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美大学教育的差异
2018-11-12张入爽
张入爽
摘 要: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教育事业已然为我国政治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但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单一的教育思维已经不足以支撑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承蒙学校项目支持,研究生期间可以到美国学交换,半年的学习生活让我对美国的教育模式有了新的认识。
关键词:中美差异;大学;教育差异
1教育者的教育方式
中式教育偏向灌输式教育,钱星宇在《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异同比较》中写道;“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在本质上是单向灌输式的,即过分关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性,却忽视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属于“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模式。王葵在《中外教育思维异同比较》中提及“教育的单一性”一词,中国人习惯于集体作业,求同的群体文化意识投射到教育上必然导致单一性的产生。教师在评价一堂课的标准上就会变得很拘束了,美国的教育理念从小就是“多样性”,学生的自主性是永远第一位的。中国大学的教育模式应该在保持大方向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开展发散式课堂,更多的投递一些可以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的课题,选择避免单一照本宣科的教育形式。美式教育偏向启发式教育课堂呈现的状况绝大多数是探讨形式。钱星宇提及“在课程的设置上,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选修课的空间很大,高校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色修改教材,采用自己的教学方法。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可以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会给学生充分表达自我的机会。”,尚鲁生在其文章中更用“乱七八糟”来形容美国的课堂氛围。
2受教者的自主性
大学课堂积极性不高,大课课堂学生的状态散漫等问题愈发严重。中国绝大多数学生上大学的费用由父母承担,美国却不然。不少美国学生坦言,他们必须在课余打工挣钱,有时挣钱不够支付学费,还会背上债务。“相比而言,我们上大学轻松很多,课余打工也就是可有可无的‘锦上添花。”现场一位中国大学生说,中国学生对父母的依赖比较多,上学时父母要支付学费,毕业后父母还要帮助就业。而美国学生自主性很强,他们通过很多中立的职业“平台”,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合适工作,这种独立自主的个性值得国内大学生学习。相比较而言,美国大学生的求知欲是值得提倡的,赵洪江等学者在“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的调查中提出“大学生积极性投入”一词是很好的例证。
3教育的宏观指导方向
美国business insider网站发布一篇名为“This is why the college graduation rate is so low”的报告,其中提到“that 52.9 perc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2009 cohort received a degree within six years of enrollment,a 2.1 percentage point decline from the previous year.At public four-year schools,the six-year graduation rate was 61.2 percent,while the rate at private schools was 71.5 percent.The graduation rate for students at two-year programs was much lower at 38.1 percent,down from 39.1 percent for the 2008 cohort.”美國四年制大学的毕业率是60%~70%左右;反观中国,中国教育网公布2016年的大学净毕业率高达90.6%甚至更高(来源;中国教育在线),中国的教育在宏观调控下发展,与发达国家的教育比,有着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首先,中国对教育投入的经费不足,张亚书,孙涵在《中外教育发展水平比较研究》中提出:相对其他国家多元化的办学主体和多渠道的资金来源而言,我国教育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在西部甚至一些沿海省份的边远地区常常有学生上不起或是学校无力支付教师工资的情况发生。其次,中国的初级教育与高级教育明显表露出脱节的问题。尚鲁生先生在《中外教育的比较与思考》中提出“严进宽出”与“宽进严出”的两个词汇,准确地表达了中美大学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