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如何布置语文作业
2018-11-12何儒玺
何儒玺
作业不仅是巩固和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也是学生内化知识、外化素质的重要方式。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所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作业设计必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作业的设计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不仅把学科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机融合在一起,也要求教师把知识体系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发展了自主学习能力,形成了有效的学习策略,而且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当前农村学生语文能力基础相对薄弱,在作业的设计中存在着题型单一、思维狭窄、答案唯一、批注机械等特点,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制约了素质教育良好的开展,因此,笔者结合长期一线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行之有效地设计作业提出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设计趣味性的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积极的学习情感能使学生学习得更轻松,更迅速。趣味性作业的设计,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增强学习的内驱力,主动、愉快、和谐高效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而趣味性的作业设计不仅仅局限于作业的内容,而且还包含在学习的探究过程中。如,我们学习了现代诗歌《妈妈的爱》,让学生明白除了书本上描述的情景之后,还要结合学生生活实践,拓展生活中妈妈的爱是什么?于是教师精心编撰了作业:(1)欣赏妈妈的爱,结合自己生活实际,体验生活中自己妈妈的爱是什么?(2)观察妈妈的举手投足,在平凡的生活中体会妈妈的爱是什么,自己写一首小诗,写出自己心中妈妈的爱。这样设计作业不仅从文学欣赏的角度美化了作业,使学生得到艺术的享受,而且从切身的生活中去留心观察妈妈,从琐碎的事中体会到妈妈的爱是什么,这样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思维模式,从抽象的书本知识到具体的生活模式,一下降低了难度,贴近生活的事例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趣盎然,用惟妙惟肖的笔墨勾勒出了自己对“爱”的理解。如有位同学写的“妈妈的爱是永无止境的唠叨声,每天我从唠叨声中来,又从妈妈的唠叨声中去,而当我习惯了妈妈的唠叨声,在妈妈的唠叨声中慢慢长大,我明白了妈妈的唠叨声是一首动听的乐曲,伴我茁壮成长。啊!妈妈的爱是永无止境的唠叨声。”又如在习作教学《第一次尝试做××》时,我让学生尝试着做一次家务活,做饭、缝沙包、洗衣服等活动时,先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相关的资料及制作过程,然后尝试自己去做。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使他们产生新颖感,引起好奇心,让他们怀着旺盛的求知欲去尝试解决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这样学言之详实,生言之不尽。
二、设计层次性作业
当前作业布置,特别是农村学校设计作业,采用最常见的手段就是“一刀切”“大锅饭”式的作业,统一的尺度,统一的要求,忽视了学生生活经验、积累的知识和智力的差异性,把“桃子”设计在同一高度,优等生伸手不假思索地就摘得了桃子,学困生不管怎样跳,就是摘不到桃子,几次三番,对机械枯燥而又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就失去了信心,索性就放弃了,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学困生吃不了而陷入紧张慌乱,逐渐对作业失去了兴趣,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优等生同样因为吃不饱而感到乏味,同样对作业失去了兴趣。而对于中等生来说,也没有提供探究问题的吸引力,也会产生消极心态。因此,分层设计作业就显得至关重要,在设计时注重作业设计的数量与质量的要求上,激发学生动机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自主地选择自由学习的条件和自主探索的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自己能吸收、接受的知识,并逐渐引导学困生解答那些以前可望而不可即的机动题,并做谨慎的探索而获得成功,逐渐摆脱作业时被动的局面,逐渐建立对作业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如在设计《妈妈的爱》作业时:(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并仿写。(2)仔细观察妈妈的言行举止,写出妈妈的爱。(3)用诗歌的形式写出妈妈的愛。这样根据全班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知识基础的差异性,分别设计了不同层次的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了不同层次的作业,从数量、质量和形式上将每个学生在完成作业的时间差基本拉平,从而使全体学生形成从容一致的作业心态,都较好完成了学习任务,有助于调动全体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提高了作业的正确率,提高了教学质量。
总之,课程重在实践,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是在课堂书本中得来的,而是在自己亲自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在作业的设计中要注重实践性作业、层次性作业的设计,构建一个和谐开放的学习环境,让生活作为课堂有效的延伸,扎实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下合格的人才。