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文化》2018 年 1、2、3、4 期总目录
2018-11-13
[特稿]
说唐人七绝的几种不同风格及我与唐人合作的三首七言绝句 叶嘉莹(2)
我的父亲——《叶廷元先生译著集》代序叶嘉莹(3)
论清代顺康之际文坛的娱世闲情风尚 陈 洪(4)
[小说与小说批评]
大数据与《金瓶梅》“罗塞塔碑”的破解杨 琳(1)
论傅玄诗文对小说征引与改造的价值意义 孔德明(1)
《列仙传》成书时代考 杨晓丽(1)
《搜神记》中的妖异观念 李彦敏(1)
《红楼梦》“水、泥论”探源 陈 洪(2)
从椎轮草创到多元融合:索隐派红学发展历程述略(上) 孙勇进(2)
经学·红学·学术范式:百年红学的经学化倾向及其学术史意义 张昊苏(2)
“红学革命”:一个学术史问题的再反思 王 圣(2)
关于“周汝昌之问”及红学的对话 白 水 陆仁甲(4)
转载与抄袭:《远东报》(1910-1921)小说再评价 郭 辉(4)
从沈琼枝到冷清秋——兼论《金粉世家》的传统脐带陈千里(4)
《红楼梦》中的“花儿匠·西门·方椿”与北京花事活动及地域文化 俞香顺(4)
[文化研究]
“听”的技术:收音机、空间与听觉现代性(1929—1932) 王 雨(1)
话筒声音的意义流变——从“撒播”到“对话”米斯茹(1)
从音乐的特点和运用透视中国电影音乐创作新趋势——以《中国合伙人》“非原创音乐”为例吴丽颖(1)
听觉隐喻与审美张力——17世纪琉特琴的音乐图像学研究陈芸(2)
欲望政治与文化身分想象——穆时英小说、流行音乐与跨文化现代性郭诗咏(2)
精神分析的阐释伦理:齐泽克论希区柯克 孙 柏(3)
齐泽克快感逻辑的起源 张嘉荣 夏 莹(3)
作为政治批评的缝合式批评——齐泽克研究刘昕亭(3)
从“理想”到“梦想”:当代大众文化想象中的理想之殇 闫桢桢(4)
《我的诗篇》:从工人的诗歌到中产者的消费品 杨宇静(4)
青年创业神话中的工作伦理建构 赵 乔(4)
[学术争鸣]
清华简《周公之琴舞》释读管见祝秀权(1)
《三国演义》叙事结构的数学模型及其普适性——分形视角下的文学初探牛景丽(1)
《全宋诗》之韩驹诗重出考辨 陈小辉(1)
《世说新语》“成于众手说”献疑 刘 强(3)
施耐庵传说辨正与溯源 杨大忠(3)
《庄子》所创造的三个世界 曹 廿(3)
关于《说文》中的两个符号 孟昭连(4)
再论“小子无官职,衣冠仕洛阳” 王允亮(4)
[文学文献]
黄清老佚文辑考——《全元文》补遗八篇查洪德 李 雪(1)
半塘词话 王鹏运撰, 孙克强 刘红红辑(1)
《文心雕龙·章表》考论(下) 何 靖(2)
补作者不见于《全宋文》之北宋佚文七篇 赵逵夫 赵祥延(3)
[文学理论与批评]
新时期以来我国儿童文学价值观念的发展演变 李利芳(1)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标准的演变轨迹与类型分析 李伟长(1)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民族性价值追求反思 朱 斌(1)
内在体系、贯穿性范畴与言说方式——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价值体系管窥翟杨莉(1)
[文化视角]
胡适是如何“暴得大名”的?欧阳健(2)
准备不足的个体及其现代性渴望——进城务工女性的多样化书写李彦文(2)
闻思所及共香焄——苏东坡的海南香缘陈才智(3)
鲁迅新兴木刻民族化理论探析 陈 力(3)
[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
先秦文学思想史研究之反思沈立岩(2)
“白贲无咎”本义考——“以白为饰”与“饰极反素”之辨李沁锴(2)
[宗教与文化]
戒律与计时——以唐代一行法师为中心湛 如(2)
《法显传》与《大唐西域记》中的佛教石窟 胡子琦(2)
[诗学与词学]
朦胧诗派对知青诗歌的承续与规训——以食指和“今天派”为论述中心白 杰(3)
灵魂的创痛与觉醒——论灰娃的诗孙德喜(3)
论孙毓棠的新诗戏剧化探索 薛媛元(3)
[性别与文学]
清末民初女性小说家吕韵清生平及小说作品考述 杨 萍 许文伯(3)
台湾女性诗歌研究刍议王俊清(3)
跨性别群体的媒介生存境遇和传播策略 陈 宁 冯 莉(3)
[文学与跨文化交流]
洛谢夫哲学美学理论的地位、影响及其接受 刘 锟(4)
论巴赫金的对话思想与阐释学的差异 张冠男(4)
叶尔米洛夫的文学社会学批评再评价 王志耕(4)
[“天津学”与城市文化]
海洋中国:妈祖信仰的传播——以天津为中心考察侯 杰 张鑫雅(4)
近代来华外国人视域中的天津城市文化 李文璐(4)
[会议综述]
听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王 姮(1)
“文艺评论价值体系建设与文化符号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朱 林 孙铭阳(3)
第一届“南开-明治”东亚文化论坛会议综述 刘 堃(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