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牛常见寄生虫病的流行与综合诊治

2018-11-12王平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寄生虫病

王平

摘 要:牛寄生虫病是牛三大类疾病中的一种,该病特别是慢性寄生虫病会影响犊牛的正常发育,抑制成年牛的肥育,肉品质变差,产奶量减少,役用能力降低,造成早衰或者死亡,还容易继发其他疾病,严重损害养牛业的经济效益。本文概述三种牛常见寄生虫病的患病表现和防治措施,为广大养牛户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牛;寄生虫病;患病表现;综合诊治

一、牛疥螨病

1.流行情况。牛螨分布遍及我国各地,在冬、春季节,凡阴暗、拥挤、饲养管理差的牧场,均易发生本病,尤其以犊牛和羔羊受害严重。其感染方式主要是直接接触传播。此外,通过接触污染的用具,或在污染的墙角、牛栏擦痒,或经工作人员的衣服、鞋靴等都可将螨传给畜群。不少病畜经夏、秋季,病情减轻或痊愈,但有不少螨虫潜伏在牛的皮肤皱襞和不见阳光之处,往往成为秋、冬螨病复发的根源。犊牛对螨最易感,但随年龄增长,抗螨免疫力也逐渐增高。随牛的营养和健康状况而定。牛疥螨病是由于体表寄生有疥螨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皮肤病,任何年龄的牛只都可感染,其中以幼牛和体弱牛的易感性较高。该病通常在秋末、冬季以及初春发生,尤其是虫体在阴雨天气会大量发育繁殖,导致该病非常容易扩散。这是由于以上季节日照较短,且体表被毛长而密,尤其是舍内过于潮湿、饲养密度过大、皮肤不卫生等情况下,更容易发病。

2.患病表现。病牛通常先是从少毛部位如头部、耳部、眼窝下以及颊部等出现发病,之后逐渐扩散至背部、体侧以及后躯肢体内侧。发病过程中,由于疥螨持续活动,并不断分泌神经毒素,会对体表皮肤产生刺激,使患处严重瘙痒,并频繁在墙壁、牛栏上摩擦。患处先是出现红色丘疹,呈针尖大小,之后逐渐形成结节和水疱,且由于摩擦而使水疱发生破裂,此时就会有渗出液和血液流出,并露出溃疡面,且渗出液会与污物、皮屑、被毛混合,干燥后即形成痂皮。另外,患处开始出现脱毛,形成结痂后会导致皮肤组织明显增厚,出现褶皱和龟裂。随着皮肤角化程度的不断增强、变得干枯,患处和健康皮肤出现清晰的界线。此外,由于病牛皮肤瘙痒使其采食量不断减少,机体日渐消瘦,生长发育减缓。

3.综合防治。日常保持牛舍干燥、卫生,并定期进行消毒,保持通风良好,加强饲养管理。对于新引入的牛只必须经过严格的隔离检疫,发现病牛要立即进行治疗。如果发现牛群中有牛只存在瘙痒摩擦、掉毛症状,要立即将其隔离,并尽快使用药物杀虫,常用的有0.05%辛硫磷、0.05%蝇毒磷、0.1%杀虫脒水溶液或者0.03%~0.05%胺丙畏乳油水溶液。治疗时,先用竹篾或者小刀将患处痂皮刮去,接着将以上药物溶液在患部以及患部周围的健康部位涂擦,每天1次,注意用药后防止牛只舔食体表,避免发生中毒。同时,取2%来苏儿、5%敌百虫与10千克混合均匀,喷洒于圈舍进行消毒。

二、牛球虫病

1.流行情况。牛球虫病是由于大肠黏膜和小肠后段黏膜上皮细胞内寄生有艾美耳科艾美耳属以及等孢属中的球虫而发生的一种寄生虫病。通常在放牧期发生,尤其是在多沼泽、潮湿的牧场上方面最容易发生。该病阻碍犊牛的生长发育,有时甚至会造成死亡,比较严重的损害肉牛业的经济效益。牛球虫病通常是7~35日龄的犊牛容易发生,因此也叫做犊牛球虫病。该病的病原主要是艾美耳属的几种球虫,虫体往往在病牛肠道内寄生,一般会使机体发生急性肠炎和血痢等症状。由于该病具有2~3星期的潜伏期,因此前期往往被饲养者和兽医忽视。另外,由于犊牛日龄较小,具有较差的抵抗力,加之发病时会表现出急性症状,因此增大治疗难度。

