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嫂坟传说研究
2018-11-12朱会芳
摘 要:民间文学中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浩如烟海,类型复杂多样,本文以其中代表性的一支——姑嫂坟传说为研究对象进行讨论。首先通过对姑嫂坟传说内容及历史地理方面的介绍,引出相关变体的搜集比较;其次便讨论了本次文章的重点即姑嫂坟传说所隐含的民俗思想和民俗观点,分别从正面和反面两个方面讨论;最后是对姑嫂坟传说的民俗功能的探讨,分为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审美功能和服务功能五个方面,阐明姑嫂坟传说在民间文学作品中的社会价值和文学价值。
关键词:姑嫂坟;变体;民俗思想与观点;民俗功能
作者简介:朱会芳(1992.5-),女,汉族,山东省德州市运河经济开发区,内蒙古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学与民俗学学院、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4-0-02
1、姑嫂墳传说梗概及历史地理沿革
由于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地位进行了全方位的“碾压”,从而也形成了对于完美女性的“尺度标杆”,比如“三从四德”“笑不露齿”“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等等。部分旧时封建思想下所衍生出的妇女“标杆”流传到今天,本文提到的姑嫂坟传说便是体现古代女子忠贞不渝品质的故事。
1.1姑嫂坟传说梗概
由于姑嫂坟传说的变体版本较多,研究者以山东德州为例。传说,明代武城县祝官屯村,一姓陈的后生娶了本村姑娘孙某为妻,与老母和小妹一家四人男耕女织勤俭度日。新婚不久后生被抓了壮丁,几年了无音讯,善良的婆婆让儿媳趁年轻改嫁,莫为小姑婆婆耽误终生。媳妇不应,并发誓替夫养老,今生不嫁,并劝小妹早日出嫁。小姑倍感嫂子疼爱,亦决定不嫁,陪嫂一生!不久,老母病重下世,姑嫂生活愈加凄凉,时受刁民调戏。嫂子再劝小姑出嫁以防不测,小姑执意不从,清贫姑嫂相依为命。某日夜晚,一歹徒摸入陈家,欲行欺辱,搏斗中,性格刚烈的嫂子伤了歹徒,歹徒恼怒,刺伤嫂子,小妹惊醒,恶徒仓皇逃窜,小妹见嫂子被杀痛不欲生,念嫂养育之恩,顾孤女难生,亦然持刀刺入己胸。两烈女为保贞操,不受欺辱含恨离世。邻居亲友置两陋棺,含悲将二人合葬一墓。
当地百姓非常敬佩姑嫂二人和睦相处、孝敬老人的美德,或视为圣洁的女生敬仰,至今仍不断为其立碑颂德,现姑嫂坟前有“烈女之墓”、“淑姬之墓”“万世流芳”“二位仙姑之墓”等碑二十四蹲,并逐年递增。
1.2姑嫂坟传说的历史地理沿革
本文中所研究的姑嫂坟传说,流传于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一带,在当地为家喻户晓的传说。武城县位于德州的西南部,位于山东省与河北省的交界之处,自古便推崇奉行儒家孝文化,又有古代京杭大运河遗址穿过,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多元文化的交融造就了姑嫂坟传说的流传。
姑嫂坟传说于明代万历年间流传至今,与普通的民间传说流传方式不同。传说的传播不仅仅当地的村民口耳相传,更被收录入武城县县志与碑文当中,内容详实,细节具体影响深远。与此同时,此传说不仅只是传播于姑嫂坟的发源地武城县祝官屯村,在其周边村镇及邻近的河北省部分地方也广为流传。此传说的传播方式复合柳田国男《传说论》中传说圈的说法。由中心一点向四周辐射扩散开去,虽然故事的细节多有出入,但故事的主干脉络基本保持一致。
2、姑嫂坟传说的引申变体
姑嫂坟传说并非只在山东德州等地区流传,在广州市白云山云台花园,也同样流传姑嫂坟的传说。
在白云山云台花园内,有一处奇特的墓葬为南宋番禺沙湾何氏姑嫂合葬墓,墓碑上刻“宋何氏四世祖 妣施氏安人 姑贞女季姑 姑嫂合葬墓”字样,此传说便由此而来。传说中姑为沙湾何氏四世祖何人鉴之妹,嫂为人鉴之妻。人鉴为朝廷公务,常年外出奔波,其父患病在乡,姑嫂两人晨昏伺候,衣不解带。何父身亡后,嫂心力交瘁而殁,姑见状悲恸至极,竟与嫂同日而亡。人鉴感其孝义,将姑嫂和葬于白云山三台岭何父墓附近。后兄人铎及李氏安人葬于其西侧。此传说与山东德州当地的姑嫂坟传说存在着差异与相通之处
