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弹艺术定位及“双创”实践

2018-11-13孙光圻

中国文艺评论 2018年9期
关键词:欣赏者样式双创

孙光圻

评弹艺术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双创”),这是亟待我国曲艺界和文艺理论界深入探讨的重要命题。我认为,拨开繁复纷杂的世态万象,从理论上科学定位评弹艺术样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因为这涉及对评弹与其他艺术样式边界的判别,涉及对评弹主要表演手段的认定,涉及对评弹传承与创新的取向。

应该看到,艺术理论的缺位,必将导致艺术实践的困惑。近些年来,评弹艺术在作品研发和表演形态上,时常受到来自两个不同方向的质疑,或曰其背离传统,或曰其不思创新,使人有进退维谷之感。鉴此,本文不揣深浅,拟抛砖引玉,对之作一探讨,以期更好地“双创”评弾艺术。

一、想象是评弹艺术重要的审美特征

艺术是人类情感以符号形式出现的创造。作为审美意义上的想象,乃指一种以客观提供的信息为依据,经过人的主观思维的衔接、延伸、扩充、调整与深化,所形成的一系列审美直觉与心理活动的过程。质言之,想象是艺术赖以生存的一种本体精神。

从人类艺术史考察,几乎所有的艺术样式,如诗歌、小说、音乐、舞蹈、绘画、摄影、雕塑、建筑、戏剧、曲艺、影视等等,都离不开想象。正如德国诗人歌德所言,“每一种艺术的最高任务即在于通过幻觉,产生一个更高更真实的假象”。 我认为,这个“更高更真实的假象”,正是该种艺术的审美主体欣赏者接受艺术创作者输出的艺术信号,凭借自己审美理念与阅历资质进行再次创造所完成的,而这个再次创造就是想象。

对于评弹艺术而论,这种审美主体进行的再次创造——想象尤为重要。其原因如次:

第一,在评弹艺术“说、噱、弹、唱、演”的表演手段中,说唱是主要的。评弹创作者输出的艺术信号主要是以文字为基础的语音,欣赏者也主要是通过听觉器官予以接收。与其他一些输出具象信号并需通过视觉器官接收的艺术样式(如绘画、雕塑、舞蹈、戏剧、影视等)不同,语音是一种较为抽象的信号,它并未提供一种多维度的生活信息,难以在欣赏者心目中形成一种直观直觉的艺术形象与审美环境。

第二,评弹艺术所传递的这种较为抽象的语音信号,需要欣赏者在接收后有一个主观的转化过程、亦即想象,在心理上把听觉艺术信号综合演绎成自己所能理解和认可的具象性艺术信号;而这种艺术信号的转化,可以是与创作者同向的,也可以是异向、甚至是逆向的,它完全是欣赏者再创造出来的一种个性化新艺术信号。

托马斯警长站在他们对面,一脸吃惊地看着教授:“你不是被绑架了吗?怎么在这儿?那个叫杰克的小男孩儿呢?”

第三,虽然评弹可以通过演员的形象化表演,如眼神、面风、肢体动作对欣赏者的视觉器官产生某种刺激和穿透,但较之戏曲、歌舞等艺术样式,在主要意义上还是有所不同的,并非其艺术审美想象的主要依托。诚如清代苏州弹词名家马如飞在《出道录》后附的“杂录”中写道,“沈沧州云,书与戏不同,何也?盖现身中之说法,戏所以宜观也。说法中之现身,书所以宜听也”。又如王国维所言,“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第四,评弹演员所输出的各种艺术信号,虽然并未像舞台剧那样提供一种多维空间的具象性信号,但通过不同欣赏者的想象,完全可以转化为各具个性化特色的审美结论,且在广度与深度上可以有更多的发挥空间。如弹词开篇《莺莺操琴》的起首两句“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苏州的欣赏者可将之想象成拙政园中的景色,杭州的欣赏者可将之想象为西子湖畔的景色,而山西运城地区的欣赏者更可直接将之想象为蒲州古城莺莺与张生幽会过的普救寺内的景色。

