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魏景波《宋代杜诗学史》评介

2018-11-13陈丽琳

杜甫研究学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杜诗杜甫研究

陈丽琳

宋代之于杜甫及其诗歌而言,是一个再发现和再阐释的重要时期。随着对杜诗研究的深入,杜诗学逐渐成为一门学问。迄今有关杜诗学的研究不胜枚举,但杜诗学史的撰写,仍然属于杜诗学研究领域的薄弱地带。魏景波《宋代杜诗学史》致力于“在宋代文化和诗学背景下考察杜诗在宋代的阐释和接受”,是系统研究宋代杜诗学史的一部力作。多重视角和客观平允是该书的突出特点,以下就这两点略作评介。

《宋代杜诗学史》不仅弥补了关于杜诗学史系统研究的薄弱,更值得称道的是“不自限于宋代杜甫研究这个层面,而持传播史、研究史、接受史、阐释史、影响史的多重视角”(第44页)。撰写一部断代杜诗学史,除了具有驾驭历史材料的能力,更要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建立严密的史学框架。作者在总体构思上采用多重视角的建构方法,写法上“以史为经,以杜诗学史上重要人物和专题为纬,力求做到点(杜诗学重要人物或论杜观点)、线(杜诗学动态发展过程)、面(群体学杜风尚)结合”(第43-44页)。绪论首先交代了杜甫的生前寂寞及在唐代未受重视的原因,其次对宋代杜诗学产生的文化与诗学背景做一简要概述。正文分为五章,以时间为序,可见杜诗学在宋代的几次转向。附录《唐宋时的李杜优劣论》与《宋代的尊杜与慕陶》两篇论文系统地总结唐宋诗学的两大公案。

宋代杜诗学史料庞杂,涉及问题众多。从传播史这一角度,杜诗在宋代的传播是宋人习杜的基础,作者对杜集等相关文献的出现和流传展开考证;研究史方面,则以具体习杜、注杜、论杜成果为落脚点,涉及王安石、苏轼及江西诗派等具体诗人的学杜成就,及“诗史”说、忠君说等论杜观点,年谱和集注、伪书与评点本等问题。绪论中强调,“一部宋代杜诗学史,在学理上应该既是杜诗研究史,也是杜甫的接受史和影响史。”(第37页)在这几重视角之中,对接受史、阐释史及影响史的关注,又是本书重点着力所在。

杜诗接受史和阐释史研究的必要性,在提出构建具有学科意义的杜诗学之初就得到强调。林继中曾论“如果从整个杜诗流传的历史过程中,去追踪其不同时期被接受的情况,从不同时代读者的不同价值取向中去发现动因,那么,我们便获得一个新视角。”《宋代杜诗学史》既有关注传播史与研究史的传统文学史写作笔法,也采用新视角,用接受美学重新审视杜诗在宋代的接受情况。作者对两宋文化背景和诗风世风对杜诗接受的影响作了细致的考察,对接受者的人生经历、性格特征进行分析,列举个人和群体对杜诗的接受情况,以此呈现宋代杜诗学的整体特征。书中传播史、研究史、接受史、阐释史、影响史这几重视角基本覆盖了宋代杜诗学的核心问题,这几重视角并非互不关涉,而是相互渗透交融,共同呈现了宋代杜诗学和宋代诗学的动态发展过程。

撰史所需并非一时评判优劣的断语,而是在确切的史实梳理之中得出相对公允的结论。《宋代杜诗学史》摆脱了历史上对杜甫的崇拜心理,力求在全面系统的论述之中以清醒而冷静的眼光来审视杜诗学在两宋的发展历史。

基于强烈的儒者情怀和政治使命感,宋人治杜并非简单的审美观照,往往注重杜诗之内涵,关注杜甫忠君爱国、忧念苍生的人格魅力。通过《宋代杜诗学史》的梳理可以发现,伴随着杜诗经典化,宋人对杜甫的形象进行了重塑。“杜甫由一个流连诗酒的文士,一变而为秉笔直书的‘史官’,再变而为‘一饭未尝忘君’的‘忠臣’,最后终于成为万世师表的‘圣贤’,生前‘百年歌苦’的诗人,终于赢来身后的‘千秋盛名’。”(第280页)杜甫的形象在不断的改变和抬升,这些改变因何而起,又在何处变化,影响如何?这些都是需要做出回答的问题。

