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教学中记忆主题旋律的方法的研究

2018-11-13刘蓉

北极光 2018年1期
关键词:律动音色乐器

◎刘蓉

作者:刘蓉,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大禹小学。

一、找出主题特点,想象音乐形象

大多数的主题音乐都有自己的特点,包括了节奏、节拍、音调、调性、风格、体裁等等方面。找到音乐的特点,加上对歌曲背景适当的了解,能让学生将音乐适当地具体化。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头脑中的各种形象或表象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小学阶段的学生,形象具体的事物更容易让他们理解和记忆。当然,也同时也需要留一定的想象空间。

二、设计合适的图谱,帮助记住主题

如果只靠语言来传递信息,会给幼儿以单调和枯燥的感觉。小学阶段的形象思维占优势,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虽然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比如,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他们难以区分概念的本质和非本质属。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图谱的运用就让抽象的旋律变得直观了,让学习的过程变得更加富有趣味性,能充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比如二年级的欣赏曲《单簧管波尔卡》,它的曲式结构简单而且各自富有特点,加上句式非常对称,各乐段中每一句的节奏非常相似,我们可以设计类似的图谱来帮助学生记忆主题,同时也能初步地渗透ABACA回旋曲式结构的概念。学生在聆听的同时,用肢体动作来参与画图谱,既让聆听变得更加有趣,也对这首乐曲加深了印象。

三、反复刺激,多次聆听并学唱主题。

记忆的深浅不仅与刺激的强度有关,也与重复的次数直接相关。在一定条件下,重复的次数越多,记忆就越深刻。反复刺激是指用多样化的方式来学唱主题,并不是一味地用同一方法。如果反复用同一种方法学唱,会让学生产生单调感和厌烦感,对于记忆主题反而是不利的。

比如多次聆听前,都给予学生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听。问题的内容可以涉及到歌曲的情绪、速度、节奏、有特点或有趣的地方等等。

四、利用课堂乐器演奏主题旋律

课堂乐器越来越多地走进小学音乐课堂,它是对音乐的实践表演,它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记忆主题。但是,前提是主题旋律的各音在课堂乐器的音域范围内。

比如将竖笛作为课堂乐器的,可以演奏四年级的欣赏曲《荫中鸟》《苗岭的早晨》等。这些乐曲的主奏乐器是笛子,虽然竖笛的声音没有笛子的音色清脆悠扬,但是与笛子的音色相近且旋律中的音都在竖笛的音域范围内。

五、通过演奏乐器的音色特点记住主题

音色在作品中的表现力非常丰富,是不可替代的。每件乐器都有各自的音色, 而且同一件乐器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色,不同乐器之间的搭配也会制造出不同的音色效果。

比如交响童话 《彼得与狼》,每一件乐器不同的音色特点代表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弦乐四重奏表现了主人翁彼得的勇敢坚定,长笛表现了小鸟的灵巧活泼,双簧管表现了鸭子的笨拙,单簧管表现了猫的狡猾,大管表现了老爷爷的絮叨,圆号表现了狼的穷凶极恶,定音鼓和大鼓表现了猎人的勇敢。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因为这些乐器不同的音色,赋予了角色不同的形象,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特别有趣,并能较轻松地记住旋律。

六、为主题旋律填入与歌曲情感相符的歌词

与乐曲相比较,歌曲更能让我们印象深刻。这是因为歌曲除了具有歌唱性的旋律之外,它还配有歌词。乐曲是比较抽象的,而歌词让音乐具象化,更直观更容易被人接受甚至记忆。为乐曲编创符合其情绪、内容的歌词,能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地记忆旋律。如二年级的欣赏曲《青蛙音乐会》中,有一段舒展优美的主题旋律,结合歌曲的情境,编配上歌词“美好的夜,啊美好的夜,我们一起歌唱,多么美好,多么地美好!”我在此课堂实践中发现,当学生听到这个主题,就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歌词。

七、编配合适的律动

“律动教学法”是本世纪初由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斯首创的,亦称“体态律动”。达尔克罗斯体态律动要求学生把身体各器官作为乐器,把所听到的音乐再现出来,也就是强调“音乐是动的艺术”。律动能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体验音乐,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音乐感,从而更好地获得乐曲所表现的情感、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和形象。相比较而言,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说,体态律动更加重要。

记忆主题旋律的方法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主题旋律都适合用以上的方法。我们并不是为了使用某一种方法而牵强地使用,我们不能滥用各种方法,更不能偏离音乐教学的重心。

参考文献

[1]殷璐璐,文教资料,2009(34):92-93.

猜你喜欢

律动音色乐器
学乐器
精雕细琢的外形与音色 Bowers & Wilkins(宝华韦健)805 D4
“律动世界”展览全接触
乐器
“三个经济”律动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摇摆的玉石 律动的心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
从辉煌到柔美——七彩音色之西方管乐篇
生命的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