差异:
①传说内容的差异
⑴时间:山东德州武城县流传的姑嫂坟传说流传于明朝万历年间,广州白云山云台花园的传说发生于南宋年间,从时间纵轴来看,广州白云山云台花园的传说先于山东德州地区的传说400余年。
⑵故事情节:武城县流传的传说中有姑嫂之间互相劝嫁,姑嫂与登徒子搏斗情节,白云山流传姑嫂坟传说并未提到;故事背景方面,前者传说中陈氏一家生活窘迫,清贫度日,缺少男丁,这才引发了其后登徒子入室行凶的惨剧,而后者传说中“人鉴”出仕为官,家庭步入“小康”阶段。
②思想反馈的差异
两处地方的姑嫂坟传说的虽同为歌颂古代女子的侍奉家中老者的美德与孝道,但是武城县的姑嫂坟传说中在传说情节中更加体现出姑嫂之间的深情厚谊、为保名节坚贞不屈、刚烈坚毅的美好品格。
相通:
①传说内容相通
⑴两处传说的家庭组成成员相同。一夫一妻,一婆一姑,家庭成员相对简单。此种家庭成员的构成也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传说中女子的善侍老者的传统美德。
⑵传说的主要情节相同。同为姑嫂一同侍奉家中老者,体现孝道,同时两则传说中都着重突出姑嫂之间的深情厚谊,对于当代尖锐的婆媳、姑嫂问题以及父母的赡养问题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⑶传说的死亡方式相同。同为家中遭遇不幸之事,姑嫂伤心欲绝,嫂嫂先行,小姑不忍独活,跟随嫂嫂同去。这里的姑嫂之间深厚的感情打动人心,更令人注目则是古代女子忠贞、刚毅的传统美德。
3、姑嫂坟传说隐含的民俗思想与民俗观点
在姑嫂坟传说流传的各种版本中,始终能找到贯穿每则传说的主要线索,这一线索也成为探寻传说中所隐含的民俗思想与民俗观点的关键,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①正面观点:积极并富含人伦的情感
⑴社会组织方面:古代适用于一夫多妻制度,但在姑嫂坟传说中,一夫一妻,一婆一姑,构成了最基本的家庭单位,夫妻间伉俪情深,姑嫂间情深意长,长幼间互尊互敬,家庭和睦,充满天伦之美。
⑵女性传统美德的体现:在传说中,无论是辛苦持家的嫂嫂,还是懂事恭敬的小姑,都是中国传统女性美德的体现者;古代女子的坚贞不屈,主要体现在对于“贞洁声誉”的极力维护中。
②反面观点:消极并充满压迫的情感
⑴社会组织方面的体现:女性在古代社会并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女性的身份标签模糊,与男性地位相差悬殊,被视作是男性的附属物,对于男性主导的家庭、组织和社会来说,女性仅仅是其私有财产的一部分。在两则传说中都有体现,陈氏妻和人鉴妻拥有劳动能力但却并不能抛头露面出门赚钱养家糊口,只能在家庭小单位中维持劳作,能力止步于家庭中。
⑵身份标签模糊体现:虽然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条件限制造成传说的部分内容缺失,但是研究者于相关传说中发现,传说描述中的女子大都无真名实姓,基本以“夫姓”+妻,“夫名”+妻的形式存在,此类现象也频繁出现于古代社会和文学作品中,从中也可看出古代女子的地位低下。
⑶“婚姻压迫感”和“名节追求”的体现:在武城县姑嫂坟传说中,由婆婆劝说儿媳改嫁儿媳誓死不从和嫂嫂劝说适龄小姑出嫁的情节,虽然也被两位贞洁烈女刚毅的品行所动,但从侧面也烘托出婚姻对于女子无形的压迫感和对于名节的推崇,尤其是最后嫂嫂不忍名节受辱,甘愿赴死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⑷封建教条和封建传统的维护者:对于封建制度下对女子全方位的束缚,女性并没有选择打破,而是极力去维护、保持。遵循“三从四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并视其为真理教条,更被规定为衡量女性品格的基本标准。