杜甫形象的变化,与之相伴的是诸如“诗史”说、忠君说、“诗中六经”说的提出和强化。如忠君说,苏轼提出杜甫“一饭未尝忘君”的观点,不仅影响了整个宋代杜诗学,至今仍是评判杜甫的一个重要标准。本书剖析此说提出的时代与文化背景,以及苏轼当时的境遇;又列举后世之评判,用杜甫本身的境遇和诗歌为证,得出杜甫虽“忠君”,但也有“刺君”、“致君”的一面,亦有“民胞物与、己饥己溺、悲悯体物的深沉博大的仁者情怀”(第122页)。书中用杜诗本身来还原杜甫的真实面貌,对比宋人眼中的杜甫和真实杜甫形象之间的偏差,回答了关于宋代杜甫形象变化的相关问题,对宋代杜诗学与杜诗本身进行了清醒而冷静的审视。兼而分析唐宋政治发展与思想动向,将中晚唐、明清时期有关杜诗之讨论均涵盖其中,厘清宋代杜诗学之外在表象与内在脉络。

许总在《杜诗学发微》中较早提出“宋学对杜诗的曲解和误解”的问题,并对宋代杜诗研究“几乎成为儒家经学的附庸”这一极端现象进行了反思。此论虽有偏颇,但在杜诗学学科意义提出的初期,无疑具有开辟杜诗学研究新思路的意义。本书沿着客观理性的路径,抛开固化观念,重新思考杜甫和前人对杜甫的成见,对宋代杜诗学的诸多重要观点和专题进行论述,梳理源流,分析得失。

除对宋代杜诗学整体进行冷静的审视之外,在细节处,作者广征博引,宋代学者有关杜诗研究的论著稽考殆遍。书中依据年代列举了两宋梅苏、欧王苏黄、江西诗派、陆游、刘辰翁、文天祥等人论杜的原因、内容及影响,并以具体诗歌讨论其如何学杜。作者的目光并非仅仅关注这些在杜诗学史中有着重要地位的大家,同时也关注到了文学史上名不见经传的学杜诗人。如强至、杨冠卿,一般文学史均不载,但他们对杜诗的学习,在杜诗学史上有独特意义。以强至为例,他一生默默无闻,但无论是咏物还是写人,诗风还是句法,对杜诗的学习不遗余力。书中列举强至宗法杜甫的作品,分析了强至学杜的特色和成就,认为强至对杜诗之追摹并非仅仅落在表层的语言文字,而是在深层次的精神层面与杜甫产生了共鸣。

与此书同年出版的同类著作有邹进先的《宋代杜诗学述论》和曾祥波的《杜诗考释》。前者偏重于宋人尊杜学杜之发展历程的概述,后者则注重对杜诗宋本和杜集传谱文献的考证讨论与杜诗选释。今年一月出版的王新芳、孙微《杜诗文献学史研究》对杜诗的文献学史进行梳理。相比之下,《宋代杜诗学史》以时间为线索,以史的自觉,用客观而冷静的态度将宋代有关杜诗学的重大事件贯通在一起,多重视角构建框架,总体内容点线面结合,详略得当,表现出了突出的立体感和历史感。“在今天的学术环境中,我们要做的工作,首先是继承与理清前人研究的成果,把价值判断建立在文献梳理和史实考证的基础上,摆脱意识形态和个人偏好的困扰,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还杜甫本来面目。”(第281页)这也正是《宋代杜诗学史》的一个自我定位。

注释

①魏景波:《宋代杜诗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44页。以下所引出自本书者皆在引文后标明页码。

②林继中:《杜诗学论薮》,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307页。

③许总:《杜诗学发微》,南京出版社1989年版,第41-64页。

猜你喜欢

杜诗杜甫研究
登高
贫困无田杜太守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绝句
从源于杜诗的成语看杜诗的锤炼艺术
从“春秋五例”分析杜甫诗歌含蓄的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