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消费视角解读《丹尼尔·德龙达》

2018-11-12戴新瑞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4期
关键词:丹尼尔异化消费

戴新瑞

摘 要:隨着工业化和商品化的发展,十九世纪的英国已经进入了消费社会,对社会变迁高度敏感的爱略特开始在她的小说中描写消费主义影响下的维多利亚社会生活。本文试图通过对爱略特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丹尼尔·德龙达》中被异化的消费者形象进行解读,探讨艾略特的道德观和其时代反思。

关键词:消费;丹尼尔·德龙达;异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4--01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后,商品经济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凸显,消费模式、规模和内容等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消费已经占据了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越来越多学者的研究表明,19世纪后期的英国已经进入了消费社会,卡莱尔“早就感叹现金交易成为人与人之间唯一的纽带”[1]。而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所创作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丹尼尔· 德龙达》(Daniel Deronda)故事发生于1865-1866年间,深刻蕴含着作者对当时社会的反思。本文拟从被异化的消费者形象出发,来探讨艾略特对消费文化与隐藏矛盾的时代反思。

一.道德的缺失

在小说中女主人公格温多琳(Gwendolen)身份建构的过程中,她对物质的极度追崇实际上也体现了一种具有时代反抗性的文化价值。随着作者的叙述我们可以愈加清晰的看出格温多琳沦陷之深,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她,家道中落,一心想要出人头地,但她却不愿靠自己的劳动自食其力,而是选择用自己的美貌、自己的婚姻作为筹码,拿一生在赌。宁愿嫁给格兰库特,幻想着依靠婚姻维持体面的身份,她热爱珠宝首饰所带给她的物质上的快感,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以及对奢华生活的渴求,以此摆脱物质生活的困境。她的格言是 “我一定要幸福……我决不让别人干涉我”[2]。在与主人公丹尼尔(Daniel)初次见面的场景中,格温多琳因为在轮盘赌桌上豪赌输光了钱只好抵押了绿松石项链,后来丹尼尔匿名赎回项链并将其物归原主。与格温多琳的态度相反,丹尼尔一直“用一种审视的眼神”[3]盯着轮盘赌桌,站在道德至高点上的他反对赌博,认为人们牟利不能以损害他人利益为基础,因为他相信“因果报应”。格温多琳对金钱的渴望以及她在道德意识上的匮乏由此显现,通过刺激消费,工业文明得以迅速扩大生产, 然而与此同时也引发了消费者盲目的物质崇拜,使人们陷入片面的异化消费而丧失理性,享乐思想滋生,无法真正地认识自我,忽视道德意识和精神追求,从而导致一种虚伪狭隘、重商重利社会风气的形成。被消费所异化的格温多琳高傲地希望自己能用非凡的美貌和才智征服世界,提升社会地位,获得他人崇拜的目光,却还是在现实的逼迫下接受了格兰考特的求婚,最终陷入了一场悲惨不幸的婚姻。某种程度上,她已经成为了 一件待价而沽的商品,以最高的筹码消费自己,结果却断送了一生的幸福。

二.专制的化身

法国著名思想家布尔迪厄(Bourdieu)指出,“消费是联接 符号体系与社会空间的重要桥梁,人们在日常消费中的文化实践, 从饮食、服饰、身体直至音乐、绘画、文学等的鉴赏趣味, 都表现和证明了行动者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和等级。”[4]《丹尼尔·德龙达》中作者笔下的许多人物形象都受到了物的异化,丹尼尔的母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虽然她最终在事业和地位上取得了成功,但在民族矛盾尖锐的社会环境下,对自己的犹太身份恨之入骨、毫无责任感的她为了摆脱“他者”形象选择背离了自己的民族和宗教,甚至不惜抛弃儿子,将丹尼尔交给英国贵族抚养,她漠视民族精神,切断了自己与其之间的一切联系。但这种狭隘和自私实际上却使她失去了一切,既失去了儿子,也失去了民族之根。而格兰库特缄默的外表下掩藏的是一颗恶魔般暴虐的心,他是专制和阶级霸权的化身,冷漠地掌控着身边的一切。格温多琳自以为可以在婚后“彻底主宰”他,随之而来的则是幻想的破灭,事实上格兰考特才是真正的当权者,一直牢牢地将她玩弄于鼓掌之中 ,像训练有素的“赛马”一样,不断驯服、压制着她,这种猎食者般赤裸裸的压迫实则是反应出了消费社会中的非理性消费。对格兰库特来说,这个虚荣女子的姿色也不过是他所消费的一个商品。在这场博弈中,他们都是被异化了的消费者,被权利的欲望所侵蚀,在物质享受中丧失了自我,最终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以格温多琳为代表,爱略特在《丹尼尔·德龙达》中,表达了其保守的传统主义思想,对消费社会中商品经济对人类心灵的腐蚀给予了抨击,同时又以德龙达、米拉等作为道德典范,为人们树立了榜样。爱略特希望通过道德上的关怀指引人们在消费社会中保持自我,抵制物的异化。重新审视和研究爱略特,从其思想中得到启示,对于读者研读维多利亚文学是具有借鉴和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朱虹:《英语小说的黄金时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年版,第 3 页。

[2]George Eliot. Daniel Deronda [M]. London: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1996.

[3]Jean, Arnold. Victorian Jewelry, Identity, and the Novel. California: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11.

[4]Bourdieu, Pierre.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Trans. Richard Nic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

猜你喜欢

丹尼尔异化消费
流体力学之父——丹尼尔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20年后
生命太短,没时间讨厌你(上)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40年消费流变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