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感召下的中西方戏剧“联姻”
——话剧《酗酒者莫非》波兰导演与中国当代作家的一次灵魂对话
2018-11-13姚金凤
姚金凤
今年刚刚落下帷幕的第二届老舍戏剧节上,其中一部重头戏剧就是由享誉国际的波兰戏剧大师克里斯蒂安·陆帕执导,根据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中篇小说改编的话剧《酗酒者莫非》。史铁生这部《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的小说是首次被改编成话剧搬上中国舞台。这部作品在北京首次亮相,引起了戏剧观众极大地关注,曾观看过此剧的业内专家又一次走进剧场再睹该剧风采,同时也吸引了众多名人慕名前来观看,一时间把这部中国出品、国际联合创作的《酗酒者莫非》推到了今年戏剧市场瞩目的位置。该剧展现了西方导演陆帕眼中的史铁生,通过陆帕的导演视角来解读史铁生的文学作品。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文坛具有标志性的作家代表,其作品始终展露着浓厚的人文气质和人文关怀,特别是从心灵探索人的精神困惑,挖掘生活的真实本质,学者周国平说“他是中国最有灵魂的作家”。有剧作家评论话剧《酗酒者莫非》的横空出世使“当代中国人在舞台上终于有了飓风般沉默的精神性面容”。
《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是史铁生诸多文学中较为特别的一部,是他生前唯一一部以剧本体创作完成的小说。正如小说名称所示,此“戏剧设想”的舞台背景是一块电影荧屏,搬上舞台的这块背景是以长40米高10米的弧形幕布,及7×14米的屏幕组合而成,导演陆帕从舞台背景上高度重现了原小说在题目中说明的关于“舞台背景的戏剧设想”的关键核心。由此延伸,正是通过舞台上这幅巨大的荧幕,讲述了一个白日梦游的酗酒人的故事,创造出了影像和心理时空巧妙的穿越与结合。剧中的情节或是生活的真相都借由这位半醉半醒、似真似假的醉鬼之口说出。借助酒力,莫非重新回到了过去,窥看父母虚伪婚姻,与童年的自我对话,他想试图去阻止一些事情,似乎一切都是徒劳而无意义,在这些行动当中酗酒者触摸到了每个与自己相关人,其中也包括陌生人,他们似乎都与舞台上屏幕中的魂灵视角共呼吸,酗酒者的呓语中有幻觉、有梦想,还有赤裸的现实。在过去与未来的穿梭中,他看到作为醉鬼自己终极的结局。
一、西方戏剧风格呈现中国原创文本
话剧《酗酒者莫非》最有价值之处在于波兰戏剧大师陆帕运用其独具特色的西方戏剧风格,以欧洲文学剧场的创作理念,协同中国演员王学兵等人共同解读了一部中国当代作品。“这部戏是欧洲戏剧导演第一次和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碰撞出火花的剧场结晶,体现了当代剧场对戏剧文学本体的尊崇和回归”。史铁生作品《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首次诞生在中国戏剧舞台上,并具有着迈向国际舞台的水准气魄,使得这部中国原创剧本,得以直接与世界对话。
克里斯蒂安·陆帕、格洛托夫斯基、康托三人并称为“20世纪波兰戏剧三大巨人”,导演陆帕与中国的戏剧交流最为紧密。中国的戏剧观众对这位来自波兰的戏剧大师并不陌生,从《假面·玛丽莲》《伐木》到《英雄广场》他的戏曾经四度亮相林兆华戏剧邀请展。这部作品是中国导演林兆华一直想要排演而未能实现的剧作,期间辗转几次最终因机缘交由陆帕执导,促成了这部国际联合制作的戏剧与中国观众的见面。陆帕导演一直对中国题材的创作很感兴趣,在拿到这本小说的时候,陆帕表示“史铁生的著作很特别,非常有个人感情色彩”。剧中以《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为主要戏剧框架, 还加入了史铁生其他三部《我与地坛》《合欢树》《宿命》,以及史铁生的自述。陆帕认为作者借用了一个酒鬼的形象揭露社会中的虚假幻象,这些虚假基于我们不太愿意去面对的事实现状。“残疾与酗酒,某种程度上是同等的,每个人内心都有残疾,精神上的残疾让人与社会隔离”。史铁生借由酗酒者之嘴说自己的话。
