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2018-11-12董秀学
摘 要:本文针对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五个方面急需解决的重点、难点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关键词:退耕还林;工程;问题;对策
长期以来,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而开垦坡地和沙荒地种植粮食,虽然增加了一些粮食产量,却在生态环境方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带来了植被和地表的极大破坏,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因此,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结合各地实际,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特别是陡坡耕地和易风蚀沙化的耕地实行退耕,因地制宜地还林还草、恢复林草植被已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十分紧迫的任务。
为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指示精神,从根本上扭转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严重局面,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黑龙江省从2000年开始试点,2002年正式实施自退耕还林工程。
自退耕还林工程启动以来,工程建设进展比较顺利,截至2007年,全省已完成退耕还林面积83.53万h㎡。退耕还林的实施,使黑龙江省的森林覆被率提高1.7个百分点,工程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以下几方面急需解决的重点、难點技术问题:
1.资金严重不足。
2.树种单一,搭配不尽合理;林种结构不尽科学;良种壮苗采用率低;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低。
3.工程建设科技含量低,新技术、新成果利用率低。
4.科技支撑体系不健全。
5.林木管护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适地适树,搞好树种搭配、林种搭配,大力采用良种壮苗。
⑴在树种选择上,要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建立不同的造林技术模式,因地制宜地选好主栽树种;在林种结构上,要大力营造乔灌混交林、针阔混交林,推广林经模式,尽量避免形成单一的经济林模式和丰产林模式。要做到退得下,还得上,稳的住。
⑵要采用良种壮苗。选用长势旺、发育良好、基茎粗壮、顶芽饱满、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的苗木造林,将“一把手抓种苗、超前抓种苗和下大力气抓种苗”真正落到实处。苗木出圃前,必须进行检疫。从起苗、包装、运输,直到植苗的全过程中必须采取保湿措施,保证苗木质量,要大力提倡采用容器苗造林,针叶树裸根苗要使用ABT生根粉、保水剂浸根,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2.强化科技支撑体系。要建立科技支撑领导小组,兴办科技支撑示范点,成立退耕还林专家顾问组。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应该有科研部门的参与并把他们作为工程的技术依托单位,由科研人员提供设计方案并由科研人员出任工程的技术监理,以提高退耕还林工程的建设质量,确保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
3.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新技术、新成果的使用率。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应将新技术、新成果进行组装配套应用于工程建设,包括适宜的新品种、容器育苗技术、高分子吸水树脂、ABT生根粉、抗旱造林技术和水土保持林配置技术等。要加大科技培训的力度,以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要划分出不同的生态类型区,建立不同的退耕还林建设模式。要尽快建立退耕还林监测体系,适时掌握退耕还林工程的进展速度和存在的问题,使工程尽早发挥其应有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4.加强林木管护力度。已有的植被不断遭受破坏,这是当前生态环境最为突出的问题。这一目标不解决,生态目标就难以实现。要把退耕还林工程和农村能源建设结合起来,解决农民的生活用能问题,保护生态环境。
5.增加苗木购置的资金投入。退耕还林工程要求必须使用良种壮苗,造林密度必须达到一定的技术指标,同时实施工程要充分考虑生态、经济效益。但国家每亩补助退耕还林种苗费仅50元,这要真正做到良种壮苗,并在短期内解决农民的经济收入问题是比较困难的。资金投入的增加可有效地防止按钱买苗的现象,增加退耕还林工程的生物多样性,提高退耕还林工程的稳定性,有效地发挥退耕还林工程的作用。
作者简介:董秀学(1972—),男,大专,助理工程师,现从事营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