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美术学生社团活动的有效组织策略研究
2018-11-12刘珊毓
刘珊毓
摘 要:小学美术学科中的学生社团活动主要是针对美术学科的拓展学习展开的,是组织美术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便于充分发挥小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水平。从活动主题应以学生为本、活动形式应以自主合作为主、活动展示应以赏识为主三个角度来分析有效组织小学美术学生社团活动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美术;学生社团活动;有效组织策略
在新课改下,学生社团活动已经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各科教师都致力于以学生社团活动来给小学生提供一个发挥自身特长与个性的教学平台,从整体上丰富小学生的校园生活,为学科教学重新注入活力的源泉。美术是实施美育的素质学科,同样需要以学生社团活动来让小学生实现拓展学习,使其在拓展实践中丰富美术认知,以实践获得美学鉴赏能力。然而,由于学生社团活动带有一定的自发性与学生自主性,所以要想组织有效的小学美术学生社团活动,就需要教师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让小学生在美术实践中全面发挥自己的美术创造才能与艺术实践能力。
一、活动主题应以学生为本
小学美术学科中的学生社团活动本就是为了提升小学生迁移美术知识的能力,发挥小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拓展性学习活动,所以教师所选择的社团活动是否能够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决定着小学生参与美术社团活动是否有积极性。而为了使小学生自愿参与,教师在选择活动主题时应做到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情,保证每一个参与美术社团活动的小学生都对活动主题有一定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为了让小学生自愿参与到小学美术社团活动之中,笔者曾经针对本班所有学生进行了需求调查,发现大多数小学生都喜欢实践性的社团活动,而且要以他们的发明创造为主。另外,也有一部分小学生表示他们喜欢实用的、漂亮的美术创作。综合小学生的意见之后,笔者曾以“浆塑盆景艺术”作为美术社团活动主题,以便让小学生学习浆塑盆景构图这门艺术,锻炼小学生利用浆塑来制作盆景的操作水平。在小学生完成浆塑盆景艺术创作之后,笔者还以将其作为教室摆件进行展示,让小学生时刻感受到美术创作与社团活动的魅力。
二、活动形式应以合作为主
美术社团活动与常规美术教学活动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更看重的是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自主创造能力,并不受教学内容、教学场地、教学课时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为此,在选择社团活动组织形式时,教师应以小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鉴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比较少,他们对美术创作的感受不深,所以笔者建议多以合作学习作为组织形式,让小学生在相互监督与合作交流中丰富自己的活动认知,保证美术社团活动的顺利进行。
就如为了训练小学生的构图能力,笔者曾以“用恰当的颜色描绘学校的景色”作为社团活动主题。在本轮社团活动中,小学生需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景色,可以是一个花园、一栋楼,甚至可以是学校的夜景等,然后组成学生小组,在组内探讨与选择合适的画笔与画笔颜色,进行构图创作。小学生可以在组内讲述自己的构图思路与创作想法,落到实处,然后全組人员对各个成员的创意进行点评与学习,以此来丰富与完善每一个组员的创作体会。本轮社团活动以小学生的实地观察为主,可以有效锻炼小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其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同时,小学生的绘画能力与构图能力也可在本轮社团活动中得到有效的训练,便于提升小学生的美术素养。
三、活动展示应以赏识为主
每一个小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渴望自己能够获得成功与他人的肯定,而为了提升小学生参与美术社团活动的学习效能感,满足他们渴望展示自我与表现个人才华的欲望,教师便应组织活动展示,中肯地评价小学生的美术作品。但是,在评价中,教师应以赏识为主,因为小学生的内心是十分脆弱的,教师对他们展开的评价直接决定着小学生对下一轮美术社团活动的兴趣与吸引力,所以教师应以赏识来保护小学生的自信心。
就如在“蜡笔水彩图案”的社团活动中,小学生需学习蜡笔水彩的描绘方式,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使用大胆的色彩搭配与创意性的构图来设计图案,以便提升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待学生的个人创作结束之后,笔者会邀请小学生到讲台上轮流展示自己所设计的蜡笔水彩图案,鼓励小学生勇敢地讲述自己的创作思路。其余学生要与笔者一同评价小学生所绘制的蜡笔水彩图案是否能够体现他的个人想法,以此来判断小学生所创作出的蜡笔水彩图案的等级。针对小学生所出现的美术技巧问题,笔者会友好地提出修改建议,同时会肯定每个小学生作品的优点,以此来激励小学生,使其产生“我要做得更好”的念头。
总而言之,社团活动是新课改给小学美术教学提出的一个改革出路,能够充分发展小学生的美术创作潜能,提高小学生的美术修养。因此,教师应规范美术社团活动的组织方式与操作流程,坚持生本教育原则,全面优化美术课程的教学结构。
参考文献:
[1]宋笑颜.小学美术教学校外拓展途径探索[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2]徐开健.小学美术社团活动中的浆塑盆景艺术制作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2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