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往事成风

2018-11-12金大智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4期
关键词:工区寒风道岔

作者简介:金大智(1993-),男,辽宁省本溪市人,毕业于山西大学,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锦州市作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电气工程。

遥忆2015年夏末,我别离了母校,踏上了职业生涯的道路。辗转三月有余,终于与一家地方铁路公司签订了试用合同,成为了一名铁路信号工,由此便开始了一段全新的旅程。

当时的公司名为赤大白铁路公司,主要经营项目是为系统内的电厂运输发电所用的燃料——褐煤,公司的地理位置处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当时的岗位为信号见习生。对于初入职场的我,立志要在人生第一份工作中做出辉煌的成绩以向他人展示个人能力。于是我颇有动力地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该工种的相关专业知识。得知信号工的专业技术能力很强,需要掌握铁路相关的大量专业知识。再想到铁路工作人员的黑色制服,穿上以后个个都是容光焕发。便对这神圣的职业有了前所未有的期盼。对工作岗位的向往,也瞬间充斥了我的身心。

我的工作地点远离市区,在一个名叫乌丹的小车站。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总是令人难以忘记。以至于别离多年的乌丹小站,它的全貌如今依然清晰地映在我的脑海中。当时我的工作作息制度是在车站工作十天,休息十天,也就是业内人说的上十休十。每到我当班的第一天,早上9点起床乘坐公司的大巴车到达赤大白铁路的第一站——赤峰北。到了赤峰北站后,便可乘坐开往铁路沿线各站的通勤专列,赤大白铁路全长338公里,全线当时共有23个车站,在其中有9个车站设立信号工区。也就是我相应岗位的工区。三个最大的站分别是赤峰北、大板东和白音华。通勤专列运行约四个小时达到我工作的车站——乌丹站。乌丹车站,在信号人口中的叫法是“乌丹信号工区”。坐落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是全线最小的车站之一。对于我来说,那里条件艰苦,人烟稀少,没有无线网络,手机信号差。唯一的乐趣就是够看到运输煤炭的列车驶往其他各站。

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到乌丹信号工区时,年长的同事热情地帮我拿行李,安排宿舍。一进车站,一块醒目的牌子吸引了我,那是一个精致的LED屏,上面清楚的记录着该工区的安全生产情况——2015年7月15日,星期三,上午11点36分27秒。公司安全生产2914天,车站安全生产2144天。那时看到这块牌子时,我便知道了自己身上肩负的安全生产责任任重而道远。

我是个被父母惯坏的一个“公子哥”,甚是缺乏工业现场实际操作能力,我明白,这可能会成为制约公司安全生产的不利因素。于是我便已然决定从零基础认真学习。

当时公司的管理机制很人性化,为我们每一名新入职的学员都安排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师父。幸运的是,我的师父名叫王永新——一个我终身难以忘怀的名字。他人个头不高,却时常满面笑容,这使我很快地能够接受他所说的话。从此,我便紧紧跟随他的脚步,虚心听从他的教诲。同时向其他有经验的同事学习。

平日里,除了我的师父,年龄大的同事也总会在实际工作中耐心手把手地教我调试各种设备。譬如,如何正确地开关转辙机,转辙机的日常检修,道岔的日常维护等。他们还不厌其烦的一遍又一遍的强调安全问题。包括在室外作业时,告诉我:手一定不能扶铁轨,最简单的便是不要在作业中蹲下。我的师父甚至还手把手的教我使用各种工具——从450mm到8mm规格的扳手,长短不一的各种螺丝刀,还有各种型号的螺丝,螺母。那种被处处关爱的感觉,现在依旧深有体会。晚饭过后,他们总是跟我一起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学习道岔的调试,室内设备的调控还有那至今难以忘怀的轨道电路测试。我在乌丹时,每周由工长授课,每周详细地为我们讲解三道专业知识试题。我们认真地做着学习笔记。便于日后反复阅读,反复记忆。这对我后来的工作有很大的影响。

乌丹的夏季酷暑难耐,钢轨被烈日烤得发烫。我和同事们丝毫未受影响,我们戴着草帽和墨镜避暑。广袤无垠的铁路上没有任何建筑和树木可以乘凉。我们仍然一如既往地在工作地点顶着毒辣的太阳整理导接线,为设备涂油刷漆。那时的我们大汗淋漓地忙活着,汗珠掉落在设备的外壳上,便瞬间被高温蒸发。有时大家为了尽早完成工作任务,中午便不再返回工区吃饭,仅每人一桶泡面便敷衍了事,只为挤出更多时间继续完成生产任务。

