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环境污染先要清除“思想污染”
2018-11-13申国华
文 申国华
清除“思想污染”,狠刹弄虚作假的恶劣风气,既要研究解决办法,制订好制度,也要找准落实制度的“载体”。
生态环境部近期组织对部分地区中央环保督察整改情况开展了现场抽查,并于9月18日公开通报了4起整改不力问题。环保督察整改,本已是发现问题之后的“亡羊补牢”,一些地方却不认真整改,反而编造虚假报告企图蒙混过关。不仅罪责难逃,而且应该罪加一等,只有清除“思想污染”才能根治环境污染。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环境污染问题,很多都不是“急性病”而是“慢性病”,大多是长期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主观原因而非客观因素所致。面对中央三令五申,仍然在整改问题上顶风违纪违规,弄虚作假,企图瞒天过海,足以说明思想被“污染”程度之深,甚至已根深蒂固。所以,只有彻底清除“思想污染”,才能有效校正行为偏差,预防和杜绝环境污染。否则,治标不治本,即使下再大力气,恐怕也是雨过地皮湿、摁下葫芦浮起瓢。
用猛药治理“思想污染”具有充分的纪律法律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在纪律整饬过程中,不收敛、不收手的,应当从重或者加重处分;国务院《关于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76号)对政务失信行为的处理作出了严格规定……个别领导干部既然在环保督察整改问题上公然弄虚作假,就要严惩不贷。所以,面对环保督察,不认真整改,而是弄虚作假,就要罪加一等,而不能不痛不痒地处理一番,通报批评、教育整改、深刻检讨等。针对这些情况,只有依纪依法从重或者加重处理弄虚作假歪风,才能真正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更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清除“思想污染”,狠刹弄虚作假的恶劣风气,既要研究解决办法,制订好制度,也要找准落实制度的“载体”。找好载体,也就是群众常说的想出“金点子”、好方法。比如:按日连续计罚,惩罚力度按日放大;赋予环保部门更多权力,包括现场检查、查封、扣押、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再比如:从顶层设计、执行制度再到社会监督等,坚持“全覆盖、零容忍、无禁区”,做到环环相扣、密切协作、同频共振……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更好地改进工作作风,铲除弄虚作假恶劣风气滋生的土壤。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政治生态遭受污染,更难以治理,付出的代价会更大。所以,面对环保督察整改,只有先清除“思想污染”才能根治环境污染,才能斩草除根,不留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