因此,评弹艺术的审美过程是离不开想象的,想象是评弹艺术的重要特征。

二、评弹是想象性综合表演艺术

如上所论,想象是评弹艺术重要的审美特征,但也不宜就此将之定位为想象艺术。主要理由如次:

其一,想象是一切艺术样式的审美共性,离开想象就没有艺术。但如果因此而将所有艺术样式都定位为想象艺术,恐在逻辑上有失偏颇。从艺术史看,想象艺术仅是诸多艺术样式中的一种,而它主要是针对以文字为艺术信号的文学样式,如诗歌、散文、小说而言的。文字艺术信号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必须通过对文字组合方式的阅读和想象性的理解和再造,才能最终完成艺术形象的塑造和审美结论的判断。而相对于高度抽象的文学样式而言,还有诸多直接提供明确具象信号的艺术样式,如雕塑、摄影、建筑、戏剧、戏曲、影视等,其或是视觉感知艺术、听觉感知艺术,或是视听感知的综合性艺术。

其二,就评弹而论,虽然其主要艺术信号是由文字组合为内涵的语音(含说表语音和有音乐伴奏的歌唱语音),但它与小说、诗歌、散文之类的纯文学样式比较,还是有所差别的。这里且不论说唱时演员必有的面风表情与肢体动作,即使是收音机、录音机中所输出的评弹音频信号,就已经不能和纯阅读的文字信号同日而语了。因为演员通过音频所传递出来的艺术信号,就已经有演员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的声调变化,就已经有演员对其说唱内容所作出的主观理解和思想感情了。这与完全依赖读者通过阅读和想象去理解和演绎的由纯文字组合的文学作品已经不一样了。在此意义上,只有评弹的文学样式,如评弹文字脚本和开篇唱词形态可列属想象艺术范畴,与小说、诗歌类艺术样式等量齐观,而一旦进入某种演员表演的态势,则已转化为非想象艺术。

其三,证诸美学史,对艺术样式界定的标准(或要素),是经历了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发展与演变过程的。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以“摹拟”媒介、对象、方式为划分标准的史剧、悲剧与喜剧说,到18世纪启蒙运动家莱辛以时间和空间为划分标准的语言艺术和造型艺术说;从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以语言表现的组成三要素(语音、语法、词汇)为划分标准的语言、造型、音乐说,到客观唯心主义美学家黑格尔以理念内容和物质形式相统一的不同形态和阶段为划分标准的象征、古典与浪漫艺术说,以及近代艺术理论家卡瑞尔等人提出的以时空序列、或主体感受及外部状貌为划分标准,分别提出的知觉的和想象的艺术说,视觉的、听觉的、想象的艺术说以及空间的、时间的、时空综合艺术说,凡此种种,都力图以各种标准将人类的艺术样式划出各自不同的边界。

其四,综加考察与整合,对划分艺术样式的标准,似可作出如下理论表述:划分艺术样式的标准,应该是某一艺术样式所发出的和被接收的艺术信号的物质形态及其结构。这里,涉及创作者与欣赏者审美互动的过程,涉及艺术信号时空背景的变异,涉及艺术信号各元素之间的组合、交换与运动。我认为,这一划分标准,或可解决任何艺术样式的定位问题。比如,小说、诗歌、散文等样式,因其审美互动的艺术信号是高度抽象的、需要通过阅读进行想象的文字物质形态,其结构是文字物质因子的有机动态组合,可将之基本定位为想象艺术;书法、绘画、摄影等样式,因其审美互动的艺术信号是笔墨、颜料、纸张、胶片等可视而知觉的物质形态,其结构是这些可视物质因子的有机动态组合,可将之基本定位为视觉艺术;交响乐、歌唱、广播等样式,因其审美互动的艺术信号是有声的音符和语音等可听而知觉的物质形态,其结构是这些可听物质因子的有机动态组合,可将之基本定位为听觉艺术;而戏剧、戏曲、影视等样式,因其审美互动的艺术信号是演员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语言声音和伴奏音乐等可视听而知觉的物质形态,其结构是这些可视听物质因子的有机动态组合,可将之基本定位为综合性表演艺术。