2.患病表现。发病初期,病牛表现出精神萎靡,被毛粗乱,排出混于少量血液和纤维素性黏液性物质的粪便,但此时食欲和体温基本正常。随着病程的进展,病牛体温逐渐升高,可超过39.5℃,食欲不振,皮肤弹性变差,眼窝塌陷,瘤胃蠕动缓慢,肠蠕动加快,排出混杂较多血液的粪便,并散发恶臭味。发病后期,病牛体温逐渐降低,往往低于37.5℃,严或者用脱水,机体虚弱,明显消瘦,心率紊乱,排出黑褐色粪便,基本都为血液,最终失禁。

3.综合防治。牛舍日常定期进行清扫、消毒,确保饲养环境干燥、清洁,确保通风,经常更换垫草,调控牛群饲养密度合理。日常还要定期进行驱虫,尤其是发病时要立即对全部犊牛以及育成牛采取预防性抗球虫治疗,以有效抑制疫情蔓延。兽医日常加强检查,确保及早发现、尽快确诊、立即治疗。氨丙啉,病牛按每千克体重口服20~25克,一格疗程连续使用4~5天;莫能菌素,病牛按每千克体重口服20~30毫克,连续使用7~10天。另外,在使用以上抗球虫药物治疗的同时,还要采取对症治疗,如止泻、补液、强心,避免继发感染等。对于病牛污染的圈舍栏杆、地面、围墙以及运动场等,要使用2%氢氧化钠或者氯制剂进行全面消毒;清除的病牛粪便要采取集中消毒、深埋处理,以将传染源消灭。

三、牛肝片吸虫病

1.流行情况。牛肝片形吸虫病也叫做柳叶虫病或者肝蛭病,是由于胆管内寄生有肝片吸虫而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主要是发生胆管炎、肝炎以及肝硬变。病牛往往缺乏营养,母牛减少泌乳,并会继发引起营养障碍以及中毒,有时甚至造成死亡,会对机体造成较大危害。发生該病时,牛多为慢性经过,主要表现为渐行性消瘦、贫血、交替腹泻、发育障碍等,寄生虫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引起牛中毒,甚至死亡。牛肝片吸虫病是由于感染肝片吸虫的成虫而引起。尽管该病具有较低的病死率,但由于虫体可在病牛体内长时间寄生,使其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损害经济效益。

2.患病表现。病牛通常呈慢性经过,机体日渐消瘦,伴有贫血,结膜和黏膜变得苍白,食欲减退,消化紊乱,瘤胃蠕动减弱,周期性瘤胃胀气、前胃弛缓、腹泻交替发生,被毛粗乱、干燥,容易断开和脱落,失去光泽,眼睑、颌下发生水肿,有时胸部、腹下也发生水肿。叩诊发现肝脏浊音区明显扩大,如果肺脏发生感染,还会伴发咳嗽。发病后期,病牛往往卧地不起,最终由于病情恶化,机体极度衰竭而死。另外,犊牛发病后,既会对机体生长发育产生严重影响,还非常容易发生死亡。

3.综合防治。注意牛群不可在存在肝片吸虫的低洼地带或者潮湿牧场进行放牧,也不可在以上地方割青草喂牛,禁止饮用死水。夏季牛群要采取轮牧,且每块牧场的放牧时间要控制在1个半月以内。经常清除牛群排出的粪便,并采取集中堆积发酵处理,一方面可将其中的虫卵杀死,另一方面可防止虫体污染放牧地和水源,有效避免疾病蔓延。治疗该病比较有效的药物是硝氯酚,目前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病牛可按每千克体重内服3~4毫克;如果采取肌内注射要适当减少用量,避免发生中毒,一般适宜按每千克体重注射0.5~1毫克。另外,也可使用硫双二氯酚、溴酚磷(蛭得净)、阿苯达唑片等药物进行治疗。由于该病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病牛在后期非常虚弱,因此在用药治疗的过程中加强护理。牛群每年要进行2次驱虫,第1次适宜在秋末冬初进行,这时从放牧变成舍饲,需要消灭寄生在体内的成虫和幼虫,确保机体能够安全越冬;第2次可选择在春季从舍内饲养变成放牧时进行,此时主要是避免体内存在的虫卵经由粪便排到体外而对放牧地造成污染点,防止病原扩散传染。牛群驱虫要选择集中于固定地点进行,且确保每只都用药,要求选择既能够杀灭幼虫还能够杀灭成虫的药物。

猜你喜欢

寄生虫病
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趋势与控制策略
加州鲈寄生虫病及防控建议
鱼类寄生虫病诊断与防控(11)
青海裸鲤寄生虫病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鸭体内三种寄生虫病及诊治
羊常见寄生虫病的综合防控措施探讨
浅谈羊寄生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羊寄生虫病防控的新策略
鸡场常见寄生虫病的诊治
寄生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