陆帕选择排这部作品,目的是希望每个观众能够通过这个戏,看见内心没有意识到的黑暗空间,更了解自己隐藏的内心世界,把被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采访中陆帕提到:戏剧是一种仪式。在这个仪式中,观众有可能获得觉悟。因此只讲故事的戏剧就会令人失望,它达不到在剧场上演的标准。剧场是通过思考和体验,使大家进入到更高的人生境界。剧场作为一个可以产生变化的空间,通过观演关系,让观众参与其中,获得释放和净化。通过艺术上的分享、可以产生改变或新的角度、新的思考。导演陆帕通过创作中国文学作品《酗酒者莫非》传达出了一位西方导演对戏剧独有的观念。
二、《酗酒者莫非》将难以实现的舞台设想搬上舞台
根据《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的“后记”所述可见,史铁生对这部作品在舞台上的实现是有所顾虑的。他认为这本小说在实际排演、拍摄上可操作难度大, 还指出其原因可能是资金或技术性问题。
在文本中史铁生提供了影像和戏剧两个世界,虽在改编和舞台呈现方面难度大,但也正因如此,给导演在创作空间上很大的自由度。在史铁生的原文中关于影像在剧中的设想有明确的标注,陆帕对于这些有自己的导演设想和处理。他认为影像与戏剧的结合是史铁生的创想,将电影中的人物与舞台上的人物做平行处理,这样电影和戏剧就有了联结,从某种意义上突破了传统的影像与舞台的关系。
这种处理并不是将影像简单地至于舞台之上,而是让二者紧密结合,统一为戏剧本身服务,发挥各自的功能,就这部分的突破尝试国内舞美专家也有评价和解读。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伊天夫主任就《酗酒者莫非》的舞台美术有如下阐述,他说 :“从专业的角度讲,空间设计者以极简的方式在实用和审美上达到了统一。舞台中间有一块板分隔了前后空间,前面的空间是极其简约、现代的, 是实用美学意味很强的空间,但是在舞台两边又有脚手架,又有垃圾厂,还有提供给老鼠、酗酒者以及处于迷离状态人所生活的环境形象。我认为设计者把实用的、功能的和作为剧中人所必需的性格成长的环境因素高度统一起来了”。
三、通过“陆帕式”表演训练方法开启演员的创作
陆帕十分看重演员对于戏剧的作用。 陆帕说“剧场,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而演员是放大镜,可以让我们看到平时看不到的自己的内心世界。
陆帕在中国导戏的第一感受,就是中国演员的工作方式与波兰有所区别,中国演员有自己的方法和形式。中国演员普遍是受苏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系训练,陆帕的要求首先是保留中国演员自己的表演习惯,在这基础上需要添加“陆帕的方式”, 这样使演员能更好地进入放松的状态完成创作。导演在波兰排戏时,主要利用演员的即兴表演自由发挥,在中国陆帕面对的问题,是否能顺利的动员演员,进行这样一个即兴的实验。他觉得这次试验是成功的,与中国演员的这次亲密合作是意义非凡的。
史铁生的著作就有这种能量,像个定时炸弹,可以击中人的内心,演员在进入即兴表演后,踏入自己角色的精神领地,即兴的发挥致使他们释放真实的情绪,甚至是大声地哭喊。演员利用这样表演方式,爆发出强大的情感,每一次从内心掏出的生命,都在排演中的舞台上绽放。在即兴演出过后,依然无法离开剧中那个世界,那个角色,导演陆帕被中国演员这种职业态度所感动。
