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通考·田赋考》与《通典·食货典》中商鞅土地改革的比较分析
2018-11-13惠玉
惠玉
(郑州大学 历史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通典》与《文献通考》均是中国古代政书,为典制通史。《通典》为唐代杜佑所编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记述唐天宝以前历代经济、政治、礼法、兵刑等典章制度及地志、民族资料。《文献通考》,宋末元初马端临编撰,是从上古到宋朝宁宗时期的典章制度通史,与《通典》、《通志》合称“三通”。其中,《文献通考》与《通典》性质相似,是仿《通典》成规,且对《通典》多有借鉴。但两者的不同仍较为明显,从两书对历史上同一事件的不同论述和态度便可窥探一二。以下将探讨《文献通考·田赋一》与《通典·食货典》中对商鞅变法中所推行的“废井田,开阡陌”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1 两书中记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的不同之处
1.1 论述方式不同
《通典》中对于此事的记载平铺直叙,简明扼要。仅用87个字便将商鞅推行“废井田,开阡陌”的原因、方式和所取得的成果记述完毕,结构严谨,无赘述之词句。此为杜佑写作的特点,亦为后人所称赞,《新唐书》中有:“……为二百篇,自号《通典》,奏之,优诏嘉美,儒者服其书约而详。”,可见其法言词约之写作论述特点的风评之优。但过于简略的论述,难免会有所缺漏。
《文献通考》中对于此事的记载采用“文”、“考”结合的方式,广征博引,相比《通典》更为细致,且有较为丰富的前代名家对于“废井田,开阡陌”的观点比较。所谓“文”、“考”,马端临在《文献通考·自序》中的解释为: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考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其载诸史传之记录而可疑,稽诸先儒之论辞而未当者,研精覃思,悠然有得,则窃著己意,附其后焉。”
其中对于此事的记载中,“文”的部分只有简短的一句:“秦孝公十二年初为赋,纳商鞅说开阡陌制贡赋之法”,“考”的部分篇幅较长,内容丰富,引述罗列了杜佑、朱熹对于“废井田,开阡陌”的论述,并发表了自己对这一田制的看法,论述材料较为丰富,观点多样,逻辑严密。
1.2 观点态度不同
杜佑在《通典·食货典》中对“废井田,开阡陌”持一种辩证的态度,有褒有贬。既提出了其有利影响:实行土地私有制,扩大了耕地面积,农业经济发展,国富兵强;
《食货一》中有:“(商鞅)废并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富国兵强,天下无敌。”
又表述了其后续的不利于社会长久发展的弊端:承认土地私有,不重赋税而重征徭役,以致穷苦人民为躲避徭役远走逃难,富人则居安居乐业,并大肆兼并土地,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的长远发展。
《通典·食货一》云:“秦孝公用商鞅计,乃隳经界,立阡陌,虽获一时之利,而 兼并 踰 僭兴矣。”;《食货四》云:“夏之贡,殷之助,周之藉,皆十而取一,益因地而税,秦则不然,舍地而税人,故地数末盈,其税必备,是以贫者避赋役而逃逸,富者务兼并而自若。”
马端临本人在《文献通考·田赋考》中对“废井田,开阡陌”表达了贬斥之意,他在记述此事时的“考”的部分有云:
“秦坏井田之后,任民所耕,不计多少,已无所稽考以为赋敛之厚薄,其后遂舍地而税人,则其谬尤甚矣。”
认为开阡陌破坏了原有的井田制,土地为民私有,此田制所间接导致的土地兼并和不合理的赋税与兵役是一大谬误,批判的态度显而易见。在同一章节中所引的吴氏之话语,亦是增强自己的观点:
“井田受之于公,毋得鬻卖,故王制曰:田里不鬻。秦开阡陌,遂得买卖。又战得甲首者,益田宅,五甲首而隶役五家,兼并之患自此起。民田多者以千亩为畔,无复限制矣。”表述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的不合理性。
2 产生不同之处的原因
2.1 家庭及生活环境的差异
杜佑出身显贵,《新唐书》中记载:“父希望,重然诺,所交游皆一时俊杰”,后以家世荫庇入仕途。历任江西青苗使、水陆转运使、户部侍郎判度支及岭南、淮南节度使等职,后官至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累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其一生共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共六朝,为官五十年有余。自幼生长在条件优渥的家庭中,他见多识广,目光长远。后又长期为地方官以及政府中央高层官员,其办事风格及意识形态难免会受到影响,所以遇事将朝廷与民众放在一起考虑。对于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这一田制,杜佑自然而然地持一种辩证的态度,一方面考虑到了“废井田,开阡陌”使承认土地私有,不重赋税而重征兵役,以致穷苦人民为躲避徭役远走逃难,富人则居安居乐业,并大肆兼并土地,造成贫富差距加大的局面,贫苦大众生活困苦。另一方面也考虑到了这一田制改革使秦国经济发展,军事力量大增,国富兵强,于国家整体有利。
马端临生长于大官僚家庭,条件优渥。其父马廷鸾曾任南宋宰相,后厌倦朝廷的没落与黑暗、苦于奸佞当道,遂辞官归隐,潜心修学。《文献通考·自序》中有:“家藏坟索,插架之收储,趋庭之问答,其于文献盖庶几焉。”。 所以,马端临在搜集文献资料,听取名流议论,了解文物制度等方面,拥有极为便利的条件。所以他在《文献通考》中对“废井田,开阡陌”这一田制的论述可以采用“文”、“考”结合的方式,广征博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家庭环境为他创造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马端临25岁时南宋灭亡,他虽大半生属于元代度,却视元朝为异族统治,以宋代遗民自居。他生活在兵荒马乱的环境里,深谙百姓疾苦。所以,他对于“废井田,开阡陌”持贬斥态度,因为他认为这一田制并未解决平民百姓的穷苦问题,甚至拉大了贫富差距。
2.2 个人思想性格的不同
杜佑性格谦逊且平易近人,言行谨慎,不与人交恶,正如《新唐书·杜佑传》中记载:“为人平易逊顺,与物不违忤,人皆爱重之。”清人王鸣盛在其《十七史商榷》中描述杜佑:“约计佑历事六朝,仕宦五十年,出入将相,屡遭戎寇纷纭,为权臣所引而不为所累,为奸臣所忌而不为所害,以功名始终,贵极富溢。”,可见杜佑处事之高妙。他的这些性格特征在潜移默化之中亦会渗透到他的写作风格当中去,对所述事物进行全面的思考,采用辩证的方法去论述,其对“废井田,开阡陌”的记述亦是如此。
相比杜佑,马端临的性格就简单得多。受其父马廷鸾的影响,马端临嫉恶如仇,清白坦荡,淡泊名利,不会违心地趋炎附势。正是这种性格促使他在书中发表自己意见时的观点明确,拥护人民。
3 结语
因为现存的史料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同一事物有不同记载与评价的情况。不知孰对孰错的情况下,需要多加比对,多方面搜集史料,进行深入研究。探究事情本源,应借助史料所提供的信息,设身处地去思考,将自己放入当事人的时代及生活背景中,尽力去体会其思想,去记述、评价,以减少历史研究过程中的误解与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