苟如上论,则评弹应可将之基本定位为基于想象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其主要理由,一是评弹审美互动的艺术信号,是演员通过“说、噱、弹、唱、演”的表演手段所涵盖的面风、手势、动作、语音、弹奏、音乐、声腔等各种可视听而知觉的物质形态;二是评弹艺术信号物质形态的结构,是按照一定的戏剧情节、人物形象、矛盾冲突的设计,将上述各种可视听而知觉的物质因子有机地动态组合在一起;三是评弹艺术自身的动态性与活态性发展,使其不仅在以说唱为主的双轮驱动中具备了各种真实和客观的表演成分,而且通过引进戏曲表演艺术的合理营养,在动态性的“一人一角”和程式化的“起脚色”表演中,使第一自我的演员表现和第二自我的角色体验这两种因素更灵活地交汇整合起来,极大地增强了演员综合表演剧情与塑造人物的能力。

当然,评弹与戏曲相比,两者在舞台表演的广度与深度上是有差别的,后者满舞台的“唱、念、做、打”是前者端坐或站立在书台旁的“说、噱、弹、唱、演”所不能也无需照搬效仿的。虽然同为综合性表演艺术,但戏曲以“唱做”为主,而评弹以“说唱”为主。因此,戏曲属于戏剧类艺术样式,而评弹属于曲艺类艺术样式。不过,就艺术想象而言,较之戏曲,评弹的艺术信号输出者和接收者应会有更多更大的想象审美空间。

三、评弹的艺术定位对其“双创”实践的影响

哲人有云,理论是实践的精髓,是实践的眼睛。理论来自于实践,又回到实践,指导实践。评弹的艺术样式理论定位对其“双创”实践而言,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要求“双创”实践尊重评弹艺术样式具有想象审美互动特征的本真性。

应该看到,评弹艺术能延续至今四百余年,历久弥新,说明其拥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评弹属于历史,也属于今天。评弹丰富的文化积淀,代表着江南地区人民深厚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思维,评弹的“双创”实践过程与成果,必须尊重评弹艺术样式具有想象审美互动特征的本真性,确保它是“原汁原味”的评弹艺术,确保它的艺术样式定位不走样。

具体而论,评弾艺术的本真性主要有:一是评弹说唱所应用的语言,应是以苏州方言为基调的“吴侬软语”,具有江南地区软糯委婉、柔美顺滑的语言特色;二是演出的主要设施,是简洁明快的桌椅,演员端坐其上,即可娓娓道来;三是表演时用的伴奏乐器,主要是三弦与琵琶,演员个人即可随身携带,使用便捷;四是舞美设施的简繁可因地制宜,演员穿着长衫、旗袍等普通服装,不施或略施淡妆也可雅然登台;五是演员可“一人多角”“跳进跳出”,既可是“说书人”,也可是书中的一个或多个角色,在人称与时空上均可自由地瞬间转变;六是在“说、噱、弹、唱、演”的表演技法上,以说唱为主;七是唱词以押韵七字句为基本格式,并在节奏、旋律共同的基础上,形成风格各异的流派唱腔。

我认为,如果在“双创”实践中注意并尊重上述能够引发审美想象的艺术本真性,则评弹艺术样式的基本定位就可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承,所表演的作品也就不会也不应受到“不像评弹”的质疑。在这方面,近年来已能看到一些 “双创”的成功案例,如原创中篇评弹《林徽因》,其虽在演员服饰、舞台布局、角色表演方面,较之传统风格有所变化,但在基本的语音、唱腔、乐器和表演的人称与时空“跳进跳出”等关键的本真性上,依然是浓郁的评弹味,故广受新老观众和艺术评论界的首肯。

