。
我们等待着一个个让人怦然心动的选题出现;我们期待着一个个策划高手的智慧在本刊展现!
《时代邮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