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在继承创新中展现时代风采
2018-11-13方翔
如何打响“上海文化”品牌?要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丰富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是上海的宝贵资源,要用好用足,大力发展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支持文化展示、文化演艺、文化市场发展,增强文化辐射力集聚力,使上海文化金名片更加闪亮。
去年底,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提出要加强四大品牌建设,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加强上海文化建设。唯有让精神生长、让文化发育,才会有朝气蓬勃的城市形象,才会有奋发有为的城市气质,才会有可圈可点的城市记忆。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上海市政协举行专题会议,主题为“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打响城市文化品牌”。
三种文化不可或缺
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一脉相承,同时又是自成一体。市政协委员、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尤存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三种文化的打造与执政之要、城市之魂和人民之需紧密结合起来;第二,要把三种文化的打造与区域联动要素互补、优势共享结合起来,要打开行政区划,真正把长三角文化的一体有机推进;第三,三种文化打造与重大项目建设、品牌塑造以及文创产业有机结合起来。
文汇报社特聘首席编辑潘向黎认为,上海应该注意让江南文化进入大上海的毛细血管。“上海是中国的上海,是世界的上海,但同时,她也是江南的上海,因为上海就是江南的一部分,上海历来就是江南的一个代表城市,上海江南文化的底色一直都在。之前我们走得远了,现在应该呼吁让江南文化强势回归上海市民日常生活,让它不是成为追忆对象而是日常生活一部分,不是仅仅成为文化推广的口号,而是进入毛细血管之中,具体说就是江南元素在城市生活当中方方面面可以再加强。”
用好用足、大力发展
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一同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习近平总书记和常委同志重温入党誓词,宣示了“不忘初心”的红色文化情结。
如何打响“上海文化”品牌?要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丰富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是上海的宝贵资源,要用好用足,大力发展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支持文化展示、文化演艺、文化市场发展,增强文化辐射力集聚力,使上海文化金名片更加闪亮。
追根溯源,上海这座城市天然禀赋着江南文化的细水长流。地处长江的入海口,深受苏浙地域古老文明的浸润和洗礼,从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一路走来,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海派文化、吴越文化、长三角文化在这里接续传承。从中我们提炼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以及“兼容并蓄、聪慧机敏、经世致用、务实求真、敢为人先、超越自我”等城市文化内涵。这些深厚的历史文脉、丰富的文化内涵,既延续传统精华,又体现时代精神,成为彰显文化自信、提炼文化故事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而打造“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到文物遗址保护,建设好奠定上海历史根脉的崧泽遗址博物馆、元代水闸博物馆、广富林遗址,乃至勘探凸显海洋文明的长江口一号和二号沉船遗址,都能让人了解到上海这片冲积平原其实扎根文化不浅。
让传统文化展现时代风采
让传统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就了历史的辉煌,也滋养了民族的成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含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丰厚而独特的精神元素,其中蕴含和展示的文化精神、文化气度,在世界上是独树一帜的。这样的思想和理念,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永不褪色的应用价值。
我们需要在多个方面、多个环节,结合新时代的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在理论与研究方面进行创造性阐释和创造性转化。同时要走出文化与学术的圈子,实施社会性工程,开展群众性活动,把研讨与传播结合起来、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让中华文化从舆论阵地到文艺园地、从具体工作到日常生活,都看得见、摸得着,融入我们的人生理念,体现于人们的行为规范。
近年来,上海文艺界全面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成效显著。为了创作出具有独特的时代风貌、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中国精神的作品,需要创作人员深入社区、深入工地、深入农村、深入军营等,将现实生活中最鲜活、最形象、最生动的素材进行提炼和加工,融入作品;在日积月累的“深扎”过程中,形成与人民群众在精神和情感上的共鸣,这样的作品才能更加具有时代风采。
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对标国际不难发现,凡是能称“卓越的全球城市”的,都有其打得响的文化品牌,纽约、巴黎、伦敦等概莫能外。上海要在全球卓越城市的坐标系上定位,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必然需要一张成色十足的文化金名片。文化又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代表着国家在全球展示中国的形象,要承担好对外文化交流桥头堡的使命,必须通过一批国内国际知名文化品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彩。
习近平总书记2007年在上海工作期间,对上海城市精神作了新的提炼和概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城市精神也是对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提炼和概括,是上海独具特质的重要文化品牌。上海将重点推进“中国梦·申城行”“中国梦·申城美”“感动上海人物”“市民修身行动”等弘扬城市精神的品牌项目,把城市精神品牌打得更响。
上海的城市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现代文化题材和资源,为各种文艺样式提供了多彩的创作空间。包括纪实文学、影视作品、舞台演出等形式都可大有作为。要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强红色文化的宣传推广,感不感动人是个硬道理。要有意识地对接青年人的文化需求,找准网络传播的突破点,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宣传力量形成立体推广合力,让更多的年轻人愿意了解乃至亲近上海的红色文化和历史。
走出去,传播上海文化
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近几年,上海的艺术团体频繁在海外亮相,上海出版界为全球读者列出一长串高品质书单。上海文艺工作者以文化为名片,让中国优秀文化真正“走出去”,在海外大量“圈粉”。上海文化,并不一定就是说上海话,演上海戏,关键还是要通过上海这个平台,让文化传播出去。
越来越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正在以创新的形式走出去,并在世界上产生巨大影响,诸如戏曲“走出去”早已不再停留在对脸谱、歌舞、武打、杂技的“景观化”展示,而是把戏曲本体最核心的美学特质展现出来,输出的是中国文化,展示的是中国精神,彰显的是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觉,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读懂中国。
文化既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真正走进西方的主流社会、主流媒体中,起到突破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 在国际话语体系差异性客观存在的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出去也要学会国际化语言和国际化包装。这种“国际化”绝不是舍本逐末、一味迎合,而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也就是说,在坚持中国特色的基础上,结合海外最前沿的创新元素,打造会通中外的文艺作品。
上海,以其独有的文化魅力,向世界展示东方风采。在文化“走出去”的实践中,上海展现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世界领略了中国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