其二,要求“双创”实践尊重评弹艺术样式作为综合表演艺术的发展动态性。

“双创”的根本宗旨,是以现实为时空坐标,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和当今中国人的思维,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因此,尊重评弹的艺术样式的定位,并不等于墨守陈规,一成不变。实际上,在评弹的发展历史中,其艺术样式的构成要素也是有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演进过程。例如,在演出模式上,最早仅是男演员一把三弦放单档,后来出现了男女分弹三弦和琵琶的拼双档,再后来又发展到男女多个档的表演模式;在表演手段上,也从以说表为主,走向以说唱为主、以起脚色等程式化表演为辅的综合阶段;在演出的场所上,也从传统乡镇的茶肆酒楼,进入现代都市的剧院舞台;在舞美处理上,从毫无声光衬助的自然状态,到应用现代音像技术的运动视频背景;在表演的传播手段上,从身临现场聆观,到应用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多媒体技术。但是,所有这些表演因素和手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否定和颠覆评弹的艺术样式,反而是改进和完善了评弹的艺术样式。因此,我们今天的评弹”双创”实践,更应该在现代时空的背景下继往开来,遵循评弹艺术样式定位的运动特征与发展规律,更上层楼,再创新高。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值得重点关注:

一是主动适应新时代评弹欣赏与市场需求的变化。新时代的评弹受众与市场取向,已与原先的传统格局相去甚远,应把主要精力放在争取与培养青年欣赏者的战略基点上。现在,有好些评弹团体主动带着原创和传统的节目,走进各地的大学、中学和小学进行演出,着力争取和培养青少年的评弹爱好者,这是富有前瞻性的重要举措。虽然目前在大小剧场中,老年银发族仍为受众主体,但评弹艺术的未来一定是属于青年人的。在当下的青年人中,不仅有城市的原住民,还有外来工作者以及随着乡镇城市化而发展起来的新市民。因此,必须积极主动了解、适应这部分青年人(特别是其中的知识分子和白领阶层)对评弹审美的新需求和新习性。在题材上,适当增加都市文化和前卫文化的内涵;在表演时间上,适当增加两小时左右的中短篇与专场评弹;在表演手段上,适当增加弹唱和表演的综合性艺术分量;在舞美上,适当增加动态声光影像等现代技术元素。

二是主动适应新时代艺术渗透与审美互动的变化。新时代各种中外潮流的审美思维与艺术样式层出不穷,都在全力以赴开拓市场,争取受众,由之而带来的艺术渗透和审美互动是不可避免的。评弹艺术应一如既往地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主动关注并改造吸纳各种艺术样式的美学营养,为我所用,当然,在这方面要防止简单堆积木式的 “拿来主义”,而必须有一个消化和融汇的“评弹化”过程;同时,也应依循创作者与欣赏者在艺术想象上审美互动的特征,从主题策划、脚本创作和舞台表演等主要环节上,充分考虑和适应新时代评弹欣赏者的审美动向和审美特质,加强对评弹知识与评弹技艺的宣传、普及与推广,并在表演艺术上积极而适当地调整与优化,以正向调动和发挥欣赏者在审美互动中的想象力。

三是主动适应新时代评弹演出与传播模式的变化。新时代社会已进入全媒体时代,评弹演出和传播的途径已发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变化。除了书场、剧院等传统场所外,以电视、电脑、手机等为载体,微信、微视、公众号、视频、自媒体和朋友圈等新媒体,已成为全新的评弹演出和传播平台。在“双创”实践中,评弹必须考虑如何适应和利用“互联网+”的模式,在保留大小剧场和酒肆茶楼等传统平台的同时,通过各类固定和移动的接收终端,更便捷地进入千家万户,实现“门到门”和“点到点”式的实时审美互动。评弹节目制作应多取电子数字模式,评弹表演艺术也应多取影视传播风格。现在,多种视听网站都开辟了评弹专栏,很多评弹机构也开办了评弹网页或微信公众号,这对于拓展和加强新时代评弹艺术的社会影响力,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

猜你喜欢

欣赏者样式双创
在不同的Word文档之间借用样式或格式
乐山市五通桥区“双创”五通桥在行动
艺术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辨析:基于现实审视与理性思考
从日用瓷出发谈理念对欣赏者的意义
课堂朗读中听者角色的正确定位研究
教师听课时身份的转换
这是巴黎发布的新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