主演王学兵在采访中提到:陆帕在如何启发演员,有自己一套系统。他与我们一起摸索角色的个性,探讨文本的合理呈现。他的这套系统里面不仅融合哲学、心理学、艺术史论等,最重要是让演员拿出自己的经历和生活感悟填充角色。《酗酒者莫非》的第一幕约15分钟,在这场戏中仅有一句台词,剧本内容三分钟就能演完。作为这部剧的开场,是要带观众慢慢进入到戏的规定情境中。要赋予莫非的不仅是一个舞台行动,而是有意义的动作,要将莫非点滴的生活舞台化,让观众感受到真实,在表演的处理上就要完整,不是说一句简单台词去替代。
饰演三女神之一的演员赵晓璐说“陆帕的戏有种与众不同的美学体系和个人风格。他的戏是把一切都放入他自己的一个世界,既真实又虚幻,直面人性最深处的残酷,一步步抽丝剥茧。剧中三女神的段落有很多谜团,就是导演说的生命的秘密。无论我身处什么环境,都会不自觉地陷入思考。导演想要呈现的,就是我们惘然中默默冥想、秘密存活于心中的那个状态。排练陆帕的戏很难,他的意念很强大很固执,演员会消耗很多精力,要把情感全部掏出来去融入那个角色,这就是与众不同的价值所在”。
通过《酗酒者莫非》实现了陆帕首次与中国演员的共同创作,在短短数月的排练中,使参与其中的演员提升至与外国演员同一标准是不易现实的。外国演员十几年的训练很难用三个月时间补课,但正是通过这次陆帕式即兴表演的尝试,我们看到了中国演员以另外一种表演状态真诚地诠释自己对角色的理解,每位演员淋漓尽致的释放,从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表演职业生涯上的跨越,这也是与外国导演合作,在表演训练方式上的一次很好的实验和探索。
四、《酗酒者莫非》多元化的演员设置
从史铁生的原著来看,这部作品里的人物均是中国人并未有外国角色的设置。陆帕作为本剧的编剧之一,在剧中加入与莫非对话的外国女记者。这个角色的安排有其特别的作用,正式通过外国记者的表达,扩大了这部剧的戏剧维度。陆帕说“作为一个外国人,我觉得自己没有办法进入中国作者的内心,中国很神秘,中国人的内心生活也很神秘,所以我特别设计了女记者这个角色。记者碰到了莫非,对他产生兴趣。莫非假装自己是作者史铁生,小说中的主人公介绍自己是作者本人,而史铁生总是借小说主人公表达自己的思想,我采取了相反的方法,以角色假装作者。”设置这一位来自被虚构出的国家Oland的女记者,又是由波兰女演员桑德拉·科曾尼克扮演,这就提供给莫非一次与陌生人吐露真心的机会,他借由角色假装作者将一些无法表达的进行充分的表达,将不可与人说的与这位陌生人进行倾诉。
五、中国各地艺术节轮番上演树口碑
话剧《酗酒者莫非》在两年的时间内,分别受邀在天津、哈尔滨、上海、广州、北京五个城市的主题艺术节上演出。在各地收获不同口碑的反响。在天津、上海上演的同时,也就该作品开展专家研讨会,各地戏剧专家展开热烈的讨论,可以说中国观众对这部中西联合创作的作品是持包容态度。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邀请外国导演创作中国戏剧作品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笔者更是希望这样的作品不仅要在中国继续巡演,更应该在波兰、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登台上演,要使这一次欧洲最负盛名的导演与中国当代优秀作家的戏剧对话延续到国际戏剧界。让中国有高度、有价值的当代文学、中国当代创作者的艺术观传播得更远。
注释:
[1]冯新平.舞台上,当代中国人有了“精神性”的面容[N].北京日报,2017-06-29.
[2][6]张向阳.他们说出了《酗酒者莫非》没有说出的话[J].艺术评论, 2018(10).
[3]木叶.戏剧让我们有觉悟的可能:访《酗酒者莫非》导演陆帕 [J]. 上海戏剧.2017(11).
[4]易凌启.陆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酗酒者莫非》大家谈[J]. 上海戏剧.2017(11).
[5]木叶.戏剧让我们有觉悟的可能:访《酗酒者莫非》导演陆帕 [J]. 上海戏剧.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