而现今,随着社会思想开化,女性的身份和地位得到了更正,旧时的民俗思想和观点也遭遇摒弃得到进一步进化。旧时束缚女性的教条为社会所淘汰,而对于“真善美”品格的追求却历久弥新,一直为女性所继承发扬。这里也呼应了钟敬文先生对于民俗的基本特征中民俗类型性的描述,是一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或是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
4、姑嫂坟传说的民俗功能
姑嫂坟传说虽然是百年之前民众所创立的传说,但对于今天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发挥着自身的功能。
①民俗的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在姑嫂坟传说中,现今社会将对于女子“真善美”传统美德的美好希冀和追求融入故事情节中,而直到今天,女子勤俭持家、侍奉公婆、夫妻恩爱、姑嫂和睦这些优良品质任然被中國女性所继承和发扬,尤为可贵的是,对于今天的婆媳大战,赡养父母,姑嫂相处等种种尖锐的家庭问题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为今天“挣扎”中的家庭问题树立了模板,立出了标志性的“flag”。
②民俗的规范功能: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而姑嫂坟传说对于女性的行为规范和约束主要体现在道德方面,女性被要求遵守妇德,虽然是封建思想的衍生物,但是仍存在一定的可参考性,例如古代女子对于孝敬公婆,教育子女都是所衍生出的“良品”。犹如民俗的规范功能一般,这些良好的品质并没有如法律、准则的条文框架告知群众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但却是民众自发形成具有更高的行动力。
③民俗的维系功能:这是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和思想,是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姑嫂坟传说所反映出维系功能更多的体现在心理层面上,个人是社会组成的最基本单位,而家庭为次级单位,只有维护好家庭的秩序,才能更好地稳定社会秩序。而姑嫂坟传说中对于家庭的和睦极为重视,由思想潜移默化入行动,由少数家庭进入多数家庭,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④民俗的审美功能:这是指民俗所带给我们对于美好事物的正确评判和正确价值观的树立。这种功能来源于生活,形成于大众,如姑嫂坟中所倡导的“孝道”与“真善美”美好品质的追求,统统都是形成于民间,规范于民间,并最终反馈于民间。
⑤民俗的服务功能:“取法于自然,施法于自然”便是此功能的社会呈现。对于传说中大量美好品质的呈现,是后人经过自己的思想和加工,丰富了其血肉。这些细节的加工反映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这些思想通过传说这种媒介在民间蔓延开去,一代一代“哺育”后人,加强大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一轮又一轮的良性循环。
5、结语
姑嫂坟传说民间传说中极具代表性的一支,无论从其社会价值还是文学价值上都有极大的研究空间,武城县的姑嫂坟传说也成功的进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于姑嫂坟传说和许多后世流传的动人传说仍需要我们去全力搜集与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
[2]刘守华 陈建宪.民间文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3][日]柳田国男.传说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
[4]季羡林.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