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西南土家族传统村落环境的文化特征

2018-11-13康霁宇

艺术评论 2018年9期
关键词:吊脚楼土家族民居

康霁宇

鄂西南地区是指湖北宜昌市除了当阳和枝江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与渝、湘两地接壤。世居的土家族顺应山地环境依山而居聚集成村,其村落环境经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形成了具有土家族韵味的文化特征。

一、民居景观的地域性特征

鄂西南的土家族联结成片,聚居于巫山余脉和武陵山脉之间的高山溪峒地带,主要集中在宜昌的五峰、长阳两县和恩施州地区。鄂西南地区土家族传统民居具有山地型村落的典型地域性特征,即干栏式民居景观特征。吊脚楼作为居住建筑主要是木质结构,除固定结构所用少许铁钉外,大部分为卯榫构筑。吊脚楼的一部分顺应地形而变化,或紧靠山石,或坐落于地。下层的悬空部分,除防潮和避蛇虫的功能,还兼用饲养牲畜和家禽、堆放柴禾与农具。以几个代表性土家族传统村落为例:

来凤县舍米湖村农耕和畜牧用地集中在村南开阔地,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依赖蓄水池内山泉水,山间和田地中散布着传统吊脚楼民居,具有干栏建筑的显著特征。屋顶黑色瓦片,外墙、阶梯为木构并露出本色肌理,是保存较完好的土家族传统民居群。舍米湖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名意为“阳光照耀小山坡”,远观时吊脚楼的飞檐翘角掩映在山间树木中,充满了原生态的自然景观韵味。

鹤峰县中营镇的大路坪村坐落山谷中,雨水丰富。大路坪村河流水源充足,种植用地以片状集中在河谷、山坡地带。近几年修建蓄水池和滚水坝,大量种植茶叶、油茶、枇杷、核桃、红豆杉等经济作物。村内民居以新旧皆有,呈带状分布在略高于田地地势的山腰之间,保留着许多大木构架的吊脚楼传统民居。其样式为屋面铺板瓦,屋角上翘,挑檐梁、清水脊,具有典型的土家族村寨民居景观风格。如今越来越多的现代砌体结构砖瓦小楼正涌现出来。

宣恩县两河口村彭家寨位于武陵山山谷地带,距离乡镇较远而受外界影响较小,使传统吊脚楼民居保存情况较好,如今彭家寨已被列为民族文化保护村。彭家寨的吊脚楼被视为湖北吊脚楼民居建筑的代表。彭家寨坐北朝南,被龙潭河及寨旁小溪环抱,吊脚楼以带状连片分布,紧贴后山层叠展开,民居选址也具有土家族聚落的典型特征。吊脚楼主体为穿斗式木构架,屋顶青瓦片、檐口向上飞扬,角梁处思檐起翘的做法具有土家族特征。悬空吊脚有的成为通道,有的用作仓储。彭家寨内以砖石路或土路使民居之间往来相通。吊脚楼群下部的临河低洼地带面临着大片耕地,民居周围自然景观风貌良好,在林木掩映中与山地环境共生,种植柚子树、柑橘树和玉米、红薯、土豆等农作物,近年来又种植了大量高效经济林。

二、民间习俗的民族性特征

鄂西南土家族村落保持了古朴的山地农耕生产方式“刀耕火种”(又称为“畲田”),林业和畜牧业也较发达。传统生产方式有临溪捕鱼,农田耕种用“烧火粪”、“沤栏肥”等土法提高田地肥力,耕牛在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经验基础上,将族群自身的繁衍和渔猎耕种托付在所生存的自然环境中,逐渐积累了具有土家族特色的生产习俗。例如,长阳一带的土家族有谚语“浅水插秧、寸水返青”等;五峰土家族的“五月十三把刀磨(下雨),芝麻黄豆不结角”;此外还有“破五”不下田,“土瘟日”不下种,春种秋播避开“属火”日,为了庄稼顺利生长“戊”日不到田间劳作,忌讳在粮食收割时打听产量,在清明、立夏等节气特别重视让耕牛得到足够的休息。

土家族传统村落在土司时期,未婚男女在公开场合以对歌为始逐步谈婚论嫁,改土归流后土家族的婚嫁习俗受汉族影响,有繁复的订婚仪式,如放话、换帖、过路、朝年、求肯、报期等。在五峰县、宣恩长潭河侗族乡、恩施白杨坪乡等地还有隆重的“陪十姊妹”和“陪十兄弟”,以及特色婚俗“哭嫁”。

土家人非常重视与后代息息相关的生育习俗。以五峰地区为例,有婴儿降生次日的带鸡报喜,有婴儿出生三天后外婆“洗三”,还有打发送子娘娘、请吃红茶蛋。根据“男九女十”进行“整祝米酒”,满月时 “整满月酒”,满月后的“出窝”和“打发”,穿百家衣等。

贺寿也是土家族重大习俗之一。双亲健在的人年龄再大过生日也不可自称“祝寿”。在五峰和长阳地区,三十六岁为重要人生节点,为了冲厄而“做三十六”。六十整寿为重大分界,六十岁以后逢十而庆,寿宴规格为重大节庆日才会上的“十碗八扣”,并唱堂会。

