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白求恩精神
——中国援科摩罗医疗团队简介
2018-11-13朱丹
朱丹
(华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 510641)
1 打造我们人类命运共同体现——白求恩精神
前段时间,随着电影《我不是药神》的热映,与该片相关的影评也在一夜间刷爆了朋友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就评价到:“影片的完成度太好了。从人物塑造到细节铺垫,从情绪到表演,从节奏到叙事,都可谓达到了国产片难得的成熟度。甚至,它的分寸感和从容感,是许多大导演都没有的……如果这部电影被市场认可,一定会推动中国电影在经典叙事上有整体性提高。”作为一部现象级电影,《我不是药神》敢于触碰社会热点,却又不武断地进行评价,这使得不少人开始关注起该片背后的故事。
甚至连李克强总理也对电影《我不是药神》所引发的舆论热议作出了批示,要求相关部门加快落实抗癌药降价保供等相关措施。“现谁家里一旦有个癌症病人,全家都会倾其所有,甚至整个家族都需施以援手。癌症已经成为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总理说“要尽最大力量,救治患者并减轻患者家庭负担。”
当我们的聚焦点全部聚集到国内的药神时,却鲜有人知道在中国早已有一些医学专家和医护人员成为了海外的中国药神并发扬着新时代中国白求恩精神。他们正是那些广州中医药大学在非洲科摩罗进行医疗援助的基层工作者。这里称他们为药神一点也不为过,早在2013年,受当时科摩罗联盟总统伊吉利卢·马迪之托,时任科摩罗联盟副总统兼卫生部长福阿德·穆哈吉就专程前往广州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李国桥和宋健平教授授予了该国的总统奖章,以表彰他们为科摩罗抗击疟疾所做出的重大贡献,这也是该国首次在历史上将此奖授予他国专家。其实,中国援非医疗专家的积极形象在近几年的影视作品中也有着很好的体现。去年,曾在全世界范围内热映的国产大片《战狼II》中就有弘扬新时代中国白求恩精神的桥段:该片中的陈医生将自己的一腔热血献给了非洲大地,无论是面对致命的病毒还是恶劣的非洲政治环境,陈医生都没有丝毫退缩,最后为拯救病人牺牲在了工作岗位上。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九大报告中就已经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因此,新时代白求恩精神是完全符合这个时代进步的浪潮的,也是打造我们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表现之一。
2 援科摩罗医疗团队——抗疟药传统医学
科摩罗是非洲一个位于印度洋上的岛国,农业是其主要经济支柱,该国人口增长迅速且低龄化现象严重,自然资源却又相当匮乏,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作为非洲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科摩罗现有医疗资源紧缺,医护工作者数量不足,国立医院运营管理不善,且缺乏基础医疗设备和药品。这点从科摩罗国立埃尔马鲁夫医院的环境上便可见一斑:该医院杂草丛生,到处都是烂旧的设备和器械,集装箱、报废汽车随处堆积。虽然当地医生大多从国外学成归国,但由于实际医疗条件的限制,导致医生缺乏配套的医疗器械及医疗规范。多数医生除在公立医院就职外,均开设私人诊所,私人诊所反而成为当地医生的主要收入来源。由于科摩罗政府经常不能及时发放医护人员的工资,且医生在其私人诊所的收入远高于公立医院,故当地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时有罢工情况出现。因此,科摩罗的医疗就和当地的农业和经济一样,主要依赖于外国的援助。中国自1994年起就持续向科摩罗派出医疗团队,现在为科摩罗提供医疗援助的除了上文所提及的广州中医药大学在当地进行医疗援助的基层工作者之外,还有来自中国广西的援非医疗团队。今年1月,中国广西派出了由11人组成的援科摩罗医疗团队来支援当地医疗,这已经是广西派驻当地的第12批医疗团队了。
在中国对科摩罗进行医疗援助之前,该国常年忍受着疟疾的侵扰。疟疾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敌,在青蒿素问世和推广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亿人次感染疟疾,至少有100万人死于此病。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青蒿素作为治疗疟疾的一线药物挽救了无数生命。近半个世纪以来,以青蒿素为基础的抗疟药物及预防、治疗技术不断取得新发展。如今,以青蒿素类药物为主的联合疗法得到了国际医学界的广泛认可并成为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疟疾标准疗法。但是在十多年前,青蒿素对科摩罗人来说还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高级药物,要对抗疟疾,主要还得依赖毒副作用极大的奎宁。即便如此,医疗开销仍是当地人民头上的一大开销。