不仅如此,乌丹的冬天更是寒意逼人。入冬以后,便会从草原上刮来刺骨的寒风。寒风虽刺骨,冰雪虽无情。但却仍旧抵挡不住我们工作的热情。丝毫不畏惧地全副武装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那时的我们甚至自嘲地说,我们是“寒冰战士”。现在想来,颇有年轻人独有的“愣头青”的感觉。寒风暴雪来临时,我们所有人对于铁路上的电气设备不停地进行调试检修,以确保火车的正常运营。

我记得在2015年12月15日的那天,工区分管的外站“桥头站”的1#道岔基本轨重伤,急需更换。我们吃过早饭后,稍作准备,便于上午9点左右乘检修车出发,赶往外站。那天的室外温度约有零下30摄氏度。我和同事知道要在现场滞留很长时间。所以各个武装到了牙齿,我们穿着厚重的羊皮袄,棉裤,棉帽子,口罩。临行之前还不忘戴上大大的风镜,生怕冰雪寒风干扰了视线,耽误了调试。我们一行4人,在零下30余度的恶劣环境下配合工务专业更换道岔基本轨。为避免在给基本轨上打孔钻眼时,道岔角钢孔有毫厘之差,导致设备无法安装。那时的我跪在道床边坡上,手扶冰冷的钢轨,努力抗拒被寒风吹偏的皮尺,一遍一遍地反复测量。直到当日晚19点30分左右才完成更换。

已经被寒风冻透的我们那时只想尽快返回工区吃上一口热饭,哪怕是一口熱水也好。屋漏偏逢连夜雨,在不足15分钟的晚饭后,乌丹工务人员找到我们,说本站的3#尖轨重伤,也急需更换。就这样,我们拖着本已疲惫不堪的身体又一次踏上了风雪征程。在夜间零下40余度的天气中工作至晚23点,但身体上的疲惫并不能丝毫掩盖心中完成任务的喜悦。我记得那个时候,我基本已经走不动了。也是人生第一次体会又冷又累的感觉。

后来,在全线所有人的努力下,公司安全生产的天数不断增加,乌丹信号工区则更是全年无事故,未发生任何责任故障,保障了行车安全。在2015年度“春、秋检”中取得了综合第一名的好成绩,受到了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因此我工区获得了“先进信号工区”的荣誉称号。这也是属于全线所有信号工的荣耀。

在这个岗位,我更加明白肩上担负的责任和使命。我之于公司则如微尘之于海滩,渺小的我奉献出一份渺小的力量,那时的我不敢去定下多大的目标,只想脚踏实地,认真完成好各项工作,为公司贡献出最大的力量。在这里,我逐渐学会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学会待人处事的方法,学会与人合作的重要性。工区给我更大的动力去不断充实自己,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在乌丹信号工区的每一天,我都充满了满满的能量和活力。的确,那曾经就是我释放青春能量的战场。现在,在我的眼中,青春不应该是碌碌无为的前行,而应该是怀揣梦想勇于奋斗。于是,在我未进入工作岗位之前,我就对工作进行过种种设想。而今读到的不仅是工作的艰辛,更多的是责任与奉献。曾经向往的神圣的背后,更多的是付出与汗水。这让我明白了,任何光荣与伟大的背后都暗藏着无限的付出。

那时的我们,时常自嘲地调侃说信号就是越热越干活,因为只有天气炎热时,涂刷在信号机上的漆才会干得更快。也经常说,信号就是越冷越干活,因为下雪的时候,冰雪会挤住道岔。只是我没有想到的是,这样的乌丹,也只陪伴了我人生中的一年时光!

时年同行者:王永新、刘继武、高金铎、乔宁、迟越、杨志一、王海波、薄万里、田昊、曹宇、盛羽。

2018年6月17日凌晨于西安家中

猜你喜欢

工区寒风道岔
逆流而上的寒风
寒风吹(外一首)
关于铁路编组站减速顶工区标准化建设研究
中低速磁浮道岔与轮轨道岔的差异
场间衔接道岔的应用探讨
寒风瑟瑟,谨防老年人的这些健康杀手
既有线站改插铺临时道岔电路修改
精确发现溢流研究及在西北工区现场应用
铁路隧道定额工区长度和通风管线路工程量计算规则探讨
耀眼的橘红色——河南省焦作市公路局养护工区养护机械队速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