三、集体活动的宗教性特征

鄂西南地区土家族先民因生产力水平较低,在面对生存困难和自然危机的过程中,将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归结为对人的预示,逐渐形成了与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民间信仰和崇拜。在土家族传统村落的公共建筑内,其宗教性特征最具代表性的集体活动是自然崇拜、多神信仰和祖先崇拜。

农历六月初六为粮食丰收而祭祀,为妇女求子或祈求好天气而常常敬拜月亮,对星辰的崇拜多体现于神话传说。许多民歌和谚语也反映了土家族对天气变化现象的敬畏。土家族对土地的崇拜源于生存需求:为了不受野兽山妖侵害而祭山敬拜山神,为祈求狩猎顺利拜猎神,还祭拜主庄稼生长的五谷神。对水的崇拜主要表现在:祭祀“川”神、敬拜龙神,灵鱼崇拜祈求降雨,拜水神求渔业丰收等。

五峰土家族信奉土家族的民族神向王天子,下河劳作启程之前要祭祀向王,求其护佑平安;长阳土家族还要敬拜白虎;“打春”祭祀和牛王节都是与牛有关的崇拜。与植物崇拜相关的主要有花朝节、礼敬五谷神等,长阳和五峰的村民还敬拜树神。咸丰县土家族在家中供奉白虎镇宅,民居旁还建有土王庙和天王庙供人许愿。清光绪年间和民国年间,曾先后有欧洲传道人员在咸丰县建立基督教堂和天主教堂。

鄂西南土家族重视丧葬习俗,在丧事从简的提倡下有的打十班鼓以示隆重,还有的村落跳“撒尔嗬”来寄托对死者或祖先的思念。宣恩县土家人过去每逢正月初一至十五,就集中在“八部大王”庙前平地齐跳摆手舞祭祀祖先、共同娱乐。来凤县舍米湖拥有土家族最古老的摆手舞堂,堂内供奉三座雕像,堂外场坝平地供村民跳摆手舞祭祀祖先、庆祝粮食丰收。五峰土家族每逢除夕阖家团圆都要祭祀家神和祖先、烧门神纸。同县内同地区的宗教信仰也各有差异,有的信仰彭公爵主,有的拜巨石“神岩”,有的还把百年蟾蜍、千年神龟等视为神灵。

四、传统民居的历史性特征

鄂西南土家族传统村落的住宅建筑是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民居文化、景观风貌等元素的总和,被誉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宣恩县彭家寨吊脚楼群所在的龙潭河畔位于车洞河流域,乃是巴楚和秦汉文化交融的酉水发源地之一。几百年前彭氏先民选择了龙潭河流域聚居,周边村寨沿龙潭河流域呈现珠状分布民居景观。彭家寨作为典型的土家族传统村寨,其源流的历史记载向上可以追溯至明清时期。五峰土家族先民最早在山洞居住,逐渐演变成土家族岩屋。随着土司后期传入汉族的烧制砖瓦技术,在平坦地修建了茅棚,并用竹子编织成墙体。随着茅棚民居的增多,村落随之出现。改土归流后,适合山地的土家族吊脚楼应运而生,并依据规定的格局设置堂屋、卧室、火塘屋,火塘屋顶为通风用的摺子楼。宣恩县沙道沟镇自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二百五十余年集镇历史,商贾云集,商品交易活动繁荣,成为湘鄂川黔边区贸易的集散地。北端老街依靠河流而建,在湖北传统民居中属于典型的街屋建筑,商铺建筑为干栏式并临河分布,呈带状延伸,至今仍发挥着集镇的重要作用。

鄂西南土家族地区在明朝就顺应了统治。重视土司子弟的教育使公共建筑得以发展,设立了官学和书院等。书院既普及教育将儒家文化输入农村,又成为了村落文化活动的中心,鄂西南地区土家族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深受其影响。土家人有机会成为“儒官”,担任地方各级官员,人才辈出也推动了土官文化和文人文化的生长。

鄂西南土家族地区的其他传统建筑也同样有着悠久历史。例如,咸丰县地区在周朝以前属蛮夷国,至今保留着唐崖土司城遗址。咸丰县的土家族传统民居也是依山而建,分布在山脚或山体缓坡地带,山腰和山谷盆地则满布菜花田,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同一山寨聚居的往往是同一姓氏或者几个大姓的家族。

结语

鄂西南土家族传统村落环境随着物质文化的发展将日新月异,在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下,其文化所包含的地域性、民族性、宗教性和历史性特征受土家族人筚路蓝缕精神的影响,将会不断推动并向前发展,反过来又将对土家族传统村落的生活环境产生巨大的反馈作用。

注释:

[1]杨秀之、孙明福.民族民间审美文化消费式继承——以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为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100-101.

[2]吴永章、田敏.鄂西民族地区发展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292-297.

猜你喜欢

吊脚楼土家族民居
民居智库
Stilted houses in harmony with nature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吊脚楼
土家族织锦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Dancing for theDead
山城吊脚楼
土家族情歌
苗族民居吊脚楼的再生设计
土家风情惹人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