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与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成人疝气治疗中的应用对比
2018-11-13张国强
张国强
苏州科技城医院肿瘤外科,江苏苏州 215153
疝气是指机体中某个脏器或者组织离开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者后天造成的缺损或者孔隙进入另一位置。其中腹股沟疝是指患者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从而向体表突出,最终形成疝,属于临床上常见的腹外疝[1]。患者临床症状可因疝囊大小等情况而不同,主要表现为腹股沟处出现可复性肿块,早期可通过手压方式自行回纳。若临床上未及时采取有效治疗,随着病情不断发展,肿块不断扩大,严重影响患者行走及正常劳动,降低生活质量[2]。如若嵌顿有发生肠坏死风险。临床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常规手术虽然能够有效缓解相关症状,改善病情,但术后并发症略多,降低治疗效果,导致预后不够理想,因此如何选择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成为难题。该院对此展开研究,方便选择该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纳入的62例疝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疝气患者采取腹腔镜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与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治疗价值,现作出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该院纳入的62例疝气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31例。研究组男27例,女4例,年龄20~70 岁,平均年龄(50.4±2.8)岁;对照组男 26 例,女 5例,年龄 22~70 岁,平均年龄(51.2±2.7)岁。 比较两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纳入标准[3]:①均符合腹股沟疝的临床诊断标准。②均经过所有患者及家属同意并自愿加入该次研究中。③资料齐全,精神或者意识正常者,能够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
排除标准[4]:①合并严重全身性疾病者。②合并造血系统疾病者。③合并严重心肺功能障碍者。④资料不全,精神异常或者意识障碍者,无法配合研究。
1.2 方法
研究组:采取腹腔镜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患者采取全麻,在脐孔进行穿刺,并建立人工气腹,压力保持在13 mmHg,置入腹腔镜与Trocar,探查双侧腹股沟区域,确定疝的类型,并仔细观察有无隐匿型疝。利用腹腔镜在患者跟脐位置平行的双侧锁骨中线交叉处,作5 mm穿刺孔,置入Trocar并采取电剪刀在疝囊颈上端将腹膜切开,同时游离内环位置的腹膜瓣,沿着腹膜打开疝囊,将疝囊从输精管与精索血管上进行剥离操作,使精索腹壁化。从患者腹膜前间隙进行分离操作,使腹壁下动脉、精索、输精管、耻骨结节以及coopers韧带完全暴露,将补片从穿刺孔置入,并覆盖耻骨肌孔,随后采取蛋白胶妥善固定补片,缝合并关闭腹膜,排空二氧化碳后,缝合穿刺孔结束手术。对照组:采取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进行硬膜外麻醉,在腹股沟韧带上外环至内环投影出做切口,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并游离疝囊,高位结扎疝囊,内环口圆锥形补片充填固定,平补片放置腹横筋膜前精索后方,精索经过内环处小孔松紧适度,妥善固定补片、耻骨结节、联合几肌腱,腹内斜肌、腹股沟韧带以及腹直肌鞘外缘等,随后放回精索,缝合腹外斜肌腱膜,逐层关闭切口。
1.3 观察指标
密切关注所有患者治疗后病情变化,并记录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对比两组治疗结果及安全性。疼痛评分标准:0分无痛;0~3 分轻微疼痛;4~6 分疼痛明显;7~10 分强烈疼痛,影响生活。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术后疼痛评分、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情况(±s)
表1 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情况(±s)
组别 术中出血(mL)术后疼痛评分(分)下床活动时间(h)住院时间(d)研究组(n=31)对照组(n=31)t值P值10.87±3.26 21.34±6.85 7.684 0.000 2.74±0.83 3.92±1.35 4.146 0.000 4.72±1.56 17.42±5.10 13.258 0.000 5.05±1.68 9.17±2.49 7.637 0.000
2.2 并发症
随访中发现患者出现的并发症有阴囊血肿、皮下积液以及性腺损伤等,其中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6.45%,明显低于对照组发生率19.35%(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3 讨论
近几年,我国腹股沟疝发生率日趋增长,占全部腹外疝的90%左右,已成为威胁人们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临床上可根据疝环以及腹壁下动脉的关系,分为直疝和斜疝。当患者站立时,腹部压力逐渐升高,从而使疝气导致的肿块增大[5]。若临床未及时发现,随着病情不断加重,可能严重影响正常生活,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选择疗效确切的手术方式在保障患者身心健康中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上通常采取无张力修补术进行治疗,术中以人工生物材料作为补片,可有效增加患者腹股沟后壁,降低手术操作对正常组织或者解剖结构的影响,手术过程中保证层次感,同时实施无张力修补术,使患者周边组织不会产生明显张力现象,减轻术后疼痛感,避免出现牵拉感或者异物感[6]。虽然无张力修补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相关症状,改善病情,但术后并发症略多,预后不甚理想。随着医疗水平不断进步与发展,临床认为腹腔镜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效果更好,促进病情快速恢复,改善生活质量,为预后提供保障[7]。彭淮都[8]研究表示,腹腔镜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相比无张力修补术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其并发症发生率仅为6.00%左右。该文研究结果中:研究组术中出血、术后疼痛评分、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6.45%低于对照组19.35%(P<0.05),说明研究组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术后快速活动,降低术后疼痛程度,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高。无张力修补术属于前入路,而腹腔镜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是后入路,经过患者脐部进入腹腔内,随后打开腹膜进入腹膜前间隙,并对腹膜前间隙进行分离操作,使精索等相关结构完全暴露,同时可发现隐匿性疝;并在腹腔镜下置入补片,并妥善固定,可达到完全覆盖及修补效果。加之手术操作较为简单,对患者伤害较小,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感,并减少术后并发症产生,保障患者身心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但该文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及不足,如样本选取例数较少,临床可进一步扩大研究对象人数,从而提高准确性。结合该文研究结果发现,腹腔镜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不仅能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疼痛程度,促进康复,缩短住院时间,还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其发生率仅为6.45%,与上述研究结果相符,证实该方法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腹腔镜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在疝气患者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缩短治疗时间,促进病情快速康复,降低对患者伤害,同时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疼痛程度低,舒适性高,安全性高,为预后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