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出发写作文
2018-11-12叶玉勤
摘 要:农村学生拥有许多独特的“生活”素材,这是有别于城市学生的。文章着力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写作文,首先,引导学生转变观念,习作要求生活化;其次,习作指导生活化;最后,习作评改的过程体现生活化原则。
关键词:观念生活化;指导生活化;评改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1-28
作者简介:叶玉勤(1981—),女,福建厦门人,福建省厦门市新圩学校教师,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中低年级语文教学。
农村里的学生语言相对贫乏,习作显得干瘪、不够精彩。但农村学生心灵手巧,门前屋后不乏运动场,左邻右舍皆为游戏的好伙伴,放牛、捕蝉、干农活……生活处处精彩。身处农村小学,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质量?我认为应把习作教学引入“生活”,返璞归真。以下就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习作观念生活化
习作来源于生活,记录生活,表达感情。农村学生怕习作,常常就怕在一个“作”字,教材提供的习作有的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教学时教师通常仅凭生活经验,给学生一个间接的场景,就让学生进行习作。
我认为指导农村学生习作,应首先消除学生怕习作的心理障碍,确立习作生活化的观念。例如,一次班上的一个学生写了一则周记,描写了自己和妈妈周末在家包“炸枣”(特色小吃)的过程,先买材料、处理材料、妈妈教“我”包、“我”学着包,最后“炸枣”包成了,“我”心里很高兴。文章简短,用词朴实,过程记录却流畅、明白。因此,我打了高分,课上,我还把它当作范文与学生分享。
二、习作指导生活化
1. 命题生活化
习作源于生活,有经历、有体验的东西更容易写得真切,从而打动人。由此可见,习作命题应生活化。一方面,教师命题应从生活中选取。教师根据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特点进行命题,如写“我村的封建日”“帮爸妈干农活”等,这样的题材学生很容易捕捉生活的影子进行描写。另一方面,学生命题要贴近生活。如反映家乡变化方面的内容,学生以“村里的新戏台”“臭鱼塘变成了聚宝盆”等命题,光看这些命题,就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农村生活气息。
2. 选材生活化
(1)来自家庭生活。选取家庭生活素材进行习作,学生会对自己的家庭加深认识、理解及热爱,更能抒发真情。例如,一次在进行题为《妈妈真好》的习作时,看似很熟悉的题材,学生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认为妈妈太普通、太平凡,没什么好写的。这时,我給学生介绍了一位在家操持家务又要下田干农活的母亲。听完介绍,学生纷纷发表感言:这位妈妈真勤劳,还疼爱孩子。我顺势引导学生回忆平时妈妈会做些什么事关心自己或者家人。
(2)来自校园生活。校园生活是学生日常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学生留心观察校园生活的点滴,将会捕捉并积累下许多习作的素材。如每个课间,学生会玩跳绳、跳皮筋、过五关等游戏;班队活动中,开展了智力竞赛、采访、分享、文娱活动等;学校和班级黑板报上,开辟了“自由谈”“小评论”“新发现”等栏目。
(3)来自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如万花筒,千姿百态,五光十色。小学生正或多或少以自己特定的视角涉足社会,他们充满着好奇心。教师引导农村学生观察社会生活能丰富习作的素材,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凡人小事,它伴你行走在城镇街头,驻足店前,落座公车等;留心观察风情风俗,有除夕的爆竹烟花、春节里拜年走亲等。
3. 过程生活化
习作过程应该是轻松愉快的,不必也无须给学生过多的束缚。我们往往要求学生写多少字,限于多少时间完成,否则就罚、批。我们应改变这样的误区,学生习作应像作家创作一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实在写不出时不硬写,不必一气呵成,允许能力稍差的学生有停顿、间歇,亦可迟交、缓交等。
三、习作评改生活化
(1)“改”生活化。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修改不如学生自己改,学生个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让学生自己改,不管改多改少,哪怕只是改一个错字,改一处标点,那也是一种收获。教师可以在班里成立修改小组,选几个习作功底扎实的学生负责组织各自的修改小组修改习作,教师参与其中,发表个人见解,和学生一起交流。通过这样的学习形式,学生间取长补短,提高了习作水平。
(2)“评”生活化。习作评改仍然要以学生为主体,习作中学生亲自参与、体验实际生活,尽情畅谈,在适当的时候教师进行恰当的引导、点拨。为了给学生多点“评”的机会,教师可以用 “点评会”的形式,边评边改,将习作评改落到实处,共同修正、完善原有的习作。
总之,农村学生长在农村,有农村的朴实、纯真,有许多切身体会是城市学生无法比拟的,教师要让学生从农村“生活”出发写作文,在融洽、友好、活泼的氛围中用朴实的语言抒写实在的东西,让学生快乐地从事写作活动,收获乐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 攀.名师教你同步作文[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