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视阙下的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
2018-11-13傅双燕
傅双燕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浙江金华 321007)
2015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文件,文件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将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重视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创新务实等精神的培养。2017年全国、各省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相继召开,进一步明确了“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可以说,探讨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全面融合培养模式,落实专业教师的育人职责,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高职教育而言势在必行。
1 当前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现状
在过去的高职教育中,各高职院校存在着只重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职业精神的塑造,一味培养“专业人”,而忽视了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导致很多高职毕业生专业技能强,但职业精神差、综合素质低、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自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全国各高职院校高度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道德素养、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并探讨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培养模式,努力推动高职教育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可以说,国内很多高职院校开始探究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的模式,也取得了一些育人成果,但很多专业在职业精神培养的内容比较空泛,主要做法模糊,缺乏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特别是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还没有做到真正融合,还处于“双线”平行培养探索中。
大多数高职院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了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比如在传统的《思政概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等通识课基础上,增设了《创业基础》、《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人文艺术类选修课、科技工程类选修课、第二课堂等课程,加强了大学生的思政政治和文化素质教育。但在人才培养路径中,职业素养课和专业课程是两条线,课程各自成体系,没有相互融合渗透;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对思政类和职业素养类课程重视程度不高,特别是网络通识课,甚至出现刷课等违规学习现象。专业课程内容大多围绕专业资格考证大纲,重知识、轻情感,没有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进行融合培养,职业精神教育没有渗透于专业课程中,专业课程中没有融入职业精神的理论和实践。因此,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双线”培养,平行培养却没法做到“两条腿”齐步并进,造成人才的“长短腿”现象。
2 构建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的教育模式
2.1 构建融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的全面深度融合应首先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我校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后,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课程类别主要包括通识课、专业平台课、专业课、辅修专业课、第二课堂,其中通识课学分达到40分,占总课程学分的27%以上;增加第二课堂修读学分(2分),2018年第二课堂学分增设到4学分,增加了“文明修身”(认定制)的学分修读。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养、身心素质等素质结构和态度要求,已列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素质结构和态度要求等职业精神内容主要通过两条路径进行培养,一是通过军事训练、专业认知、企业认识、社会实践、第二课堂以及通识课程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二是将职业精神培养纳入专业课堂教学体系中,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培养。
2.2 构建基于“5S”管理模式的职业素养养成体系
2.2.1 三一教育
“三一教育”指的是一本手册、一门课程、一项规定。一本手册:新生入学时人手领到一份“专业5S管理手册”;一门课程:贯穿5个学期的“5S管理实务课程”;一项规定:“5S管理”课程不合格,学生须参加公益劳动代替课程补考。
2.2.2 三室管理
“三室管理”主要是指实训室、教室、寝室均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体系。实训室管理主要要求学生操作规范,注重职业习惯;教室管理主要关注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寝室管理主要针对学生生活习惯、卫生习惯。
2.2.3 5S管理
5S是一种管理方法,是指在生产现场对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管理。5S是指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u)、清洁(Seiketsu)和素养(Shitsuke)。我校机制、模具、机电一体化、汽修、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人才培养均纳入了5S职业素养管理体系,构建“三一教育”、“三室管理”、“5S管理”培养体系,以实训课程为载体实施“5S职业素养”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标准、课程考核方案及日常教学中融入职业素养要求,形成常态化的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体系。
2.3 构建以“工”字育人模式为主导的文化育人体系
我校建筑工学院围绕“鲁班精神”,凝练培育以“工”字育人模式为主导、以3F(地面Foundation、框架Frame、平台Floor)为工作理念、以基本素养和成长提升为切入点的文化育人体系,打造“厚文化,高素养,会管理,精技能,善创新,重发展”的人才培养定位。
通过教化育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开展“诵读经典”、“婺文化进校园”、“传承规矩,创新工具,精美建筑,诚信服务”鲁班精神传承活动、“书香校园,悦读人生”为主题的读书节等主题日文化活动。
通过实践育人提升师生职业素养。主要以结构设计大赛、职业生涯规划等活动为载体,以专业技能大赛、模拟招聘会等活动为重点,融入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内容,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企业文化内涵,营造校园职场氛围。
3 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视阙下的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
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应贯穿于课堂教学和生产实践中,课程教学内容选取和教学设计以及教学环节的安排尤为重要,需建立在一个有序的课程体系之上。下面以我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以下简称“建工”)为例,探讨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培养下的课程建设和改革实践。
3.1 建工专业职业精神培养的现实意义
