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双困生”的就业困境与出路分析
2018-11-13胡广渝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1120
胡广渝 西南政法大学 重庆 401120
高校“双困生”一般指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的学生。这一类学生在经济上和心理上常处于困境之中,背负着经济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从而导致自我认知不足,容易形成孤僻性格和自卑心理,这些因素使得“双困生”综合能力不足,难以适应就业需求,无法通过就业实现自身价值。
一、“双困生”的就业困境
(一)社会适应性较弱。绝大部分“双困生”来自农村,从封闭落后的农村来到现代化的城市,周围环境的剧变导致极大的心理落差令他们感到无所适从。而从人际交往方面来看,由于受生活环境和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大多数“双困生”从小就因落差形成了自卑的性格。他们不善言辞,不懂得表达自己的情感,容易导致在人际交往中失败体验过多,对集体没有归属感,无法适应全新的生活。
(二)个性发展不足。“双困生”由于其家庭经济拮据,没有经济实力进行业余爱好的培养,易形成“学习第一”的僵化思维,校内校外活动参与少,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训练不够。到了突显个性与能力的大学校园,“双困生”因特长缺失、个性保守而在竞争中常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
(三)知识获取能力局限。“双困生”大多来自农村,因为其经济情况与地理环境的限制,通常是通过统一教材来获取知识,这造成了他们知识面的狭窄,缺乏锻炼多角度学习能力。同时由于生活压力,经常奔波于各种简单劳动的兼职之中,耽误了大量的学习,学业上常感到困难和吃力。
(四)心理健康程度偏低。自卑是“双困生”最为突出的心理问题,行为模式上表现为两种类型是:一是高调激进型,这一类学生通常以高调的方式极力掩饰贫困,在别人面前表现优越感。二是低调退缩型,这是大部分“双困生”的行为模式,容易敏感、脆弱、封闭自己的内心,不愿与人交流。常处于不安之中,失败感和愧疚感相互交错、郁结丛生,引发心理障碍,无法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对实现就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
二、“双困生”的出路
(一)硬件性帮扶着力解决基础问题
1、落实资助,解决后顾之忧。经济是基础,可以从多途径缓解“双困生”的经济压力,目前,我国高校已建立起“奖、贷、助、补、减、免、缓”等一套较完备的助学体系,学校也掌握一定的校友资助资源。同时,学校也应多为“双困生”提供校内勤工俭学的机会,鼓励其自立自强,与社会资助互为补充。这些资助可让“双困生”在一定程度上脱贫。
2、反训练,提升求职技能。“双困生”见识和眼界都相对欠缺,个人综合能力不强,简历制作和面试能力相对普通学生劣势更为突出。在实践中,笔者通过对“双困生”的简历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修改,对他们的面试进行强化模拟训练,发现这种模式在短期内容易提升“双困生”的求职技能,增进他们竞争力的。
3、提供资源,打开职业眼界。校外实践经历太少是导致“双困生”眼界狭隘的共性问题,提供校外实习资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校外实践所带来的真实职场体验不同于校内勤工俭学,可以帮助“双困生”开拓眼界的同时,也增强自身优势,提升其综合能力。
(二)软件性引导助力破解心理困境
1、正确认识自己和世界。相较于解决经济问题,解决“双困生”的心理问题才是成功解决“双困生”就业问题的根本。“双困生”对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往往偏激、片面,容易产生悲观、消极思想,加之外显的就业能力欠缺,更容易产生就业信心不足的问题。笔者认为帮助“双困生”建立健康的自我认识,才能真正用利于他们克服消极心态,培养积极心态,帮助他们审视内心,让他们感恩过去、感受当下、敢于面对未来的世界,这不仅对就业意义重大,对个人幸福感的寻找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专业技能的运用。心理的调整和重建是一个持续而慢长的过程,更需要专业的技能,针对“双困生”这一特殊群体,运用教练技术、焦点技术等等,通过不断的正向刺激,实现对自我的接纳,体会每一次微小改变带来的积极心理,这些专业技术的运用帮助他们自己去发掘自己的潜能,不会让学生觉得很刻意,让他们让帮扶做到更到无痕化,这种深刻的心理体验,使他们更加自信和积极地投入就业准备乃至职场生活中,更易使得他们成功就业。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据教育部一项统计显示,目前我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总数已高达400多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至25%,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8%至10%。帮助这部分学生实习就业不仅有利于其家庭情况的整体好转,也有利于社会形成“好学、重学”的良好氛围,更对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袁贵仁部长曾在讲话中指出:“要进一步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女大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要摸清底数,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努力帮助他们实现就业。”,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更要带着真正的爱,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并引导“双困生”切实解决经济问题,走出心理困境,确定就业方向,重塑就业信心,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