在2015年南非开普敦召开的第二届中非部长级卫生合作发展会议中,时任科摩罗联盟副总统兼卫生部长福阿德·穆哈吉就曾回忆说:“我家里有3个人得过疟疾,过去每个月都要住院……在科摩罗一般每个家庭都要有2至4人因为疟疾住院,为此每个月大约至少要支出60欧元。”这对于常年人均GDP只有七八百美元的普通科摩罗民众来说无疑是一笔相当沉重的负担。这也和电影《我不是药神》里面慢性白血病患者不得不长期购买4万元一瓶的“格列林”来维持生命的情节如出一辙。
我国出于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对科摩罗的疟疾防控展开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如今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为全球最终消除疟疾的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在2004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与广东新南方集团成功研制出第四代青蒿素复方-青蒿素哌喹片,即粤特快(Artequick)。作为最新一代青蒿素复方抗疟药的粤特快只需在患病24小时内服用两次即可,既缩短了疗程,又节省了费用,同时毒副作用也更小,非常适于在非洲推广。后来该药也被很多非洲的兄弟们誉为“中国神药”。塞内加尔记者阿达马·盖伊的《中国与非洲》一书开篇便将青蒿素药物的开发与非洲联系在一起,认为“非洲应当铭记这一发现”。书中写道“在非洲大陆每30秒就有一名儿童死于疟疾,而两千多年来,中国使用青蒿素药草治疗疟疾。没有任何一款抗疟药品像青蒿素这样孕育如此之大的希望,这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众多成就之一。”
3 药品防治策略
当然光有药物还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治愈科摩罗全民的疟疾,关键还要看整体的防治策略。据中新社报道,中国从2007年开始先后提供约8000万元人民币经费资助,让中国青蒿素走向世界、造福非洲人民。其中,商务部、广东省政府等公立渠道提供4000万元,广东新南方青蒿科技提供4000万元。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素抗疟团队前往科摩罗实施了复方青蒿素快速清除疟疾项目,采用以复方青蒿素全民服药、群防群治为特点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快速清除疟疾方案,从个体治疗扩展到群体药物干预,对疟疾防控策略进行了创新并示范运用,获得了巨大成功。
项目先后于2007、2012和2013年在科摩罗所属的莫埃利岛、昂岛和大科岛地区实施,超过220万人次参加全民服药,3万多外来流动人口参加预防服药。终于在2014年实现了疟疾零死亡,疟疾发病人数下降了98%,疟疾感染率从2006年的每千人142人,下降为2.8人。广州中医药大学采用粤特快群防群治、全民服药的方案最终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项目有效地遏制了疟疾的流行,短期内实现了从高度疟疾流行区向低疟疾流行区的转变,实现了疟疾零死亡,圆满完成了科摩罗快速控制疟疾的任务。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通过群体药物干预、使用中国的创新药物帮助一个非洲国家快速控制疟疾流行的成功案例。该项目使得数以百万计的科摩罗人民从中受益,不仅获得了当地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认可。今年8月31日,中国驻科摩罗大使何彦军在接受新华社记者有关“一带一路”框架下中科关系的专访时再一次积极地肯定了广州中医药大学抗疟团队为两国人民友好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4 结语
与电影《我不是药神》里某西方公司通过慢性白血病患者救命药“格列林”的专利来牟取暴利所不同的是,我们并没有通过我们的青蒿素来压榨被疟疾侵扰的他国人民。而是完全本着新时代国际白求恩精神对世界疟疾泛滥的国家提供无偿的救助和支援,这也正如2015年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演讲中所感言的那样:青蒿素是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我们那些投身于青蒿素研究的科研人员以及援助海外的医护人员用他们的双手和爱缝合着这个世界的伤口,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新时代中国白求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