建筑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各大城市现处于快速建造、快速发展的时期,建筑业的迅猛发展改变了城市面貌,增加了地区经济与文化的独特魅力。然而工程施工中偷梁换柱、违法转包、行贿受贿等现象屡屡出现,甚至出现豆腐渣工程,这与相关建筑人才职业精神的缺乏有很大的关系。随着建筑工程五方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制的推行,职业精神成为了建筑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主要标准。促进建筑类专业人才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全面融合,这不仅是社会和行业对建筑类专业人才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3.2 建工专业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内涵
3.2.1 建工专业职业技能的内涵
为了更好地研究建工专业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内涵,结合专业调研和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工作,本课题对浙江省内的52家建筑企业开展“用人单位毕业生能力需求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建工专业岗位一般包括识图绘制施工图、材料质量评定与选择应用、建筑工程测量及放线定位、建筑工程招投标、建筑结构受力分析、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建筑工程预算及决算等。不同岗位对职业技能的要求和侧重点不一样,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知识技能,主要掌握识图制图能力、材料检测与应用能力、工程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能力、工程项目管理能力等;(2)技术技能,主要掌握施工测量、工程结构设计、材料检测、建筑工程的维护和检测、施工组织与编制、工程质量检查和验收等能力;(3)其他综合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计算机及英语应用能力等。
3.2.2 建工专业职业精神的内涵
职业精神是指人们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精神动力,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所体现出的行为表现。从用人单位毕业生能力需求调查结果上看,建筑类企业看重毕业生的道德水准、工作态度、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稳定程度、安全意识等职业素养。建筑专业某些岗位要在野外作业,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品质尤其重要。职业精神的养成已经成为建筑类企业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
结合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内涵的分析,建工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建筑行业发展需要,具有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的理想和吃苦耐劳精神,能在建筑行业立足,掌握建筑工程施工与管理等知识与技能,具备施工组织与管理和团结协作的能力,面向建筑施工与管理领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3 构建建工专业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的“双课堂”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挖掘本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要求,并将其融入到各专业课程体系中,有的放矢开展教学,明确各课程教学目标,是构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蓝图的首要一步。“双课堂”即为“专业课+思政课”,指的是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课程内容,将职业精神的培养纳入课堂教学中。专业课程教学应以工作过程为载体,创设职业模拟情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不仅可以关注到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可关注学生的态度、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感。如建工专业的《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教学实施中,融入角色扮演教学法,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剖析本课程对应的工作岗位,并用职业精神来要求学生,设定招标人、投标人、监理人、发包人、承包人等角色,将教学中的项目任务转换为工作岗位的真实工作任务,要求学生按照工作岗位标准去完成,并按职业标准进行评价。同时,也可采用课题模拟、社会实践、项目参与等多种多样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启迪学生研讨思考,能够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
《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作为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的试点课程,主要改革思路如下:(1)将职业精神的内涵引入该课程,修订教学大纲,明确学生除掌握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专业知识外,还应明晰我国相关建筑法律法规,增强学生的法治教育、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意识。(2)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专业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贯穿学习,以具体、生动的教学案例为载体,融合职业精神的内涵进行单元教学设计。(3)通过改进考核方案,将职业精神的考核评价融入形成性考核中,有了考核机制这根指挥棒,改变了学生“重技能、轻情感”的现状。
3.4 引入企业文化,校企合作融合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
学生毕业即就业,为达到这层培养目标,就需将企业文化引入学校,加强校企双方的互动,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能真正融合到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中去。其一,相关实训课可以借助校外实训基地开展教学,让企业专家参与教学,特别是顶岗实习环节,将学习企业文化等相关职业精神纳入到实习内容中去。其二,校内的专业课引入企业文化、企业真实案例,要求学生用企业的制度、岗位工作标准进行学习和实操练习。其三,校企合作开发教材,现阶段培育职业精神相关的专业教材很缺乏,故校企双方可合作编写教材,将岗位所需的职业精神要求编入教材中。其四,鼓励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通过在企业的集中学习,不仅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也促使教师了解企业对人才能力的素质要求、企业文化,更能准确把握岗位对应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要求。
4 结语
学生的就业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具备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度,其融合程度越高,更容易获得成功。从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角度来看,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才能在职场上闯出属于自己的天地,从而提升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应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将职业精神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路径,重点讲培养路径落在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中,专业课堂上要打造“双课堂”教学体系,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全面深入的有机结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